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3 18:19
資本對於中國資產,依然展現出很大的興趣。
隔夜中概股整體走強。
Direxion三倍做多中國ETF(YINN)上漲 2.68%,iShares MSCI中國ETF(MCHI)上漲 1.12%;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HXC)上漲 1.06%;萬得中概科技龍頭指數(DRAG)則上漲 1.64%。
今日繼續開市的港股,經歷了前幾日的大幅上漲后,上午交易時段出現了明顯的獲利回吐,主要指數集體回調。
然而,尾盤有回升的跡象,顯示這可能只是一次常規性的調整,后面的表現,仍然值得期待。
作為近期市場的領頭羊,科技股今日表現疲軟。
快手在昨日因AI模型利好消息大漲后,今日回吐超過3%,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漲幅也顯著收窄或小幅下跌。
新能源汽車股走弱,其中BYD因季度銷售數據不佳,股價下跌近4%,領跌板塊,小鵬、理想等也均有超過2%的跌幅。
黃金及資源股承壓,隨着金價在3900美元關口前回落,黃金股普遍下跌。紫金礦業、招金礦業、靈寶黃金等跟隨下行。
此外,油價下跌也拖累了石油股。
內房股與物業股延續跌勢,龍湖集團、華潤萬象生活等個股繼續下跌,反映出市場對房地產行業的擔憂情緒仍在。
總體來看,10月3日的港股回調,可以看作是市場在連續快速上漲、尤其是恆指突破27000點大關並創下多年新高后的一次技術性整理。
在沒有「北水」支持的情況下,市場動能主要依賴本地資金,在累積了可觀漲幅后,部分投資者選擇獲利了結是導致盤面偏弱的主要原因。
不過,也有一些板塊表現出抗跌跡象,例如半導體,又例如漲價邏輯支撐下的內存方向。
隨着世界人工智能投資大幅增加,AI服務器帶動存儲用半導體需求爆發式增長,預計未來2—3年內存儲半導體將進入價格穩步上漲的「超級周期」,特別是HBM產品需求出現指數級增長。
摩根士丹利預計,全球HBM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30億美元增至2027年的530億美元。
國內也有券商發表報告,指出繼DDR4漲價之后存儲價格持續攀升,存儲芯片進入新一輪周期。此外,國產AI芯片大時代已經來臨,國產AI產業鏈從上游先進製程到先進封裝,到下游字節阿里騰訊的模型加速迭代升級已經實現全產業鏈打通,堅定看好國產AI算力設施的加速突破。
近期阿里巴巴股價大漲,總市值突破3.5萬億港元,也可以看成一種側面印證。
摩根大通將阿里巴巴港股目標價大幅上調至240港元,稱雲計算和電商業務的增長料支撐其更高估值。
分析師AlexYao等人在報告中表示,阿里雲收入增速連續8個季度加快,2025年二季度同比增長26%,主要受互聯網、自動駕駛和具身智能等領域的生成式AI需求驅動,將阿里巴巴美股目標價從170美元上調至245美元,港股目標價由165港元上調至240港元。
實際上,半導體的上漲動力,均來自下游大廠的採購訂單,理論上只要他們還在大量投入AI算力基建,半導體的好生意就可以繼續下去。
說白了,科技資產在未來,仍然是最值得關注的領域。
面對今年港股的狂飆,市場情緒複雜:踏空者扼腕嘆息,持倉者欣喜之余心懷忐忑,旁觀者則充滿疑惑。
紛繁的觀點背后,一個共識正逐漸清晰,這並非一場簡單的牛市狂歡,而是一場對過去數年「非正常」狀態的系統性、報復性 「修復」 。
要理解當下的狂飆,就必須回溯那段漫長的低迷,並洞見驅動修復的核心邏輯。
自2021年觸及高點后,港股市場便步入了一個漫長的「寒冬」。
地緣政治、行業監管、疫情反覆以及美聯儲開啟激進加息周期等多重因素交織,形成了一場完美的風暴。
國際資金持續流出,市場流動性幾近枯竭,投資者信心跌落谷底。
其直接后果,是創造了一個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極為罕見的「估值窪地」。
不過,這種極致的低估,為修復行情埋下了伏筆。
因為彈簧被壓得越緊,反彈的勢能就越強。那個時候的港股,已經不再需要「利好」,只需要「不那麼壞」,就足以觸發一輪強有力的修正。
