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知名PE退市,高盛也扛不住了?

2025-10-03 15:02

  來源 投中網

  私募股權與公開市場之間的鴻溝並不容易跨越。

  全球PE退出荒的最新受害者出現了。

  近日,高盛旗下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Petershill Partners宣佈將要退市,結束短短四年的上市生涯。

  Petershill Partners最早成立於2007年,原本是高盛內部的私募股權投資部門。2021年Petershill Partners被拆分為一家獨立的公司,隨后成功在倫敦交易所掛牌上市。上市之初Petershill Partners的市值曾超過50億美元,但在之后的四年里持續下跌。

  自2024年以來,Petershill Partners的市值在最高點時也比公司淨資產低37%。在今年二季度財報分析師會議上,Petershill Partners的管理層無奈的表示,理論上公司不應該再開展任何投資,而應該把獲得的所有資金都退還給股東,因為任何新投資都是在讓股東的權益縮水。

  今年以來,Petershill Partners採取了包括股票回購在內的各種措施試圖提振股價,但均無成效。最終,Petershill Partners在公告中承認,如果市場沒有重大改變,估值折價將會一直持續下去。這種情況下,退市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全球黑馬VC/PE的幕后推手

  有意思的是,雖然股價慘淡,但Petershill Partners的業績看起來其實並不差。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Petershill Partners,這是一家極為罕見的專業型PE機構:它的投資方向不是一般的行業,而正是PE行業自身。

  具體而言,Petershill Partners專門投資其它GP。請注意,Petershill Partners不是去當LP,而是直接投資於GP公司,並從被投GP的成長中獲利。

  不難想到,Petershill Partners不會去投那些頭部PE,而是把目光鎖定在市場上新興起的黑馬PE身上,是一家專業的黑馬PE發掘者。

  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Petershill Partners如此不受二級市場待見。在全球PE行業退出荒的情況下,Petershill Partners受到的是雙重衝擊,它既像普通PE一樣面臨退出難,還由於投資組合GP的退出難而難上加難。

  如果拋開宏觀的市場因素不談,Petershill Partners乾的其實非常不錯。從美國、歐洲到亞洲,過去十年來全球PE市場上很多冉冉升起的新秀,背后都有Petershill Partners的身影。

  2007年,高盛資產管理公司基於自己在私募股權行業的廣泛網絡推出了Petershill Partners平臺。高盛的想法很簡單:VC/PE公司雖然為其他行業提供資本,但在為自身發展融資時卻缺乏有效途徑,Petershill的創立就是爲了填補這一空白。

  彼時,高盛給Petershill Partners定下了非常清晰的投資邏輯:尋找那些擁有巨大增長潛力的細分領域,趕在市場達到飽和之前,投資專注於這個領域的專家型PE。投資后,高盛可以為它們提供資本和戰略支持,充當它們快速增長的催化劑。

  這些年,部分被Petershill Partners發掘的黑馬VC/PE有:

  • General Catalyst,一家專注於科技和消費領域的美國VC,以賦能型投資著稱,是Airbnb、Snapchat的早期投資者。

  • Clearlake Capital,美國新一代PE中的佼佼者,不久前晉升爲「mega-fund」,也是切爾西俱樂部目前的幕后第一大股東。

  • Frazier Healthcare Partners,一家專注於醫療健康的專業型PE,定位為從早期到Buyout的全周期投資。

  • Arlington Capital Partners,擅長國防、航天等領域的專業型PE,是少數拿到美國國防部特別批准的PE公司之一。

  • Accel-KKR,專注於軟件投資的專業型PE,由知名風險投資機構Accel Partners和私募巨頭KKR所共同創立。

  Petershill Partners是一位眼光毒辣的黑馬VC/PE捕手,上述機構在拿到Petershill Partners的投資后基金規模,基本都出現了指數型的增長。

  比如General Catalyst,在2018年被Petershill Partners投資時,正在募一隻7億美元的旗艦基金。在此后四年,General Catalyst實現了驚人的增長,目前已成長為與紅杉、A16Z等頂尖VC齊名的美國最大VC之一,它去年的新一期旗艦基金規模已達80億美元。

  同樣是在2018年,Petershill Partners投資了Clearlake Capital。當時Clearlake Capital剛剛募集完畢36億美元的旗艦基金,是一家剛嶄露頭角的新鋭PE。此后,Clearlake的幾乎每一期旗艦基金規模都能翻倍。2024年的第八期基金目標規模達到了150億美元,躋身「mega-fund」之列。

  這些投資中自然讓Petershill Partners收益頗豐。今年初,Petershill Partners宣佈以7.26億美元的總對價出售其持有的General Catalyst大部分股權,據估計Petershill Partners的回報可達四倍以上。

