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年Q3投資小結

2025-10-02 12:39

大家都在説牛市了。

一、投資成績

Q2和Q3基本都是拉昇行情,直到9月纔出現比較像樣的回調——但這是我,大盤卻非如此,幾個指數都繼續走高。

2025年截至Q3收盤,個人業績+22.0%滬深300是+17.9%證綜指

+15.8%,深證成指非常強+29.9%,但估計還是沒有科創強,只是我不跟蹤科創。

恆生指數+34.2%國企指數+31.2%。今年的港股總算揚眉吐氣。

拉長時間看,確實挺像是一波大牛市在緩緩開啟,前途縱使可能曲折,但似乎一片光明。

但這和經濟基本面的體感並不大一致,所以還是有變數。后面再討論。

看近3年,仍然輸大盤,但收益率已經轉正。

看近5年,贏大盤,但仍然是負收益。

看10年,贏大盤,正收益。

再看有記錄以來的19個年頭,基本是完爆大盤的,但近幾年着實一般。

而且,由於複利的積累效應,越是近期的收益率,實際影響的金額越大。早期的高收益率,本金都很少。所以人生投資路實在任重道遠。

二、持倉情況

本季度大類資產配置:權益類資產佔91.8%,其中個股大概佔83.7%,指數基金8.1%↘;債券類4.6%;現金類0.9%↗。(REITs仍然是搞不太懂暫時放棄。)

其中:A股持倉38.1%↗,港股54.9%↘,美股0.7%,日股0.7%↘

按季度來看,整體是減持港股、美股、日股、債券,增持了A股

重倉股Top5合計佔32.5%,Top10佔49.9%,較上個季度均更分散了點,但Top5比上月更集中了些些。

個股分行業板塊跟上個季度比地產物業佔19.7%↘科技傳媒17.1%↗,銀行13.9%↗,泛醫藥醫療11.8%↗。

如果跟上個月比:地產物業↘,科技傳媒↗醫藥醫療↘銀行

Q3主要增持:碧桂園服務(重新建倉)、阿里巴巴-W(建倉)、小米集團-W(建倉)、成都銀行(重新建倉)、興業銀行(重新建倉)、中國太保H(重新建倉)、平安銀行長城汽車H(重新建倉)、華電國際電力股份H(建倉)、環球醫療、紅利低波ETF、現金流ETF、騰訊控股

Q3主要減持:春秋航空(清倉)、中國中鐵H(清倉)、天能動力、新奧能源、標普500ETF、日經ETF、中國金茂、海底撈、雅生活服務

9月主要增持:碧桂園服務(重新建倉)阿里巴巴-W(建倉)、中國太保H(重新建倉)、興業銀行、騰訊控股、中國金茂、現金流ETF、紅利低波ETF、杭州銀行

9月主要減持:春秋航空(清倉)、招商銀行A、中國中鐵H(清倉)、新奧能源、恆生互聯網ETF(清倉)、天能動力、招商雙債LOF、易方達新綜債LOF

三、一點思考

當前比較大的困惑,應該就是比較清晰的牛市確立,和並沒有樂觀的經濟基本面體感之間的差異。

我覺得關於這個矛盾,有三個主要的可能方向。

先説我認為概率最小的一種,就是股市虛漲一波,經濟卻好轉不來,於是牛市破滅,突然某一天就掉頭向下了。這種方向的概率我認為有一成左右。

第二種可能,就是股市反應先於基本面(實際上提前半年到一年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説宏觀情況和微觀體感之間可能確實有差異,普通羣眾不一定感受得到(可能還沒傳遞到),也就是説未來經濟會比較明顯地轉好,上市公司業績回升,這種可能性我認為有三到四成。

第三種可能呢,就是基本面持續不起色,但是股市繼續往上走,畢竟流動性氾濫嘛,房市資金遷移,資本故事或者泡沫重現,總之它就是能漲你奈它何,這種可能性也有三成左右。

剩下兩三成可能性,是留給未知的,包括基本面繼續擰巴股市也隨之震盪,或者突然全球新的地緣政治事件或人類共同體命運大事啥的,總之要麼偏向小的隨機(無趣),要麼偏向大的隨機(不可測)。

我當然不知道哪種情況最可能發生,而且最大的可能我看也就三成左右,不至於值得壓重注。但總體來講,牛市確立、繼續上漲的概率還是大一些吧。「理性樂觀派」是我們大多數投資者最該有的態度。

所以我在大資產配置方面目前還是比較堅定地大倉位持有權益類資產,尤其港股和A股。

下面繼續跟蹤下擬計劃長期持有(三年以上)的個股情況:

- 騰訊控股:目標倉位8%,今年漲幅+60.7%

- 福耀玻璃A:目標倉位5%,今年漲幅+21.1%

- 邁瑞醫療:目標倉位5%,今年漲幅-2.4%

- 美的集團A:目標倉位4%,今年漲幅+1.3%

- 招商銀行A:目標倉位3%,今年漲幅+8.3%

- 分眾傳媒目標倉位3%,今年漲幅+18.5%

- 阿里巴巴-W:目標倉位3%,今年漲幅+120.0%

- 海底撈:目標倉位3%,今年漲幅-10.9%

- 小米集團-W:目標倉位3%,今年漲幅+56.5%

- 藥明康德A:目標倉位3%,今年漲幅+110.0%

- 春秋航空:已清倉,今年漲幅-5.9%

説是擬長期持有,但事實證明,春秋航空我還持有不到一年,然后本季度我又新加入了小米和阿里巴巴。所以我的話也不能盡信,人都是會變的,公司也會變,判斷更是會變。

我承認現在進小米和阿里巴巴是太迟了,箇中原因懶得細講。但我是嘗試去配置偉大公司,而不是圖短期交易差價。並且很可能確實是不好的投資選擇。並不推薦大家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