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2 17:21
(來源:尺度商業)
文 | 董武英
今年的資本市場,掀起了科技熱潮,在這一輪科技熱潮中,AI、機器人、芯片等領域上市公司紛紛吸引了資本市場的目光。老牌巨頭百度在AI帶動下股價大漲,阿里巴巴年內股價也實現翻倍。在這一片火熱行情中,BAT中的騰訊顯得比較低調,並未向外界過多講述新戰略、新佈局,然而其亦在資本市場掀起外界聚焦。
Wind平臺顯示,自2025年初以來,騰訊控股港股股價就進入上升通道,股價一度創出近4年來高點,市值重回6萬億港元。截至9月30日港股收盤,騰訊控股每股股價為663港元,總市值為6.06萬億港元,自2025年以來股價漲幅超過60.73%。
回顧資本市場過往,騰訊經歷了大起大落,曾在2021年總市值超過7萬億港元達到巔峰,隨后在2022年10月總市值跌破2萬億港元走到低谷,現今騰訊市值從低點再次超過6萬億港元。
資本市場股價是反映企業的「晴雨表」,騰訊成立27年,經歷青年、壯年的發展,已經27歲的巨頭公司已不再年輕,不再像青壯年一樣飛速奔跑,彷彿迎來了「中年危機」。但中年之下的騰訊正在煥發新的生機,資本市場的價值表現便是答案。其背后究竟發生了什麼?
互聯網巨頭遭遇「中年危機」?
在互聯網領域,關於騰訊「中年危機」的表述並不罕見,早在2012年行業內就有這一表述。自2021年以來,騰訊「中年危機」這個話題再次被頻頻提及。
成立於1998年的騰訊,至今已經走過了27個年頭,即將「奔三」。創始團隊「騰訊五虎將」中曾李青早早離開騰訊,陳一丹、張志東已經退休十余年,僅剩馬化騰和許晨曄留在騰訊。
相比於創始團隊的年齡,「中年危機」更多指的是騰訊高速擴張期逐漸過去,內部管理也逐漸面臨挑戰,面臨創新動力減弱、變革緩慢的境地。
騰訊的發展過程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8-2002年,騰訊處於幼年期,這是一個探索盈利方向的階段。第二階段為2003-2010年,青年期騰訊開始利用自己的流量優勢,進行多元化擴張,先后佈局遊戲、門户、電子商務、搜索、微博等多個領域,直至「3Q」大戰以及移動互聯網的爆發。
第三階段是2011年至2020年的十年間,壯年騰訊推出了微信這一國民級應用,徹底奠定了「流量之王」的地位,並進入支付領域。此時的「王者騰訊」不再侷限於自己的多元化擴張,而是選擇投資佈局,做大平臺。第四階段即是2021年以來,騰訊步入中年,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從騰訊財報中的財務數據上,我們很容易看到不同階段的差異。青年時期,騰訊營收從2002年的2.63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196.75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71.48%。壯年時期,營收從2010年的196.7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4820.64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7.70%,其中2019-2020年其營收增速在20-30%之間。
2021年以來,步入中年的騰訊營收進一步放緩,甚至出現了負增長。2021-2024年營收增速分別為16.19%、-1.21%、9.82%和8.41%,營收從2020年的4820.64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6602.57億元,複合增長率為8.18%。
