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掃地僧」吳泳銘:從寫代碼到掌「尖刀」剖出新阿里

2025-10-03 17:31

(來源:尺度商業)

文 | 張佳儒

北京時間2023年12月1日,美股收盤,阿里巴巴市值被拼多多短暫超越,失去美股市值最大中概股寶座。當時,有輿論認為,這是阿里沒落的標誌。彼時,馬雲罕見發聲:「祝賀拼多多,阿里會變,阿里會改。」

兩年后的今天,阿里向外界證明,阿里確實會變。截至2025年9月30日,阿里美股市值4262億美元,較兩年前近乎翻倍;港股市值突破3.3萬億港元,年內漲幅120%,市值創下近4年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這輪增長背后的核心動力,並非大眾熟知的電商基本盤,而是曾經的「配角」阿里雲。

8月底披露的2025 年二季報顯示,阿里云爲核心的雲智能集團單季收入達333.98億元,同比增長 26%,這一增速創下近三年來的各報告期最高紀錄。

阿里雲的戰略價值不僅體現在營收增長上,更在於為阿里搶佔AI時代的全球技術話語權。如果説電商業務定義了阿里的互聯網時代,那麼「AI +雲」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義阿里的智能時代。

支撐阿里雲實現「加速度」突破的關鍵人物,正是阿里第一代程序員,阿里史上技術背景最深厚的CEO吳泳銘。

1999年,馬雲召集「十八羅漢」在杭州湖畔花園勾勒互聯網藍圖時,身着白上衣、戴着眼鏡的吳泳銘就坐在馬雲身旁,是最早跟着馬雲「闖江湖」的人。

2023年,從代碼世界走出的吳泳銘,在阿里深陷質疑時臨危受命,果斷戰略調整,將阿里雲業務打造成阿里的一把「尖刀」,劃掉阿里沒落的標籤,剖開阿里業務結構的舊格局,為其開闢出一條錨定AI時代的新賽道。

「掃地僧」吳泳銘,「加減法」改造阿里雲

阿里巴巴公司內部有花名文化,創始人馬雲的花名是 「風清揚」,前董事長張勇的花名是 「逍遙子」。吳泳銘也有花名,叫「東邪」,但在外界印象中,「掃地僧」更能體現他的特質。

吳泳銘為人十分低調,不顯山不露水,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但在阿里的發展歷程中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被稱為馬雲最信任的人之一。

吳泳銘與馬雲的交集早於阿里巴巴創立。1996年,剛從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他,便加入了馬雲彼時的創業項目「中國黃頁」;1999 年馬雲在杭州創辦阿里巴巴時,畢業僅三年的吳泳銘繼續追隨,出任技術總監。

從簡歷看,吳泳銘在阿里體系內還擔任過支付寶首席技術官、阿里媽媽總經理、淘寶首席技術官、阿里搜索、廣告及移動業務負責人、阿里健康董事長等重要職務,在技術、管理兩個領域有兩把「刷子」。

2023年,吳泳銘職業生涯迎來轉折,當年9月10日,阿里管理層大變動,吳泳銘出任阿里CEO,正式從阿里分支業務的管理者,躍升爲統籌阿里全局的核心高管。

與吳泳銘一樣迎來轉折的,還有阿里雲業務,吳泳銘對阿里雲實施了「加減法」的改造。

一方面,阿里雲的戰略價值持續「做加法」,地位躍升至與電商基本盤並駕齊驅。

吳泳銘出任阿里CEO后,親自擔任阿里雲董事長兼CEO,並明確提出「用户為先」和「AI 驅動」兩大戰略。其中,「用户為先」錨定電商基本盤,「AI驅動」則以阿里云爲核心載體,將AI技術作為驅動集團未來發展的關鍵引擎。

另一方面,吳泳銘同步為阿里雲的業績與估值包袱「做減法」,掃清其專注技術突破與高質量增長的障礙。

就在吳泳銘上任半年前,時任阿里董事長兼CEO張勇推動阿里啟動了「1+6+N」組織變革, 「1」是阿里巴巴集團,「6」是阿里雲智能、淘寶天貓商業、本地生活、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等阿里的六大板塊業務。

