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Q25全球醫藥晴雨表:A股走勢穩健、港股大漲、美股回暖,后市機會在哪?

2025-10-02 19:40

2025年三季度的全球醫藥市場,簡直像坐過山車——有的板塊漲得讓人拍腿,有的還在磨底,美國那邊還時不時扔個「政策炸彈」。

今天用大白話跟大家掰扯掰扯:這季度醫藥到底咋走的?接下來哪些方向值得盯?


01、先劃重點:這3個方向閉眼先關注


全球醫藥里有幾條主線已經明明白白了,新手也能看懂:

港/A股里最值得看的,是幫藥企做研發、生產服務的公司(業內叫「醫藥研發外包」或者「CXO」)。這些公司就像「賣鏟子的」——只要全球藥企願意搞新葯,它們就有訂單、能賺錢。

現在這波公司有兩個硬優勢:一是業績增速又回到高位了,手里還攥着大筆訂單,賺錢穩得很;二是估值不算貴,業績增速推動估值修復,還有上漲空間。

美股:盯緊兩個基金(IBB跟蹤納指生物科技指數,XBI跟蹤標普生物科技指數),再加上兩家行業老大(聯合健康+諾和諾德)。

核心原因就一個:美聯儲要降息了!這對醫藥公司是「雙重好事」:一方面,藥企搞研發更容易拿到錢(市場上的錢變多了);另一方面,算公司未來收益時,「貼現利率」會變低,估值自然會往上提。

翻歷史數據就知道,每次美聯儲降息后,醫療股尤其是生物科技板塊,往往能漲一波。現在美股醫藥剛好在「估值低、資金少、邏輯順」的底部,只要有一點利好,就能反彈。


02、3Q25覆盤:A港美三市「畫風差太多」


這季度A股生物醫藥指數漲了14%,跟上證指數打了個平手。但細分板塊「冷熱兩極」:

漲得猛的:醫藥研發外包(漲48%)、醫療耗材(22%)、創新葯相關(20%)——全靠「訂單多、業績實」撐着;

插曲:特朗普之前放話要「卡中國創新葯脖子」,還説要加關税,但這些政策至今沒落地,對業績沒影響,頂多讓板塊抖一抖(不過現在市場很理性,1-2天就消化完了,跌幅也沒超過5%)。像之前2024年的生物安全法案,大家擔心「中美醫藥脱鈎」,后來發現根本不現實——現在反而覺得這板塊估值、業績都靠譜。

港股醫藥這季度直接「開掛」,遠超大盤:醫療保健板塊漲41%,而恆生指數才漲12%。領漲的還是老熟人:生物科技(漲54%)、生命科學服務(51%)、製藥(39%)——本質都是吃「創新葯產業鏈回暖」的紅利。

美股醫藥:有點「拖后腿」,但生物科技開始發力。美股整體被科技股(尤其是M7)帶飛,但醫藥股有點「跟不上」:標普500醫療保健指數只漲2%,跑輸標普500的12%。原因有倆:一是醫藥業績比疫情時「退燒」了,估值跌到歷史低位;二是還有政策不確定性(比如藥品定價的法案)。

但也有好消息:生物科技基金IBB和XBI開始發力,一個漲16%、一個漲24%,8月后美聯儲降息路徑一明確,它們立馬跑贏大盤。

還有兩家龍頭很給力:一家是美國商保老大-聯合健康,之前遇到點運營問題,但巴菲特這些大佬都在抄底,這季度業績指引、會員數據都不錯,股價慢慢回來了;另一家是做減肥藥的龍頭-諾和諾德,雖然市場擔心它的藥會降價,但臨牀數據沒問題,基本面在變好。


03、9/24行情以來近一年回顧:港股醫藥漲超100%,A股也有翻倍板塊


把時間拉長到一年,三個市場的差距更明顯:

A股:生物醫藥整體漲48%,跑贏上證指數(39%),其中醫藥研發外包直接漲111%,翻了一倍還多;

港股:醫藥整體漲116%,遠超恆生指數(44%),最猛的板塊甚至漲了2-3倍——核心還是「創新葯景氣度+估值修復」;