在這一階段,騰訊在資本市場的股價也隨之發生了波動。Wind平臺顯示,2021年2月,騰訊控股股價達到歷史最高點,總市值超過7萬億港元。但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內,騰訊股價持續下滑,在2022年10月達到低點,總市值一度跌破2萬億港元,之后處於波動狀態,自2024年初再次恢復持續上漲態勢。
騰訊控股業績和股價的劇烈波動是內外部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外部環境上,2021年來,反壟斷、遊戲行業調整等因素,影響騰訊短期收入。同時,資本市場騰訊控股大股東南非Naspers Limited自2021年來頻頻大筆減持,引起市場擔憂,影響了騰訊股價。
但更主要的原因在騰訊內部。一方面,隨着微信覆蓋的用户數量越來越多,流量逐漸見頂,基於流量的遊戲及廣告業務開始出現放緩跡象。
數據來看,2018-2020年,騰訊控股以遊戲為主的增值服務收入增速分別為15%、13%和32%,但到2021-2024年,這一業務增速分別為10%、-1%、4%和7%,遠不及此前增速水平。在廣告業務上,2018-2020年營收增速分別為44%、18%和20%,2021-2024年該業務營收增速分別為8%、-7%、23%和20%,近年來有所恢復。
另一方面,騰訊遊戲主業逐漸呈現出創新乏力的跡象,雖然地位依然穩固,但在米哈遊推出《原神》、網易推出《蛋仔派對》等情況下,相對比創新力不足問題尤為突出。
同時,騰訊內部也出現了挑戰。
在上市后營收首次負增長的2022年,馬化騰在內部員工大會上罕見發飆,直言內部腐敗問題觸目驚心,「看完之后嚇死人」,並表示不再做買量的事情,因為大量貪腐問題都存在於買量業務中,「我已經不信這個了。就算別人能成,也不適合騰訊」。
此外,馬化騰還直接點名PCG(騰訊平臺與內容事業羣)「缺乏壓力」,並放下狠話,「留給某些業務的時間不多了」。在短視頻業務上,馬化騰表示短視頻正侵蝕掉很多長視頻、遊戲的時間,「倒逼我們其他業務進行調整」。
不過,馬化騰也直接表揚了視頻號業務並對其寄予厚望,「WXG(微信事業部)最亮眼的業務是視頻號,基本上是全鵝廠(全公司)的希望。」
在這之后,騰訊控股開始加速解決公司當前存在的問題,積極調整業務佈局,實現降本增效,並不斷隨着內外部環境變化調整戰略方向,將戰略重心調整向「出海和AI」。直至近年來轉型成果逐漸顯現,推動了騰訊控股股價持續回升,市值開始逐步重回6萬億港元水平。
中年騰訊「回春」之法:「出海+AI」
中年騰訊的變化發生在2023年。在2023年公司年會上,馬化騰變得從容了許多。他坦然地提到公司面臨的壓力,但也頗為自豪地展示出了公司的底氣。
馬化騰表示,「BAT公司里,目前好像只看到我們還有機會發點新芽,其他新樹都在茁壯成長,也帶給我們很大的壓力。」
在具體業務上,除不負眾望的視頻號外,馬化騰提到了另外兩大重要方向:遊戲出海和AI。
馬化騰表示,行業巨頭不可以躺在成功的功勞簿上,當心不進則退。遊戲是騰訊的王牌業務,遊戲出海其實是公司目前出海國際化的最大希望。
同時,在AI上,馬化騰坦言騰訊總算能跟上第一陣列,不能算最領先,但至少沒有太落后,未來會結合場景把騰訊的AI大模型應用落地,不斷挖掘AI市場的廣闊機會。
此后騰訊控股的發展,也驗證了馬化騰的上述言論,出海業務尤其是遊戲出海以及AI正在成為推動中年騰訊回春的重要力量。
出海本質上是擴大用户基數,削弱國內流量見頂的壓力。除微信海外版WeChat佈局海外市場外,騰訊雲國際業務也在迅速發展。在近期的騰訊2025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公佈過去一年,騰訊雲國際業務實現高雙位數增長,海外客户數同比翻倍。
不過,在出海業務上,遊戲業務則是排頭兵。這主要是因為優質的內容是全球共通的,國產遊戲出海已經有諸多成功案例,且騰訊遊戲業務規模更大,更容易帶動業績增長。
騰訊較早就佈局了海外市場,2014年就在東南亞地區的國際版微信中接入了《天天愛消除》、《天天酷跑》和《天天連萌》三款遊戲。騰訊更亮眼的成績在投資領域,2016年5月騰訊以86億美元收購了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后者擁有《部落衝突》、《部落衝突:皇室戰爭》、《海島奇兵》等多款爆款遊戲。