極致的低估是「乾柴」,而2024年內外環境的轉變,則提供了關鍵的「烈火」。
之所以説港股仍然處於修復階段,還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指標。
以互聯網大廠股價來看,即便已經低位反彈了很多,但不管是騰訊還是阿里,以及其他的互聯網大廠,股價都尚未回到2021年的高位。
相比之下,美股的IT大廠,M7的股價,每一個都已經超越2021年的高位。
雖然很大程度上,美股得益於AI,但如果將這個邏輯套用到港股IT大廠,未嘗不成立,因為這些大廠已經不斷增加在AI方面的研發投入和資本開支。
雖然盈利指標上還沒有太多體現,但對於AI這種級別的技術革命,資本明顯表現出更高的風險偏好,更長的耐心,以及對於波動更大的容忍度,畢竟相比一時的高估,資本更擔心「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從中長線上看,這是好事,雖迟但到。而且,在邏輯已經被驗證的情況下,這邊只需要簡單」複製粘貼」即可。
至於説流動性,反而不是很重要。
當然,由美聯儲引領的全球降息潮、流動性寬松期,始終是利好因素,無需否認這一點。
我只是認為,對於AI大廠而言,基於基本面的增長邏輯已經足夠引起資本重視,甚至引發資本狂潮,就像過去兩年,美國始終處於歷史性的高息環境,但英偉達、微軟、Meta這類公司,股價依然錄得大幅上漲。
甚至可以説,這些公司根本不在乎聯邦利率到底是高還是低,這就好像財大氣粗的人,經濟是增長還是衰退、產業是景氣還是不景氣、市場是上漲還是下跌,都不會影響到他們。
作為投資者,與其是寄望於大水漫灌,不如始終堅守基本價值,因為這纔是最根本的投資價值所在。
港股的這場狂飆,是一場迟來但必然的價值迴歸。
它是對過去三年極端悲觀情緒的修正,是對極致低估值的填補,是內外利好因素共振下的必然結果。
它再一次證明一個跌破不變的市場規律:在市場的極端悲觀中,往往藴藏着最大的投資機會。
不過,如果從穩健的角度看,將本輪行情定性為「修復」,可能會更好,至少到目前為止可以這樣認為。
當然,如果未來企業盈利的全面、持續增長,行情就不僅僅如此,而是可以衝破修復邏輯,直奔更強的、牛氣沖天的市場邏輯。
同時,這種定義也可以令投資者以更好的心態,去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波動。
因為港股接下來的走勢,將取決於「預期」與「現實」的賽跑:
政策的「暖風」能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數據?
上市公司的財報能否交出令市場滿意的答卷?
美聯儲的降息「靴子」能否繼續如期落地?
這些都是需要持續跟蹤的關鍵變量,退一步説,如果這些指標沒有符合市場預期,行情變臉就會發生。
不過,也不需要過分擔心,做好風控,一步步看就是,而且也無需做太多預測。
我知道有一些投資者很熱衷做預測,不過,如果你信奉的是巴菲特、彼得林奇這類人的投資理念,就沒有必要去做預測。
因為在這些投資家里,所謂的預測,跟你在casino里,預測下一局是開大還是開小,沒有本質區別,因為決定性力量並不在你手里,而是在概率論手里。
既然如此,預測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長時間預測準確,總是基於預測去交易,自然也就不會有太大收穫。
最簡單的投資方法,不過是堅定地拿住好資產,比如全球最好的AI公司,如果還有需要考慮的東西,那就是在股價大跌的時候才考慮買入,其余時間則多看少動,因為只有大跌時候纔會物美價廉,其他時候並不是。
另外,就是少用槓桿,因為這纔會讓你安心,無需顧慮行情波動,也不用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再有就是留下必要的現金,以應對任何突發事件。
至於其他的,交給時間即可。
格隆匯聲明:文中觀點均來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匯觀點及立場。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