  風光上市

  經過十多年的深耕,Petershill Partners成為全球GP股權投資領域的「王者」。雖然2010年后也有黑石等其它一些機構效仿高盛開展GP投資,但無論是經驗還是投資規模Petershill Partners都保持着遙遙領先。

  到2021年,Petershill Partners已經持有19家優秀另類資產管理公司的股權,這些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合計可達1870億美元。Petershill Partners儼然成為全球私募股權行業的幕后隱形大佬。

  2021年,趁着彼時貨幣大放水導致的全球IPO熱,Petershill Partners也動起了上市的心思。

  官方説法是,藉助IPO,Petershill Partners將能夠創建一個「永久性資本池」,長期、穩定的為新投資提供支持。這並不難以理解。擺脫有固定存續期的傳統私募股權基金,從年復一年的募資中解脫出來,這幾乎是每一個VC/PE的夢想。

  2021年10月,從高盛拆分出來的Petershill Partners在倫敦交易所掛牌上市。彼時全球股市一片火熱,Petershill Partners的上市相當成功。按發行價,Petershill Partners的市值超過50億美元,通過IPO融資12億美元。

  與其它上市PE不同,Petershill Partners這次上市將兩隻存續基金的投資組合也注入了上市公司,這兩隻由高盛管理的基金也由此成為Petershill Partners的大股東,合計持股比例達75%。

  因此,Petershill Partners的上市讓高盛獲得了一大筆賬面收入。按高盛原本的計劃,它將通過逐步減持,在上市的五年之內把上述兩隻基金的持股比例降至25%。屆時,高盛將相當於打包完成了基金的退出。

  打骨折的資產價值

  然而,沒多久市場就風雲突變,Petershill Partners的股價很快下跌,2021年還沒結束就跌破了發行價,次年又跌破了資產淨值。

  Petershill Partners糟糕的股價表現令高盛非常郁悶。

  一方面,這種情況下,高盛根本沒辦法進行減持。相反,爲了維護股價高盛還不得不進行增持,目前持股比例已經升至80%。

  另一方面,從數據上看Petershill Partners的業績表現並不壞,股價本不應該跌成這樣。

  上市以來,Petershill Partners的投資組合GP的總資產管理規模幾乎翻了一倍,截至2025年已經達到3510億美元。這表明Petershill Partners的投資的GP們確實非常優秀。

  同時,Petershill Partners給股東派發的股息也一直在增長。年度總普通股息從2022財年的每股14.5美分增長至2024財年的15.5美分。另外,每一筆重要退出完成后,Petershill Partners還會發放特別股息。比如,成功出售General Catalyst的股權后,Petershill Partners在2025年4月發放了每股14.0美分的特別股息。

  這些股息加在一起,上市以來,Petershill Partners已經給股東們分紅近10億美元。

  然而,Petershill Partners卻依然在跌。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投資者對私募股權資產的賬面價值的不信任,應該最為關鍵的一個。

  Petershill Partners的主要資產是它投資的GP股權,目前其投資組合總賬面價值約55億美元。

  君不見,這幾年的全球S交易市場上,基金份額、項目老股被打骨折拋售的情況比比皆是。這種情況下,誰知道你所謂的賬面價值有多大水分?Petershill Partners的市值相對於淨資產接近40%的折扣,其實就是投資者眼中私募股權資產的應該享有的「風險折扣」。

  這種擔心並非多余,隨着市場環境變化,賬面價值的變化可以非常劇烈。2022財年,由於利率上升,Petershill Partners報告了高達8.07億美元的未實現公允價值虧損。

  Petershill Partners宣佈退市的聲明中寫道:「自2022年以來,宏觀經濟、市場、地緣政治和行業特定因素帶來的重大不利因素,削弱了公開市場投資者對另類資產管理領域的興趣。因此,儘管公司的運營和財務業績強勁,但在投資者中的反響不如IPO時那麼強烈。」

  此次退市,高盛將以45億美元的總估值把Petershill Partners重新私有化,較公告披露前一日的收盤價溢價35%,但仍然低於Petershill Partners上市時的市值,且明顯低於Petershill Partners的淨資產。

  理論上,這將是一筆win-win的交易,Petershill Partners的少數股東們可以立即獲得35%的收益。由於收購價低於資產淨值,高盛在交易后也能錄得賬面上的利潤。

  交易后,Petershill Partners又重新變成高盛100%持股的內部公司,繼續以非上市PE的狀態運營,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Petershill Partners也又一次證明,私募股權與公開市場之間的鴻溝並不容易跨越,當把私募資產放上股市,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裸泳」的小丑,就連高盛這也的頂級操盤手也難以倖免。

責任編輯:楊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