2021年,騰訊控股國際市場遊戲收入達455億元,同比增長31%,同期本土市場遊戲收入同比增長僅6%。之后的幾年間,騰訊控股國際市場遊戲收入持續提升,到2024年已經達到580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也提升至8.78%。
今年二季度,騰訊控股國際市場遊戲收入同比增長35%至188億元,本土市場同比增長17%至404億元,國際市場遊戲收入佔總營收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10.19%。
值得一提的是,除出海業務外,騰訊遊戲2024年終於推出了新的爆款遊戲《三角洲行動》,近期登頂iOS暢銷榜,DAU(日活躍用户數)突破3000萬。這也意味着,騰訊遊戲的創新能力正在逐漸恢復。
從數據來看,遊戲業務已經顯著帶動了騰訊控股業績回升。與此同時,騰訊AI帶來的效率提升,則從全方位帶動了騰訊業績改善。
2023年初chatGPT爆火以來,AI領域目前最為成熟的應用就是AIGC,藉助AI來生成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而騰訊一直以來以內容見長,遊戲、小説、音樂、視頻包括廣告素材均可以獲得AI助力,將率先獲益於AI應用。
在今年上半年財報的業務回顧部分中,騰訊控股率先提到了「在AI領域持續投入並從中獲益」。
這些獲益主要體現在AI應用領域,如豐富了微信的AI功能,推動騰訊元寶的使用量;應用AI工具賦能遊戲,如利用混元3D模型來生成3D資產,利用AI增強NPC的互動性等;加大AI在廣告創作、投放、推薦及效果分析中應用,從而提升點擊率和轉化率,進而帶動營銷服務收入增長。
今年第二季度,騰訊控股營銷服務收入達357.62億元,同比增長20%,是騰訊三大業務中增長最快的業務,這主要是AI驅動的結果。
此外,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0%至555億元,其中企業服務收入增速加快,主要得益於企業客户對AI相關服務的需求增加,包括GPU租賃和API token使用,以及商家技術服務費的增長。
從財報上看,在AI上的投入增加了騰訊控股的期間費用。如2025年第二季度銷售及市場開支同比增長3%至94億元,一般及行政開支同比增長16%至319億元,這主要原因是AI相關業務投入增加。但這樣的投入十分值得,AI的應用帶動了騰訊多個業務以及整體收入的增長。
從季度財報來看,從2024年第二季度開始,騰訊控股營收同比增速開始回升,保持持續提升的態勢。具體來看,從2024年一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騰訊的單季度營收增速分別為6.34%、7.98%、8.13%、11.12%、12.87%、14.52%,騰訊控股單季度營收同比增速已經連續5個季度連續提升。
以今年二季度營收增速數據來看,14.52%的水平雖然仍不及2021年之前普遍20%以上的增長表現,但已經十分可觀。這也讓資本市場對其充滿期待,騰訊控股股價也隨之上漲,再次逼近6萬億港元。
不過,從估值上看,雖然從2024年以來騰訊控股隨着業績增速恢復,估值明顯提升,但最新市盈率(PE TTM)為26倍左右,基本處於2021年之前估值區間的最低水平,遠低於此前40倍左右的估值中樞。
無論是騰訊資本市場的股價、還是公司的業績的起落,表明了騰訊曾經歷短暫的「沒有夢想」的迷茫期,在中年時刻仍能憑藉自身實力和調整而「回春」,而徹底迴歸最巔峰的狀態仍需時間,在出海和AI雙輪驅動下,騰訊這一互聯網巨頭能否進一步實現突破,值得關注。$騰訊控股(HK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