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2 20:00
來源:圖蟲
黃金白銀資產,又漲瘋了!
10月2日,港股國慶假期開市首日,貴金屬概念全線大漲,板塊中多隻黃金股漲幅超10%,其中中國白銀集團更是大漲30%,創出近4年新高。
今年以來,黃金價格已飆升47%,有望創下1979年以來的最大年度漲幅。
近日,高盛發佈研報表示,對2026年中旬4000美元/盎司及2026年12月4300美元/盎司的金價預測的上行風險已進一步加劇,金價還有上漲空間,甚至可能高於其先前預估。
儘管市場的關注焦點主要集中在黃金,但今年白銀的漲價幅度其實遠超金價。截至目前9月末,紐約黃金期貨價格漲幅達47%,紐約白銀期貨價格漲幅超過了62%。國內市場的白銀期貨漲幅也相對強於黃金(+41.5%VS+46.2%),滬銀9月漲幅更是高達16.32%,創下10936元/千克的歷史新高。
為什麼白銀的價格表現會如此強勢?這或許可以從金銀比這個指標去觀察。
01、金銀比的估值錨定
一直以來,全球國家與金融市場之所以非常重視並不斷持有黃金,是因為黃金由於其稀缺性所帶來的獨特的貨幣屬性、避險功能、戰略稀缺性,並得到全球的共識,進而在資本市場成為很多資產配置價值的「錨定資產」。
這其中,黃金也是判定白銀價值最為重要的錨定資產。所以市面上就有一個指標——金銀比(Gold-Silver Ratio)。
所謂金銀比,一般是指一單位黃金與同一單位白銀在同一時間的價格之間的比值。
比如截至上周五,黃金主合約的收盤價格是874.4元/克,白銀的收盤價是10918元/千克(也即10.918元/克),兩者對比,得出金銀比值約等於80:1。
在過去幾百年來,金銀比這個指標展現出了驚人的穩定性。
19世紀金本位制下,英美等國曾通過法律固定金銀比價(如美國1792年設定15:1),雖隨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脱離法定約束,但仍保留着市場對兩者價值關係的集體認知。
從歷史走勢看,金銀比呈現清晰的中樞遷移特徵:20世紀70年代該比值主要運行於20-40區間,80年代中樞上升至40-60,90年代至2021年則多數時間處於50-80之間。自2022年以來,金銀比價中樞進一步抬升,進入80-100的區間。
極端行情中,該比值曾兩度突破100,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流動性危機,比值飆升至123的歷史峰值;2025年4月,受全球貿易摩擦與製造業收縮影響,比值再度觸及105.26的歷史次高,為后續白銀的估值修復埋下伏筆。
從經濟的視角來看,黃金和白銀雖同屬貴金屬,但各自核心定位的分化,直接導致它們在不同經濟環境下的價格走勢出現背離:
先看黃金,它的核心屬性高度聚焦於「金融屬性+避險屬性」。當經濟陷入衰退、地緣政治出現動盪(如戰爭、貿易摩擦升級),或是通脹高企時,市場的風險偏好會急劇降温,資金會從股票、大宗商品等風險資產中撤出,轉向黃金這類避險資產,從而推動金價上漲。
而白銀因屬性更復雜,資金湧入力度遠不及黃金,最終導致金銀比被拉高。
再看白銀,它既保留了一定的貴金屬避險屬性,又具備極強的「工業屬性」——比如在光伏產業中,白銀是光伏板導電漿料的核心材料;在電子領域,它是芯片、傳感器的關鍵導電元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電池管理系統、充電樁也離不開白銀。
當經濟進入復甦階段,光伏、電子、新能源等行業的需求擴張,會直接拉動白銀的工業消費需求,此時白銀的價格漲幅往往超過黃金,進而導致金銀比回落。
從這兩個階段的對比可見,黃金的「單一避險屬性」和白銀的「避險+工業雙重屬性」,決定了二者在不同經濟周期、不同風險環境下的價格彈性差異:
瞭解了上述邏輯,對於2025年銀價漲幅遠超金價的原因就很容易理解了。
