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日資瑞穗證券正式獲批設立/外資加碼與撤離背后的中國市場博弈

2025-10-02 08:40

(來源:上林下夕)

中國金融開放政策下,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的進退之間,反映出一個複雜而多元的資本圖景。

      2025年9月30日,中國證監會正式覈准設立瑞穗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這家由日本瑞穗證券株式會社100%持股、註冊資本達23億元的外資獨資券商,成為國內第六家外資獨資證券公司,更是首家日資獨資券商

     瑞穗證券(中國)的獲批設立,是外資機構對中國資本市場投下的信任票。然而就在同一時期,貝萊德、先鋒領航等全球資管巨頭卻相繼撤離中國。這種進退並存的現象,揭示出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既看好又審慎的複雜態度。

01 瑞穗證券的設立與戰略定位

      瑞穗證券(中國)的設立申請始於2023年11月,歷經材料補正、監管問詢等流程,最終在2025年9月完成審批。該公司註冊地為北京,業務範圍鎖定證券承銷、證券自營和證券資產管理三大領域,且資產證券化業務成為其初期重點。

      這一業務選擇體現了瑞穗證券的差異化戰略。與全面鋪開業務的中資券商不同,瑞穗證券明確避開了競爭激烈的經紀業務紅海,轉而依託母公司在日本及國際市場的業務優勢。

      證監會批覆中對瑞穗證券(中國)的組建與運營提出了多項要求,其中特別強調了數據安全與投資者權益保護。瑞穗證券(中國)需嚴格落實《網絡安全法》《證券法》等規定,加強證券業務數據及投資者個人信息跨境流動的合規管理。

      從股權結構看,瑞穗證券株式會社作為唯一股東,出資額與出資比例均為100%。其母公司瑞穗金融集團是日本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團之一,擁有豐富的國際金融市場經驗,這為瑞穗證券(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02 戰略定位與差異化佈局

     瑞穗證券(中國)的佈局體現出明顯的戰略側重。選擇以證券承銷、資產證券化等業務為切入點,既契合自身優勢,也避開了國內券商競爭激烈的經紀業務。

      這種專業化、差異化的發展路徑,與近年來新獲批的外資券商戰略相一致。不同於早期合資券商多聚焦投行業務,新晉外資獨資券商正依託母集團優勢,在財富管理、跨境服務、衍生品等細分領域展開錯位競爭。

      瑞穗證券(中國)的戰略定位與日本母公司的全球優勢密切相關。瑞穗證券在日本債券承銷領域具有領先地位(2022年日本市場承銷額排名第一),這一專業優勢有望在中國市場得到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瑞穗證券(中國)董事長、總經理的勝任能力曾受到證監會關注。為此,瑞穗證券(中國)已任命原大和證券(中國)CEO耿欣擔任總經理,其擁有4年日資券商管理經驗及中信證券投行背景,這一人事安排增強了公司的本土化運營能力。

03 外資券商在華格局與日資機構對比

      隨着瑞穗證券(中國)的加入,國內外資獨資券商陣營正式擴容至六家。這些機構包括:摩根大通證券(中國)、高盛(中國)證券、渣打證券(中國)、法巴證券(中國)、瑞銀證券以及瑞穗證券(中國)。

      在日資券商方面,中國市場上目前已有三家日資券商。除瑞穗證券(中國)外,還有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和大和證券(中國)。不過,后兩家均為合資或控股模式,瑞穗證券(中國)則是首家日資獨資券商。

      從發展路徑看,三家日資券商各有特色。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於2019年3月獲准設立,野村控股持股51%;大和證券於2020年8月獲得覈准,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持股51%。這兩家日資券商均採用外資控股而非獨資模式。

      與歐美外資券商相比,日資券商在中國市場的佈局相對謹慎。截至2023年3月,證監會信息顯示還有花旗證券(中國)、青島意才證券、日興證券、城堡證券等多家外資券商在排隊等待設立審批,可見外資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與佈局熱情仍在持續。

04 外資機構的不同選擇

      與瑞穗證券加碼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歐美資管巨頭卻選擇了撤離。2023年,貝萊德宣佈退出中國A股市場,指責中國股市是「欺詐性市場」;先鋒領航集團也關閉了在中國的辦公室。

      這些外資機構的退出理由多樣。據報道,貝萊德指責中國上市公司存在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問題。而一些機構則出於全球戰略調整考慮,決定縮減在華業務。

      外資機構在華表現也存在明顯差異。一些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合資券商,如東方花旗、長江巴黎百富勤、一創摩根等,因中外文化差異、矛盾衝突、業績不佳等原因,最終走向瞭解體或股權變更。

       然而,更多外資機構選擇了相反的方向。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和高盛(中國)證券先后實現了全資控股;瑞銀證券也經歷了從合資到外資控股再到獨資的轉變過程。這種分化顯示出外資機構對中國市場策略的差異性。

05 中國市場的雙重敍事

     外資機構在中國市場的不同選擇,反映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兩種敍事。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較疫情前有所放緩,2023年經濟增長率為5.2%,低於此前6%左右的水平。

     另一方面,中國金融開放政策持續深化。2018年以來,中國證監會陸續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的外資股比限制,允許外資獨資經營。2023年,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外資金融機構依法合規開展業務。

      這種政策環境為外資券商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監管合規要求也日益嚴格。證監會強調外資券商需加強數據跨境流動的合規管理,保障重要信息系統及網絡安全穩定運行。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外資券商的進退也意味着投資環境的變化。隨着全球金融信息交換的深入,任何企圖通過非正規途徑進行跨境投資的行為都將面臨更高風險。合法合規的跨境投資渠道,如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和「滬港通」機制,成為更可靠的選擇。

06 瑞穗證券的本土化挑戰與前景

      瑞穗證券(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實現有效的本土化運營。證監會在此前的反饋意見中特別關注了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的勝任能力,要求就其不具備相關證券基金業務經驗的情況進行論證。

      外資券商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往往取決於其本土化能力。早期一些合資券商解體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外經營理念、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異」。瑞穗證券(中國)需要平衡母公司的全球標準與中國市場的本地特性。

      跨境業務可能成為瑞穗證券的重要優勢。中日兩國作為重要經貿夥伴,企業間的跨境融資、併購需求持續增長。瑞穗證券憑藉其全球網絡和經驗,在中日資本流動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隨着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加深,瑞穗證券等外資券商將面臨更多機遇。中國證監會表示,「十四五」期間新增覈准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政策信號依然積極。

      瑞穗證券進軍中國與貝萊德等機構撤離中國市場,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反映的是國際資本對中國市場的選擇性看好。有遠見的外資機構正在適應新的遊戲規則——從過去的「便利導向」轉向「合規導向」。

       隨着全球金融信息交換日益透明,和中國金融開放政策持續深化,未來外資機構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將更取決於其本土化能力與差異化競爭優勢。瑞穗證券選擇的發展路徑,將成為觀察外資券商在中國能否成功的重要風向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