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4 07:31
前三季度公募基金高管變動家數已超去年同期。
澎湃新聞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9月30日,今年以來(2025年前三季度)公募基金行業已發生306起高管變更(包括代任人數),涉及基金公司124家(包括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及券商資管,下同)。
與去年同期相比,高管變更總人數略有減少,但涉及的公司數量卻超過了去年同期的122家。
若只從董事長、總經理的變動情況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董事長的更替更為頻繁,變動人數與涉及公司數量同比增幅分別達34.55%、23.33%;總經理職位在2025年前三季度的變動人數與涉及公司數量同比分別下降了9.52%、25.64%。
董事長變更近乎四天一例
從董事長的變動來看,有37家基金公司董事長發生變動,變動人數達74人,遠超去年同期的30家公募與55人變動數量。以此頻率折算,前三季度(275天)相當於平均每3.7天就發生一例董事長變動,幾乎每周(前三季度有39周)都涉及一家基金公司。
此前,中小公募是董事長變動的「高發地」,而今年不少頭部公募也變更了「掌舵人」,如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興證全球基金、景順長城基金。
具體來看,許多新任董事長來自公司的主要股東方,如匯添富基金董事長魯偉銘為公司控股股東東方證券副董事長,興銀基金董事長黃德良為公司控股股東華福證券董事長,華夏基金董事長鄒迎光為公司控股股東中信證券總經理。
此外,在正式董事長人選確定前,由總經理或其他高管代行董事長職責是一種普遍做法。例如,招商基金、興證全球基金、紅土創新基金在董事長離任后,均由總經理臨時接任。這為公司尋找合適的人選留出了緩衝時間。
從離職原因看,除個人原因外,一部分董事長的離任屬於正常的「新老交替」,如到齡退休或任期屆滿。例如,興證全球基金原董事長楊華輝因年齡原因辭任,景順長城基金原董事長李進因屆滿離任。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董事長變動加速可能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一是基金行業競爭加劇,頭部基金公司加速戰略轉型;二是監管環境趨嚴,要求公司治理結構更加完善;三是股東方戰略調整,推動管理層更替。
另有基金人士指出,董事長變動有時候也意味着公司戰略方向的重大調整,可能與基金行業加速向權益類、量化投資、指數投資等方向轉型有關,需要更符合新戰略方向的領導者。
副總職位現「仕研分流」
相比之下,總經理是三大高管崗位中唯一變動下降的職位。與去年同期相比,2025年前三季度公募總經理的變動人數與涉及公司數量分別下降了9.52%、25.64%。
具體來看,前三季度期間,有29家基金公司總經理發生變動,變動人數達57人。其中包括易方達基金、工銀瑞信基金、招商基金、華泰柏瑞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信達澳亞基金、貝萊德基金等。
「總經理是戰略執行的關鍵環節。」有公募內部人士表示,「在行業競爭白熱化階段,保持總經理團隊穩定有利於戰略的連續性執行,避免因頻繁變動導致的執行斷層。」
另從副總經理的變動來看,前三季度期間,有76家基金公司副總經理發生變動,變動人數達113人,同樣超去年同期。
一方面,多位「投研系」基金經理為「更聚焦於投研業務」而卸任副總,如易方達基金旗下基金經理張坤、陳皓、蕭楠、張清華,信達澳亞基金旗下基金經理王建華、宋加旺;另一方面,仍有基金經理因「績優則仕」,如中泰資管權益公募投資部總經理姜誠升任副總經理,公募老將賈成東昇任申萬菱信基金副總經理。
「一般而言,中小基金公司會通過提拔核心人才至高管層,以職位晉升作為留人策略,避免優秀基金經理被競爭對手挖角。此外,管理規模大、業績突出的基金經理對公司收入貢獻顯著,晉升可強化其資源調配權,助力業務拓展。」公募內部人士表示,而大公司則更注重綜合影響,既認可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也需其統籌投研團隊,提升公司整體競爭力。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高管級別的基金經理本就是公司的核心投研力量,其專業能力對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如今他們卸任高管、更專注地投入投資研究之中,對投資者而言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