張勇表示,「1+6+N」中具備條件的業務集團和公司,未來都有獨立融資和上市的可能性。此后,阿里還宣佈了阿里雲、菜鳥、盒馬的上市計劃。

吳泳銘接任阿里CEO后,叫停了阿里雲在內的三個上市計劃。2023年三季報,阿里明確表示,面對不確定的環境,不再推進阿里雲的分拆,專注建立雲智能集團可持續增長的模型。

企業推進上市過程中,短期業績穩定性與估值預期是投資者關注的核心,這往往要求業務在短期內呈現更亮眼的增長數據與盈利表現,以滿足資本市場的評判標準。

而當時的阿里雲顯然尚未完全適配這一要求。2023年三季度,阿里云爲核心的雲智能集團收入為276.48 億元,同比僅增長2%。

卸下業績與估值的包袱后,阿里雲才能更從容地推進業務結構優化,主動減少低利潤率的項目式收入,將資源集中投向高價值的公有云服務與AI技術攻堅,這一調整也為后續業務質量提升與盈利能力改善奠定了基礎。

「尖刀」阿里雲,剖出AI時代新阿里

吳泳銘對阿里雲的改造,堪稱影響阿里走向的關鍵「手術」。當時,阿里的挑戰異常嚴峻,拼多多、快手、抖音的崛起不斷對阿里基本盤的電商陣地發起挑戰。同時,阿里市值處在歷史低點,幾個月后被拼多多超越。

更具警示意義的是,2023 年 5 月下旬,馬雲召集了淘天集團各業務負責人開會,會上他以諾基亞和柯達舉例,認為一個企業從行業標杆到死亡,半年到一年就足夠了。

正是在這樣的「生死考驗期」,阿里迫切需要一把「尖刀」。這把「尖刀」既能刺破傳統業務增長乏力的困局,又能在AI時代的全球競爭中撕開突破口。

阿里雲顯然成爲了最合適的選擇。從 2023 年到 2025 年的同期業務數據對比中,這把「尖刀」的威力已然顯現:

2023年二季度,阿里營收2341.56 億元,阿里云爲核心的雲智能集團營收251.23億元,同比增長4%,營收佔比10.73%。到了2025年二季度,阿里雲智能集團收入同比增長 26%,在阿里各大業務板塊增速排第一,成為阿里增長引擎,營收佔比增長至13.49%。

短短兩年,阿里雲從「跟着跑」變成了「領着跑」,變化肉眼可見。

阿里明確表示,雲智能集團這一增長勢頭主要由公共雲業務收入增長所帶動,其中包括AI相關產品採用量的提升。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八個季度實現三位數的同比增長。

在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加碼AI的背景下,阿里雲的「尖刀」鋒芒,更體現在對AI時代技術話語權的爭奪上。

根據IDC的報告,2025 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上大模型調用量方面,火山引擎以49.2%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市場第一,阿里雲佔比27%,位列第二。

另據國際調研機構Omdia數據,在AI基礎設施和雲計算網絡方面,2025年上半年,中國AI雲市場中,阿里雲以35.8%的份額位列第一,超過2至4名總和。

儘管不同調研機構的統計口徑存在差異,但兩組核心數據足以印證阿里雲在國內AI雲市場處在「第一梯隊」。

仗還要打,刀還要繼續磨。

吳泳銘在2025年雲棲大會上的表態,揭示了阿里雲更宏大的野心。他明確阿里雲的全新定位為「全棧AI服務商」,並首次提出終極目標:在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基礎上,邁向能自我迭代、解決氣候與能源等重大問題的超級人工智能(ASI)。

為支撐這一願景,阿里啟動了「土豪式」的投入計劃:未來三年將投入超3800億元用於雲和AI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金額超過過去十年投入總和。

從早年服務內部的「技術配角」,到如今重構集團業務格局的「核心主角」,阿里雲剖出了一個以AI為核心、以云爲底座的「新阿里」。

AI時代方興未艾,未來的吳泳銘和阿里雲,還得接着拼。$阿里巴巴-W(HK9988)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