美股:過去35年醫藥跟大盤走勢差不多,但2023年后就「掉隊」了——一邊是科技股太火,一邊是醫藥業績在疫情后「降温」,估值沒跟上。

這里留個小疑問:同樣是醫藥,為啥港股能漲這麼猛?其實藏着「行業熱度+資金偏好」的雙重邏輯,想知道具體哪些因素在驅動,后續可以細聊。


04、A股醫藥「分化到離譜」:有的變好,有的惡化


現在A股醫藥有個很明顯的趨勢:不再是「所有板塊一起漲」,而是「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先潑個冷水:全行業營收增速第一次轉負了——2024年是-2%,之前幾年都是8%-20%的增長,2025年上半年也下滑3%,雖然二季度比一季度好點,但整體還在調整。

1. 值得盯的「香餑餑」板塊

只有兩個板塊扛住了壓力:醫藥研發外包和創新葯。不管是營收、淨利潤增速,還是利潤率,這倆都在變好——核心是全球藥企搞新葯的需求回來了,創新葯BD項目和CXO訂單多了。

2.要避開的「踩坑區」

這些板塊行業板塊性機會有限,但個股要具體分析,比如:

疫苗:競爭太激烈,想賣到國外也沒明確進展;

線下藥店:藥店開得太多,供過於求,醫保還在整頓,小藥店慢慢被淘汰;

血液製品、體外診斷、醫療耗材:不是被集採砍價,就是還沒從之前的高業績里「緩過來」;

醫療設備:雖然龍頭公司有潛力(國產替代、出海是大方向),但現在還沒到買的時候——之前因為醫療反腐,醫院採購少了,雖然后面可能會好轉,但還沒回到之前的水平。

這里也藏個鈎子:為啥就醫藥研發外包和創新葯能逆勢漲?其實跟它們的「商業模式」有關,這種模式抗風險能力特別強,想知道具體咋回事,下次展開説。


05、A港股主線不變:但要警惕美國「政策炸彈」


不管市場怎麼晃,A、港股醫藥的核心主線還是創新葯、醫藥研發外包(CXO)。現在這板塊有三個特點:業績開始放量、估值在重新調整、還有海外合作的預期。

但有個風險要注意:美國的政策。比如特朗普最近説要對創新葯加100%關税,除非藥企在美國建廠。不過不用太慌:

政策意圖是讓美國本土建廠,但實際很難——跨國藥企早就計劃在美國建廠了,像減肥藥這種美國急需的產品,還有談判空間;

對咱們醫藥研發外包(CXO)行業基本沒有影響。

現在創新葯板塊年內已經漲了很多,有人賺了錢想賣,再加上政策波動,短期可能會所震盪。


06、美股醫藥:降息是關鍵,兩大方向別錯過


美股醫藥的核心邏輯就一個:美聯儲降息,具體看兩個方向:

1.生物科技基金

前面說了,降息后生物科技板塊往往漲得好,8月后IBB和XBI已經開始跑贏標普500指數,后續隨着降息落地,空間還很大。

2.兩大龍頭公司

美國商保龍頭-聯合健康:雖然短期有運營問題,但「護城河」超寬(比如78%的會員願意繼續用它的高評級服務),巴菲特、David Tepper、Michael Burry大佬抄底也説明長期有價值,現在估值還很低(2025年市盈率才11倍)。

代謝領域龍頭-諾和諾德:和禮來一起壟斷了GLP-1減肥藥市場。現在估值有安全邊際,最近臨牀數據不錯,基本面在好轉。而且這個賽道(減肥藥)還在高速增長,大公司也在瘋狂收購佈局,未來往「長效化、口服化」方向走,潛力很大。

這里再留個鈎子:減肥藥賽道為啥能火這麼久?大公司收購背后其實藏着賽道的未來趨勢,想知道哪些技術方向更有前景,可以接着聊。


07、總結:醫藥找「分化」,抓確定性機會


最后簡單説:現在全球醫藥不是「一刀切」,而是要看細分板塊——A/港股的創新葯和CXO、美股的生物科技基金和兩大龍頭,這些是確定性比較強的方向。

另外,要盯緊兩個外部因素:美聯儲降息節奏(直接影響美股醫藥)和美國對華醫藥政策(影響A、港股波動)。如果這些方向出現調整,反而可能是好機會。

最后留個小尾巴:想知道怎麼挑醫藥標的?其實關鍵看「業績確定性+行業景氣度」兩個指標。普通投資者難判斷。我們會在會員社羣定期更新一手信息,提供有價值的觀點。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我們。

注:文中所涉公司僅為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推薦。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決策前請務必結合獨立研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