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蒙牛上半年營收縮水百億,乳業巨頭如何破局?

2025-10-04 08:25

  來源:於見專欄

  2025年上半年財報為蒙牛敲響警鍾。營收利潤雙降背后,是上游產業鏈周期桎梏、核心業務增長乏力與戰略落地滯后的三重挑戰,且三者相互關聯、層層遞進:上游壓力削弱盈利基礎,核心失速加劇增長焦慮,戰略滯后使企業難尋破局方向。

  作者:虞爾湖
運營:余溯

  乳業大洗牌之下,國內首屈一指的巨頭蒙牛巨頭也扛不住了。2025年8月,蒙牛乳業披露的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15.7億元,同比下降6.9%;權益股東應占利潤20.455億元,同比減少16.4%。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蒙牛連續兩年交出營收、淨利潤雙降的半年報成績單。尤其是從營收角度來看,2025年上年的營收水平,甚至不及2023年同期的511.2億元,規模縮水近百億。縱向對比,更是創近三年同期新低。

  儘管財報中8.5%的經營利潤率、41.7%的毛利率彰顯出一定盈利韌性,但營收利潤雙降的核心表現,暴露了這家乳業巨頭在行業周期低谷期的深層困境。那麼,這個曾經的乳業巨頭,如何破局?

  01

  周期反噬與成本傳導帶來雙重擠壓

  乳製品行業「奶價決定利潤」的特性,使上游原奶市場波動成為乳企核心風險。2025年上半年,蒙牛在產業鏈上游遭遇的周期反噬與成本傳導壓力尤為嚴峻,直接拖累利潤表現。

  原奶價格持續下行對蒙牛聯營牧場造成致命衝擊。自2021年9月達階段性高點后,國內生鮮乳價格累計下跌近三成。

  與此同時,本輪周期中,擴產主體多為資金實力較強的規模化企業,憑藉現金流硬撐運營,導致產能出清速度遠慢於以往,供需再平衡周期大幅拉長。作為蒙牛上游奶源核心支撐,聯營公司現代牧業的業績惡化成為利潤「黑洞」。

  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現代牧業因淘汰低產牛隻疊加原奶售價下降,歸屬於權益股東淨虧損達9.135億元,蒙牛作為聯營方承擔5.445億元虧損,較2024年同期的1.330億元激增4倍,直接吞噬蒙牛近四分之一歸母淨利潤,成為利潤同比下滑16.4%的關鍵因素。

  更值得警惕的是,上游「價格下跌—產能不減—虧損擴大」的惡性循環短期內難破。頭部牧業企業仍維持增產。以現代牧業為例,其上半年原奶產量166萬噸,同比增14.6%。

  而且,多數企業因對未來奶價上漲的預期,不願主動淘汰奶牛,供給端調整嚴重滯后於需求變化。成本傳導層面,蒙牛也面臨「原奶降價紅利未達預期,非奶成本持續上漲」的尷尬。

  理論上,原奶降價應增厚利潤,蒙牛上半年毛利率提升1.4個百分點至41.7%,但這更多源於產品結構優化與費用控制,而非原奶降價直接貢獻。

  此外,2024年下半年起,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料價格震盪上行,推高牧場養殖成本並傳導至乳企,也給蒙牛的盈利帶來了壓力。

  上游雙重擠壓,暴露了蒙牛供應鏈管理的深層缺陷。儘管強調「全產業鏈佈局」,但對核心奶源企業的風險管控不足,未建立有效周期對衝機制,導致上游波動直接傳導至上市公司利潤表,使其在行業周期中始終被動。

  02

  液態奶失速,營收結構暗藏危機

  作為蒙牛營收佔比近八成的核心業務,液態奶板塊表現直接決定公司整體走勢。2025年上半年,液態奶業務收入321.917億元,同比下滑超10%,在總營收中佔比從2024年同期的81.2%降至77.4%。核心業務失速,疊加新興增長極未成規模,構成蒙牛當前最嚴峻的結構危機。

  液態奶下滑,本質是「量價齊跌」與「創新乏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行業看,常温奶作為液態奶核心品類,面臨增量見頂與需求轉移壓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1-7月全國乳製品產量1659.2萬噸,同比降1%。液態奶產品同樣出現下滑態勢。

  而在消費端,經濟復甦乏力,使大眾對單價較高的常温高端奶需求減弱;同時,新式茶飲、現制酸奶等替代品崛起,分流大量年輕消費羣體,2024年乳製品行業因競品擠壓銷售額下滑3.1%的態勢仍在延續。在此背景下,蒙牛液態奶未能突圍,管理層也坦言「常温面臨增量壓力仍突出」。

  企業層面,蒙牛液態奶產品創新陷入「同質化陷阱」,難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儘管財報提及上半年推出超百款新品,但液態奶領域除特侖蘇沙漠有機系列等少數產品逆勢增長外,多數新品集中在「營養強化」「口味調整」等淺層創新,缺乏技術突破性產品。

  核心業務失速的同時,蒙牛寄予厚望的新興增長極尚未形成有效支撐。財報顯示,冰淇淋業務上半年收入38.785億元,同比增15.0%;奶酪業務收入23.739億元,同比增12.3%,兩大板塊佔比分別提升至9.3%和5.7%。

