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3 05:05
本報記者 孫穎
百望山黑山扈戰鬥紀念園,銘記着國民抗日軍與日軍激戰的烽火硝煙,留下輕武器打下飛機的傳奇;貝家花園,見證着法國醫生貝熙葉開闢自行車「駝峰航線」、冒死為八路軍運送藥品的無私義舉;從陽臺山到妙峰山,平西地下交通線、平西情報聯絡站揭示了當年地下工作的驚心動魄……北京大西山的羣山間,風景如畫,也遍佈着紅色的足跡,等待您的探尋。
在黑山扈戰鬥紀念園,石壁上的碑文記錄着黑山扈戰鬥的經過,石壁邊的紀念浮雕牆和雕塑再現了當年鏖戰的場景。
北京陽臺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在舉辦「紅色血脈:平西地下交通線主題展」。
平西情報聯絡站紀念館。
貝家花園正在舉辦「國際友誼的歷史印記」主題展。
貝家花園正在舉辦「國際友誼的歷史印記」主題展。
百望山黑山扈戰鬥紀念園
游擊隊的機槍步槍曾打下日軍飛機
百望山,位於頤和園北3公里處,是太行山脈最東端的山峰,有「太行前哨第一峰」之稱。這里是距離北京市區最近的自然生態型森林公園,植被覆蓋率達到95%以上,有首都綠色文化碑林、佘太君廟、攬楓亭、望鄉亭等人文景觀。
80多年前,這里曾經發生過一場振奮人心的抗日戰鬥——黑山扈戰鬥。1937年9月8日,國民抗日軍,又稱平西抗日遊擊隊,在黑山扈首次與日軍激戰,就用機槍、步槍擊落日軍一架飛機,寫下了北平抗戰史上傳奇的一頁。
順着山路蜿蜒前行,來到百望山天摩溝腹地,一堵石塊壘砌的矮牆上鑲嵌着金色的牌匾,「黑山扈戰鬥紀念園」幾個大字很是醒目,這里就是為紀念1937年9月發生的那場戰鬥而建的。
順着矮牆邊的臺階上去,迎面的山體上是一塊碩大的白色石壁,硃紅色的碑文記錄了黑山扈戰鬥的經過,上有楊成武將軍為此次戰鬥題寫的「黑山扈戰鬥紀念」幾個大字。
石壁邊上是紀念浮雕牆和雕塑,再現了當年鏖戰的場景。雕塑中三位士兵造型獨特,有的高舉雙手託着機槍,有的朝向天空射擊。當年子彈呼嘯而過的地方,如今風吹林動,成為人們休閒的好去處。如果您仔細看,石壁上方的樹木間還有一架殘破的飛機,一頭紮在山壁間——當然,那只是一架模型,象徵着被我軍擊落的那架敵機。
貝家花園
一位法國大夫和他的自行車「駝峰航線」
從百望山向西北,順着黑龍潭路、温泉路驅車行駛不到20公里,就來到了連綿不斷的大西山山根,今年9月剛剛重新開放的貝家花園是打卡京西山水紅色足跡不可錯過的點位。
貝家花園,始建於20世紀初,是法國醫生貝熙葉在西山的居所,后來這里也成為他醫治附近百姓的診所和向抗日根據地運送藥品的中轉站之一。抗日戰爭期間,貝熙葉憑藉外交特權幫助抗日根據地運送藥品,更是在汽油管制后騎自行車往返城里居所和貝家花園之間,在70多歲的高齡開闢了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
順着木棧道拾級而上,棧道盡頭右手處有一座碉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貝大夫的診所,他曾在這里救治過不少老百姓,也救治過游擊隊員,如今按照原樣進行了復原。
過了碉樓,就是青石臺階的山路了,右手有一片橡樹林,值得您駐足。橡樹在法國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這百余棵橡樹是貝熙葉當年在建設貝家花園時種下的,已經成為無言的見證者。
過了橡樹林繼續向上,是貝家花園的北大房,主體建築是一座二層中式小樓,這里正在舉辦「國際友誼的歷史印記」主題展,在這里您可以看到貝熙葉、林邁可、白求恩、斯諾等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感人事蹟,也能瞭解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聖-瓊·佩斯、法文版《紅樓夢》校審人鐸爾孟等與西山的不解之緣。
陽臺山
林邁可小道的隱祕傳奇
從貝家花園向北約1公里,是陽臺山自然風景區,妙峰山古香道中北道在景區中蜿蜒。這條碎石鋪就的古老香道,如今是人們登山健身的休閒之路,在抗日戰爭期間,它可是平西地下交通線的重要通道,地下交通員混在進香的人羣中,傳遞了無數情報和物資,大批青年學生和革命知識分子也由此地奔赴抗日根據地。
提到平西地下交通線,除了貝熙葉外,還有一位英國人——林邁可,他不僅通過這條交通線為抗日根據地運送物資、藥品,還通過這條交通線進行了一場生死大逃亡。
當時,林邁可是燕京大學的經濟學講師,他此前曾經過妙峰山古香道去往抗日根據地,並多次為根據地運輸奇缺物資,早已經被日本人盯上了。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林邁可一行被日本人追捕,也是從這里逃往抗日根據地。如今,他們前往抗日根據地走過的線路已經被命名為林邁可小道,途經温泉、北安河、管家嶺、車耳營、鳳凰嶺。
1944年,林邁可一家抵達延安,后來他成為八路軍通訊部顧問,設計建造大功率發報機和高靈敏度定向天線,使新華社英文廣播順利開播,讓世界第一次聽到了延安的聲音。
陽臺山山腳下,正在舉辦「紅色血脈:平西地下交通線主題展」。在這里,您可以瞭解平西抗日根據地、平西地下交通線以及與平西地下交通線結緣的國際友人援華抗戰的主要事蹟,見證國際友人與中國人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深情厚誼。
平西情報聯絡站紀念館
《潛伏》《地下尖兵》等故事曾在這里發生
從陽臺山出發,順着妙峰山古香道步行,走8公里多的山路,就能到達位於妙峰山鎮澗溝村的平西情報聯絡站紀念館。開車的話,要向南繞過大西山山脈,途經軍莊路、京拉線、妙峰山路,行程約30公里。
不大的門臉房,紅褐色的門匾,上書「平西情報聯絡站」,對聯是「紅色電波傳密報,英雄熱血鑄豐碑」。步入平西情報聯絡站,牆壁上是一組反映隱蔽戰線工作的浮雕,上有題詞「勝似雄兵十萬」。展室里,一張張老照片和古銅色的發報員工作雕塑,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過去。
平西情報聯絡站是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會部直接領導建立的情報機構,主要針對北平、天津、保定等大中城市和東北派遣的骨干人員及發展建設的情報站,承擔指揮聯絡、建立電臺、接送人員、傳遞情報、輸送藥品及重要戰略物資等任務。這里也是《潛伏》《地下尖兵》等文藝作品的故事發生地。
當年,在連綿的大西山里,無數連姓名都未曾留下的交通員,冒着生命危險穿梭於崇山峻嶺與敵佔區之間,傳遞情報與物資,為抗戰勝利築起了一條條隱祕而堅實的生命線。如今的大西山,早已不僅是紅色文化旅遊區,更成爲了市民鍾愛的「京城后花園」。當我們今日踏尋着京西山水間的紅色足跡,所見風景如畫,所感盛世安穩,正是對昔日英魂最深切的告慰——這錦繡山河,如您所願。 本版照片均為本報記者 王海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