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2 16:35
今年秋季,規模可觀的首次公開發行(IPO)重回歐洲市場,這一跡象表明歐洲 IPO 市場正迎來轉機。投行人士表示,市場對更大規模交易的期待情緒正不斷升溫。
今年第三季度,歐洲有 3 宗 IPO 募資額均超過 5 億美元,另有 2 宗 IPO 計劃於下周啟動交易。該地區 IPO 募資總額近 30 億美元,較去年同比增長逾 60%。
目前已有零星規模較大的 IPO 落地,且數家行業巨頭計劃於明年考慮上市 —— 這足以讓股權資本市場(ECM)投行人士重拾信心,他們認為優質企業終將全面迴歸歐洲股權資本市場。
「歐洲 IPO 的供給質量確實有所提升,能看到歐洲一些最優質的企業陸續登陸市場,」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全球股權資本市場聯合主管馬丁・索恩克羅夫特(Martin Thorneycroft)表示,但他也指出,「目前我們尚未進入‘錯失恐懼症’(FOMO)的市場環境。」
儘管如此,自 2021 年 IPO 「豐收年」 后,歐洲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便一直處於低迷狀態。今年上半年,關税引發的不確定性導致多家企業取消或推迟 IPO 計劃,進一步加劇了這一低迷態勢。而此后市場波動趨緩、指數高位運行,為企業藉助半年度業績數據推進上市鋪平了道路。
「IPO 市場的 momentum(勢頭)似乎正在增強,但顯然,這仍將與交易表現掛鉤 —— 畢竟在 IPO 領域,成功的案例會吸引更多成功案例跟進,」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歐盟股權資本市場主管傑羅姆・勒納爾(Jerome Renard)表示。
從近期 IPO 的表現來看,結果喜憂參半。分類信息服務商瑞士市場集團(SMG Swiss Marketplace Group AG)的股價自上市后一直低於發行價,原因是其同行發佈盈利預警拖累了這隻新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諾巴銀行集團(Noba Bank Group AB),該股上周在斯德哥爾摩上市后,股價已上漲 29%。而西薩娛樂集團(Cirsa Enterprises SA)自 7 月上市以來,股價較發行價平均僅上漲 1%。
「IPO 市場雖已重啟,但專注長期投資的機構投資者仍保持謹慎,不願被迫參與可能存在定價偏差的交易,」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 SA)股權資本市場主管安德烈亞斯・伯恩斯托夫(Andreas Bernstorff)在談及當前市場環境時表示。
安防企業維里 isure 公司(Verisure Plc)正推進可能成為歐洲三年來規模最大的 IPO 交易:該公司計劃募資逾 30 億歐元,並於周三在斯德哥爾摩掛牌上市。假肢製造商奧托博克公司(Ottobock SE)也將於下周在法蘭克福啟動交易,其 IPO 募資額最高可達 7.02 億歐元。
儘管預計今年剩余時間 IPO 市場將持續回暖,但 2025 年歐洲 IPO 募資總額仍難以達到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今年第三季度歐洲 IPO 募資額,仍僅為同期亞洲和北美地區逾 500 億美元募資額的一小部分。
歐洲 IPO 市場初現復甦之際,美國市場正迎來 IPO 熱潮。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 Group Inc.)的策略師認為,這是一個積極信號 —— 從歷史 IPO 周期來看,熱潮通常從紐約起步,隨后向全球其他地區擴散。儘管部分歐洲發行方仍對美國市場心存向往,但歐洲本土市場已重新成為 IPO 候選企業的選項之一。
「過去我去歐洲出差,大多是爲了推進企業赴美上市的事宜,現在這種情況已趨於平衡,」 巴克萊銀行(Barclays Plc)全球股權資本市場主管約翰・科爾茲(John Kolz)上月向記者表示。近期部分 IPO 案例中,「企業在選擇上市地點時擁有自主權,且最終選擇留在歐洲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兩家來自歐洲和中東、備受關注的企業 —— 金融科技公司克拉納集團(Klarna Group Plc)和 eToro 集團(Etoro Group Ltd.)—— 選擇在紐約上市。儘管上市初期表現強勁,但目前這兩家公司的股價均已跌破發行價。
「對於我們在部分 IPO 中看到的挑戰,赴美上市並非萬能解決方案,」 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股權資本市場承銷主管納文・米特爾(Naveen Mittel)表示,「我們需要的是更多能帶來良好回報的資產登陸歐洲市場。」
投行人士指出,需明確的是,近年來歐洲 IPO 規模低迷,並非僅由市場環境導致,擬上市企業的資質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歐洲市場總體上一直是開放的,但無論過去還是未來,市場都可能保持理性 —— 企業要想成功上市,必須具備優質資質,且估值合理,」 傑富瑞金融集團(Jefferies Financial Group Inc.)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股權資本市場聯合主管盧卡・埃爾皮西(Luca Erpici)表示,「如今的不同之處在於,IPO 供給的質量以及擬上市企業的規模都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