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股風險落地后的反彈與隱憂

2025-10-04 09:58

近期,美股市場呈現出「先承壓下行、后震盪回升」的震盪格局。這一走勢背后,受到幾大關鍵因素的推動。一方面,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釋放了關於美股估值的警示信號。這一言論引發了投資者對美股估值泡沫的擔憂,直接推動市場出現階段性回調。另一方面,此前主導市場行情的AI熱潮也遭遇了質疑。此前英偉達宣佈大額投資,引發市場對其落地可行性與潛在風險的爭議,部分前期佈局AI相關板塊的投資者選擇獲利了結。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停擺風險成為擾動市場的另一重要變量。由於國會內部在財政預算案上存在分歧,相關法案迟迟未能通過,美國政府部分部門面臨停止運作的局面。政府停擺可能導致非農新增就業人數等關鍵經濟數據無法按時發佈,壓制美股市場的風險偏好。

儘管停擺風險引發了短期擔憂,但多數投資者認為,此次停擺發生,持續時間大概率較短,且對經濟數據發佈的整體影響仍在可控範圍內。回顧歷史行情,上一次美國政府停擺發生在20181222日,直至2019125日才結束,共計持續35天。當時美股在停擺啟動日前后觸及階段性低點后,便逐步開啟新一輪上漲行情。這一歷史規律形成了市場共識——即在政府停擺風險落地前,美股往往會提前反應並出現「搶跑式下跌」,而一旦停擺實質性發生,市場關注點將轉向政策解決路徑,反而會開啟反彈。

科技產業的持續利好則為市場反彈提供了核心驅動力。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陸續釋放積極信號,推出融合人工智能功能的新產品與服務,為企業增長注入預期,也帶動信息技術板塊修復,推動美股反彈。

美國經濟基本面的韌性則為市場提供了底層支撐,而ADP數據疲軟反而加強了市場對美聯儲進一步降息的預期,推動美股市場情緒回暖。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當前美股市場呈現反彈態勢,且美國經濟基本面表現偏強,但投資者仍需警惕通脹壓力尚未完全緩解和新關税政策可能引發供應鏈與通脹的連鎖反應,這兩個中期維度的風險點,這可能對美股后續走勢產生不確定性影響。

近期,美股市場呈現出先承壓下行、后震盪回升」的震盪格局。這一走勢背后,是美聯儲主席言論、美國政府停擺風險、科技產業動態及經濟數據等多重因素的複雜博弈,市場情緒也隨之經歷了從謹慎避險到逐步回暖的轉變。在此背景下,近10個交易日內,納斯達克100指數累計上漲1.08%,標普500指數累計上漲0.77%


前期市場承壓:估值警告與風險事件的雙重衝擊


9月美聯儲降息政策落地后,此前備受追捧的人工智能賽道交易熱度率先降温,疊加美國政府停擺風險持續升溫,市場避險情緒顯著抬頭,美股一度陷入調整區間。在政府停擺預期的影響下,部分投資者選擇轉向防禦屬性更強的板塊,其中醫療保健行業憑藉需求剛性、公用事業行業依託穩定現金流,成為同期市場中表現相對突出的領域。

進一步來看,市場調整受到幾大關鍵因素的推動。一方面,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 9 23 日的經濟展望活動中釋放了關於美股估值的警示信號。他明確表示,從多個衡量維度觀察,當前美股估值已處於相對偏高的區間。這一言論引發了投資者對美股估值泡沫的擔憂,直接推動市場出現階段性回調。

另一方面,此前主導市場行情的AI熱潮也遭遇了質疑。此前英偉達宣佈計劃向OpenAI注入高達1,000億美元資金,但這一大額投資的落地可行性與潛在風險引發部分投資者爭議,甚至有分析將此類大規模資本運作與互聯網泡沫時期的非理性市場行為相類比,導致不少前期佈局AI相關板塊的投資者選擇獲利了結,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波動。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停擺風險成為擾動市場的另一重要變量。由於國會內部在財政預算案上存在分歧,相關法案迟迟未能通過,資金在930日耗盡,美國政府部分部門面臨停止運作的局面。這一風險不僅引發市場對政府服務中斷的擔憂,更關鍵的是,政府停擺可能導致非農新增就業人數等關鍵經濟數據無法按時發佈,這將直接增加美聯儲判斷當前經濟形勢的難度,進而給后續貨幣政策路徑帶來不確定性,進一步壓制了美股市場的風險偏好。