2025年4月金銀比觸及105.26的極端高位時,已較40-60的歷史中樞偏離75%以上,遠超合理波動區間。而這一時刻,是美國對全球國家掀起關税戰處於最關鍵轉折點。當然還有中東衝突與俄烏局勢也對金價上漲有很大影響。
在4月之后,美國關税戰釋放緩和信號之后,全球市場對「經濟軟着陸+工業復甦」的預期升溫,疊加市場對美聯儲降息周期開啟的預期升溫,金銀比開始加速啟動修復進程。
在同時,新能源領域(光伏裝機搶裝潮+新能源車放量)的爆發式增長,又激發了白銀工業需求的井噴,加劇白銀的供需矛盾。
據報道,目前全球白銀已連續5年出現供給需求缺口,根據2025年測算,全球白銀產量比消費量少約4000噸。
這些基本面支撐使白銀在經濟復甦預期中具備天然上漲動能。
02、金銀比指標的投資參考意義
從歷史回顧來看,金銀比不僅是一個觀測指標,也具有實際的投資指導意義。當金銀比偏離歷史均值時,往往意味着套利或均值迴歸的機會。
比如當金銀比突破80:1,意味着白銀相對黃金進入「低估區間」,或黃金因過度避險情緒被「超買」。
舉個例子,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全球多國採取封鎖措施,經濟停擺,市場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急劇上升,避險情緒飆升至高點。於是金銀比從疫情前的60:1急速飆升至了126:1,創下歷史高位。這時候,買入白銀資產能比黃金資產的收益明顯是要高得多的。
2021年,經濟逐步從疫情中復甦,工業生產恢復常態,尤其是光伏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對白銀的工業需求大幅增加。此時,白銀的工業屬性開始主導價格,而黃金因避險情緒降温,且缺乏工業需求支撐,於是白銀價格的漲幅就明顯大於黃金,金銀比也從126:1的高位逐步回落至70:1左右。
而當金銀比低於40:1,則表明白銀相對黃金處於「高估區間」,或白銀因工業需求激增被「過度炒作」。
此時,市場邏輯則轉向「高估修復」,投資者通常會反向操作——賣出白銀、買入黃金。因為白銀的工業需求激增往往具有階段性(如產業補貼退坡、技術替代等),過高的價格會隨着需求迴歸常態而回落;而黃金的「價值穩定器」屬性長期存在,最終引導金銀比重新向長期均值迴歸。
2011年就是非常典型的場景,當時全球光伏產業爆發式增長,疊加新興市場對白銀首飾需求的快速提升,白銀工業與消費需求雙重爆發,推動白銀價格短期內大幅上漲,白銀價格從年初約26美元/盎司,到4月飆升至49.51美元/盎司的歷史極值,漲幅高達90%,金銀比一度跌至32:1的低位。而對比黃金同期從1420.80美元/盎司漲至1577.40美元/盎司,累計僅11%的幅度,白銀的漲幅堪稱誇張。
當然,當金銀比處於正常比值區間(60附近)時,這一指標就沒有了啥意義,各自價格的波動影響將回歸各自的基本面和市場環境。
就目前而言,金銀比的值仍處於80的相對高位,如果單從這一指標看,白銀價格的后續可能還有不小的上漲空間。
03、尾聲
這里不妨設一個假設:
以高盛對國際金價2026年底的目標價4300美元/盎司為錨,金銀比的值按照當前(80)和均值(60)來算,那麼,到時國際白銀的價格將分別為53.75美元/盎司和71.66美元/盎司,相對當前價格(47.2美元/盎司)的潛在漲幅為13.8%、51.8%。
至於金銀比更樂觀的預期值(40)之下,白銀的潛在漲幅能有多大,就更不用說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金銀比只是一個觀察的指標,短期事件(如突發地緣衝突、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周期波動等)常會導致比值階段性偏離。大家對於金銀價格走勢的研判,還是要審慎認知研究判定。
接下來,黃金白銀的價格是否還能繼續狂飆,不妨一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