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3 16:06
在此前連續多個交易日大漲后,港股市場今日(10月3日)出現調整。其中,香港恆生指數跌超1%,恆生科技指數跌超1.50%。與此同時,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的跌幅也有所擴大,目前跌幅超過1%。
分析人士指出,港股市場並沒有出現利空消息,屬於正常的獲利回吐。從長期來看,港股的上漲行情仍未結束。
港股跳水
今日午后,港股跌幅擴大。截至券商中國記者發稿,香港恆生指數跌1.10%,恆生科技指數跌1.52%。汽車與零配件、硬件設備、石油石化、食品飲料、有色金屬、銀行等板塊跌幅居前;電力設備、核電等板塊逆市走強。
個股方面,比亞迪股份、快手均跌超4%,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均跌超3%,吉利汽車、比亞迪電子跌近3%,蔚來、京東集團、海底撈等均跌超2%,小米集團、金山軟件、網易、舜宇光學科技等跌超1%。華虹半導體漲近2%,阿里巴巴漲0.66%,中芯國際漲0.56%。
分析人士指出,港股市場今日下跌,主要受汽車與零配件板塊整體下挫影響,該板塊整體下跌2.7%,成為拖累大盤的主要力量。比亞迪股份作為恆生指數及恆生科技指數的成份股,它的下跌對指數形成明顯壓制。而比亞迪等汽車股的這一走勢,與隔夜美股特斯拉大跌5%形成聯動。
比亞迪股份10月1日在港交所公告,9月新能源汽車銷量39.63萬輛,去年同期銷量41.94萬輛;本年累計銷量326萬輛,累計同比增長18.64%。9月份,比亞迪的乘用車及皮卡海外銷量達到70851輛,同比增長107%。
蔚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小米汽車等多家車企也發佈了9月交付數據。其中,小鵬汽車9月共交付新車41581輛,同比增長95%,環比增長10%,單月交付量突破4萬輛,創下歷史新高。2025年1—9月,小鵬汽車累計交付新車313196輛,同比增長218%。
理想汽車9月交付新車33951輛。2025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車交付93211輛。截至2025年9月30日,理想汽車在全國已有542家零售中心,覆蓋157個城市。
此外,小米汽車交付量首次超過40000輛,此前已連續兩月突破30000輛;蔚來9月交付新車34749輛,同比增長64%,創歷史新高;零跑汽車9月全系交付再創新高,達66657輛,同比增長超97%,月銷量首次突破6萬輛。
長安汽車9月銷量26.6萬輛,同比增長25%;新能源9月銷量10.3萬輛,同比增長87%,再創歷史新高;海外9月銷量6萬輛,同比增長23%。
機構:行情未結束
9月份,港股市場主要寬基指數繼續收漲,其中恆生科技指數累計漲13.9%,在全球主要股指中大幅領漲。恆生綜合指數累計漲8.1%,表現同樣靠前,恆生指數累計漲7.1%,恆生國企指數累計漲6.8%。從行業表現來看,9月份港股一級行業多數收漲。其中材料、工業、信息技術和可選消費行業表現亮眼。而電信服務、金融和能源行業表現靠后。
方正證券指出,當前時點,港股上漲行情仍未結束,建議繼續關注恆生科技為代表的低估值品種補漲機會。該券商表示,在當前經濟下行的尾聲階段,同時政策利好不斷釋放,A股、港股市場信心顯著回升。此外,南下資金仍在持續加速流入港股市場,疊加美聯儲降息周期開啟,港股流動性環境有望進一步受益。歷史經驗也顯示,港股市場一般10月份日曆效應顯著,主要寬基指數表現往往較好,因此綜合來看,港股紅十月行情可期。
西部證券近日表示,中國科技龍頭企業的AI投入正在進入規模化擴張階段,AI戰略愈加清晰。9月24日,阿里雲棲大會提出以「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統,AI Cloud是下一代計算機」為核心路徑,聚焦全棧AI能力升級,發佈了通義Qwen3-Max旗艦大模型及AI Agent平臺,並在基礎設施層面推出磐久128超節點服務器和HPN8.0 網絡架構,強調軟硬一體化和全球生態協作。阿里正在積極推進3年3800億元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並計劃追加更大的投入,根據遠期規劃,2032年阿里雲全球數據中心的能耗規模將較2022年提升10倍,推動雲計算及AI產業鏈從IDC、服務器、供配電、國產AI芯片到Agent應用全面提速。
上述券商指出,雲服務和AI基礎設施有望進入新的高確定性成長周期。相較海外科技公司,港股上市的中國龍頭科技企業當前整體估值水平仍然較低,看好港股科技公司AI驅動的價值重估。
日前,瑞銀投資銀行中國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根據過去一個月在美國和亞洲的多次路演,國際投資者總體對中國股票的興趣濃厚,愈來愈多投資者認同對市場更樂觀的展望。
王宗豪表示,有部分已有獲利的投資者對近期的經濟表現走弱感到些許不安,但考慮到強勁的走勢和散户資金的潛在流入,相關投資者應當不會在短期內減持其中國倉位。王宗豪稱,考慮到外國投資者對中國股票配置量不高、估值相對全球市場更便宜,以及對美國進一步降息的預期,預計外國資金進一步流入中國股市的機會依然存在。
風險提示: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將來的表現。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投資者須評估本身的財政狀況、投資目標、經驗、承受風險的能力及瞭解有關產品之性質及風險。個別投資產品的性質及風險詳情,請細閲相關銷售文件,以瞭解更多資料。倘有任何疑問,應徵詢獨立的專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