  更關鍵的是,兩大業務合計營收僅62.5億元,尚不足液態奶業務下滑額的兩倍,無法對衝核心業務失速壓力。這種「核心疲軟、新極弱小」的業務結構,使蒙牛在行業調整期缺乏抗風險能力。

  與伊利「液態奶穩增長+奶粉高突破」的雙輪驅動模式相比,蒙牛業務矩陣單薄脆弱,一旦液態奶持續下滑,整體業績將面臨更大壓力。

  03

  多元化與國際化落地難,「理想與現實」差距巨大

  面對核心業務增長困境,蒙牛2024年提出「一體兩翼」戰略,以主體業務為核心,依靠創新業務與國際化業務協同發展。但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該戰略落地遭遇顯著阻力,多元化佈局未能有效對衝周期風險,國際化業務仍處「燒錢換市場」初級階段,戰略預期與現實表現差距明顯。

  多元化佈局上,蒙牛面臨「短期難見效、長期缺壁壘」困境。管理層坦言,中國乳業長期存在品類多元化不足痛點,歐美成熟市場固態乳製品消費佔比可達50%,國內仍以液態奶為主導,且黃油、煉乳等高度依賴進口。基於此,蒙牛將固態乳製品與高附加值原料作為多元化核心方向,但落地成效堪憂。

  高附加值原料領域,公司提及乳鐵蛋白、D90脱鹽乳清粉產品進入調試和上市階段,但未披露具體產能與銷售數據;而行業數據顯示,國內乳鐵蛋白市場70%以上份額仍被荷蘭DMV、新西蘭恆天然等國際巨頭佔據,蒙牛短期內難破技術壁壘。固態乳製品領域,除奶酪業務增長外,黃油、稀奶油等品類市場份額不足1%,且主要面向B端餐飲客户,缺乏C端品牌認知度。

  更值得警惕的是,蒙牛多元化佈局存在「重規模、輕盈利」傾向。以冰淇淋業務為例,15%高增長背后是渠道促銷力度加大,毛利率受損。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指出,當前乳企戰略重心應從規模轉向盈利,而蒙牛多元化擴張尚未擺脫「以價換量」路徑依賴。此外,公司在銀發營養、特醫食品等創新賽道的佈局仍停留在「技術孵化」階段,無商業化產品落地,與伊利「欣活」銀發奶粉系列差距明顯。

  國際化業務上,蒙牛雖有進展,但「規模小、盈利弱」問題未解決。財報顯示,旗下艾雪冰淇淋在2023年,即在印尼市場實現年營收超20億元,市場份額34%,並完成非洲與拉美區域業務架構搭建;貝拉米在東南亞市場拓展成效顯著。

  但整體來看,國際化業務對營收貢獻依然不足,甚至不及伊利。更關鍵的是,海外業務未形成盈利能力:印尼市場高份額源於持續價格戰,艾雪冰淇淋售價較本土品牌低,且需承擔高額渠道建設成本;非洲與拉美市場尚處投入期,短期內難有回報。

  對比雀巢等國際乳企通過本地化生產降低成本的模式,蒙牛目前仍以出口為主,未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削弱盈利空間。

  戰略落地滯后,本質是蒙牛研發投入與組織能力的短板。2025年上半年,公司未披露具體研發費用,但從產品創新成效看,研發轉化效率不足——推出超百款新品,真正銷售額破億的不足5款。而在組織層面,2024年底管理層煥新尚未形成協同效應,「青壯派」團隊在戰略執行上顯猶豫,導致多元化與國際化佈局進展緩慢。

  04

  結語

  2025年上半年財報為蒙牛敲響警鍾。營收利潤雙降背后,是上游產業鏈周期桎梏、核心業務增長乏力與戰略落地滯后的三重挑戰,且三者相互關聯、層層遞進:上游壓力削弱盈利基礎,核心失速加劇增長焦慮,戰略滯后使企業難尋破局方向。

  對蒙牛而言,穿越行業低谷需打破長期「路徑依賴」。上游應建立更靈活的奶源合作機制,通過價格波動區間協議隔離牧場虧損風險,同時加快自有牧場精細化管理,降低對外部聯營企業依賴;核心業務需擺脫對常温奶的依賴,加大低温奶冷鏈投入與產品創新,推動特侖蘇等核心單品價值升級,而非陷入價格戰。從而能夠順利穿越行業周期,實現螺旋式穩步發展。

  正如業內人士分析預計,2025年底至2026年生乳供需將逐步平衡,行業拐點醖釀。對蒙牛而言,能否抓住窗口期解決深層問題,決定其能否在周期復甦后重拾增長動能。正如蒙牛管理層所言,行業全面復甦需時間,企業核心任務是在等待拐點的過程中,鍛造真正的抗周期能力。

  期待蒙牛能夠通過創新經營,扭轉行業困局,擺脫路徑依賴,甚至在行業利於不敗之地。

  【天眼查顯示】內蒙古蒙牛乳業 (集團) 股份有限公司 (曾用名: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於1999年,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是一家以從事食品製造業為主的企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