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2 10:18
(來源:經濟日報)
轉自:經濟日報
我國擁有大陸海岸線約1.8萬公里,分佈有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流域。港口作為連接內陸與海洋的樞紐,對促進貿易往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港口集羣化、一體化、綠色化發展步伐加快,國際樞紐港門户功能不斷完善,內河港口布局不斷優化,主要港口樞紐節點作用不斷拓展,港口羣和樞紐港口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建成全球最大的世界級港口羣。從渤海之濱到南海之畔,從長江碼頭到珠江港灣,一個個港口碼頭高效運轉,通過密集的航線與全球相連,也通過內河航運、鐵路、公路網絡與內陸腹地相通,為內外貿貨物進出提供了高效通道。
總體來看,我國港口已形成「沿海五大樞紐集羣引領、長江干線縱深聯動、內河支線協同補充」的梯度佈局,通過智能化、綠色化和國際化升級,充分發揮樞紐作用。
從港口分佈看,我國共有27個沿海主要港口和36個內河主要港口,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其中,上海港、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連雲港港、寧波舟山港、廈門港、深圳港、廣州港、北部灣港、洋浦港11個港口為國際樞紐港,是全球航運體系的重要節點。營口港、秦皇島港、唐山港等16個港口是外貿物資和大宗能源物資的重要集散中樞。內河港口主要包括長江水系的19個港口、珠江水系的8個港口、京杭運河與淮河水系的7個港口以及黑龍江和松遼水系的2個港口,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從港口建設看,各地紛紛加大投入力度,截至2024年底,全國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達2.2萬個,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971個。沿海港口契合船舶大型化發展趨勢,加強大型化、專業化泊位建設,拓展倉儲、園區等多元功能。
從服務貨物類型看,集裝箱、煤炭、金屬礦石、礦建材料和石油天然氣及製品是我國沿海港口的五大主要貨類,佔總吞吐量的八成左右。集裝箱運輸方面,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等在全球佔據重要地位。煤炭運輸方面,唐山港、黃驊港、秦皇島港等靠近煤炭主產區,是「北煤南運」的關鍵樞紐。金屬礦石方面,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2024年進口量達12.37億噸,寧波舟山港等眾多港口承擔着礦石接卸任務。
我國沿海港口已形成環渤海、長三角、東南沿海、粵港澳、環北部灣五大港口羣。這是基於沿海區域經濟發展和水運資源分佈作出的戰略佈局,共同構成沿海港口主體框架。
環渤海港口羣包括丹東港、大連港、營口港等,涵蓋了能源運輸、集裝箱運輸、散雜貨運輸等多種業務,是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户。例如,天津港作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承擔着華北地區六成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任務。
長三角港口羣以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為龍頭,特點是規模龐大、整體實力強勁、集裝箱運輸能力突出,主要服務長三角地區以及長江中上游區域。其中,上海港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港口,也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多年居全球首位,在礦石、原油等大宗散貨運輸方面優勢明顯。
東南沿海港口羣以廈門港為龍頭、福州港為骨干,主要服務福建、江西、浙南等地區以及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在兩岸直航、貿易往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樞紐。
粵港澳港口羣以深圳港、廣州港為核心,涵蓋珠海港、佛山港等眾多港口,主要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及泛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其特點是外向型經濟特徵顯著,與國際市場聯繫緊密,在集裝箱運輸和加工貿易貨物進出口方面表現突出。例如,深圳港充分利用當地及周邊地區強大的電子信息、高端製造等優勢,持續推動國際中轉集拼、整船換裝業務升級。
環北部灣港口羣主要以北部灣港為中心,是西南地區的出海口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主要門户,推動了我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此外,洋浦港、海口港等在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港口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已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港口服務能力和基礎設施水平持續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升級方面,碼頭泊位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邁進,集疏運網絡日益完善。智慧化轉型方面,自動化碼頭規模持續擴大,數字技術深度嵌入港口運營。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清潔能源廣泛替代傳統能源,環保技術加快落地。服務功能提升方面,國際航線不斷加密,港口物流服務便利化和商貿服務協同化持續推進,單證無紙化和電子化流轉、閘口自動化、結算電子化、線上業務辦理等應用範圍不斷擴大,有力促進了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作者系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城市交通與現代物流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