市場反彈動力:歷史經驗、產業利好與經濟韌性的支撐

儘管前期面臨多重壓力,但美股主要指數在925日經歷回調后迅速開啟反彈模式,背后同樣有三大核心支撐因素。

從政府停擺風險的影響來看,市場呈現出預期消化后企穩」的特徵。儘管停擺風險引發了短期擔憂,但多數投資者認為,此次停擺發生,持續時間大概率較短,且對經濟數據發佈的整體影響仍在可控範圍內。回顧歷史行情,上一次美國政府停擺發生在20181222日,直至2019125日才結束,共計持續35天。當時美股在停擺啟動日前后觸及階段性低點后,便逐步開啟新一輪上漲行情。這一歷史規律形成了市場共識——即在政府停擺風險落地前,美股往往會提前反應並出現「搶跑式下跌」,而一旦停擺實質性發生,市場關注點將轉向政策解決路徑,反而可能開啟反彈。近期美股在停擺風險擾動下的反彈,正是這一市場邏輯的體現,表明投資者更關注政策層面的解決可能性,而非風險本身。

科技產業的持續利好則為市場反彈提供了核心驅動力。在市場調整過程中,微軟、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陸續釋放積極信號,推出融合人工智能功能的新產品與服務:微軟對Microsoft 365進行功能升級,進一步融入AI工具以提升用户效率;亞馬遜則針對Grocery業務推出新品牌,藉助AI技術優化供應鏈與用户體驗。這些動態不僅為相關企業的業績增長注入預期,也帶動整個信息技術板塊估值修復,成為推動美股反彈的關鍵力量,科技權重較高的納斯達克100指數表現尤為突出。

美國經濟基本面的韌性則為市場提供了底層支撐。從最新經濟數據來看,美國第二季度GDP年化終值達到3.8%,顯著高於3.3%的市場預期,表明上半年美國經濟仍保持較強增長動能;同時,最新失業救濟申請人數降至21.8萬人,為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反映出勞動力市場整體仍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儘管9ADP就業人數減少3.2萬人,遠低於增加5.1萬人的市場預期,且為20233月以來的最大降幅,顯示出就業市場存在局部疲軟跡象,但這一數據反而加強了市場對美聯儲政策的預期——投資者認為,在經濟基本面向好但勞動力市場邊際轉弱的背景下,美聯儲后續可能通過進一步降息來穩定就業市場,這一預期直接推動美股市場情緒回暖,成為反彈的重要催化劑。


中期隱憂:通脹壓力與關税政策的潛在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當前美股市場呈現反彈態勢,且美國經濟基本面表現偏強,但投資者仍需警惕中期維度下的兩個風險點,這可能對美股后續走勢產生不確定性影響。

其一,通脹壓力尚未完全緩解。數據顯示,美國第二季度核心PCE年化季率為2.6%,高於市場預期水平,這表明當前美國國內仍存在一定的通脹韌性。對於美聯儲而言,通脹能否持續回落至2%的政策目標,是決定后續貨幣政策走向的核心考量之一。若通脹壓力持續存在,可能會限制美聯儲進一步寬松的空間,甚至不排除在未來重啟緊縮政策的可能性,這將對美股估值形成壓制。

其二,新關税政策可能引發供應鏈與通脹的連鎖反應。美國總統特朗普已宣佈,自101日起對多類進口產品實施新一輪高額關税,具體包括對廚房櫥櫃、浴室洗手檯及相關建材徵收50%關税,對進口家俱徵收30%關税,同時對專利及品牌藥品加徵100%關税。這一政策的落地可能對相關行業的供應鏈造成衝擊,推高國內相關產品的價格,進而對通脹前景產生影響。更關鍵的是,關税政策對經濟的具體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可能會改變美聯儲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進而調整貨幣政策前景,最終對美股市場的整體表現形成擾動。


注:本文來自國泰君安證券於2025年10月3日發佈的《美股策略:風險落地后的反彈與隱憂》,分析師:周浩、黃凱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