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2 11:03
一張小小的簽證,突然掀起了巨大的風浪。美國和印度,這對關係複雜的夥伴,突然就掰了?
事情的起因,是美國正式落地的一項簽證新政。核心內容就一條:H-1B工作簽證的申請費,從原來的幾千美元,暴漲到10萬美元。
消息一出,全世界最炸鍋的,不是別的地方,正是美國和印度。兩國社交媒體上,充斥着對彼此的憤怒和謾罵,火藥味十足。
這就有點意思了。按理説,美國的簽證政策是面向全球的,又不是專門為你印度一家定製的。為什麼就這麼一張簽證,能把美印關係的巨大裂痕,清清楚楚地擺到了檯面上?
這背后,顯然沒那麼簡單。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得先弄明白,這張H-1B簽證到底是什麼?
H-1B簽證是美國的一種臨時工作簽證,並非移民簽證,有效期三年,可延長至六年。每年名額6.5萬,另有2萬專供在美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的申請人。
H-1B簽證設立之初,是爲了給美國企業引進全球精英。當然,這其中也包含印度。
微軟的首席執行官(CEO)薩提亞·納德拉、谷歌的CEO桑達爾·皮查伊,都是憑H-1B走上美國科技舞臺的。
美國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現任CEO阿爾温德·克里希納,同樣是H-1B移民的代表。他就是印度工程師出身,2020年接掌IBM,帶着公司衝向人工智能、混合雲和量子科技的前沿。
換句話説,美國的創新力,和這些包括印度的外來高技能人才息息相關。
這就是為什麼簽證收緊后,憤怒聲不少。大家擔心,收緊簽證就會限制美國科技產業的發展。
不過,另一邊,很多美國民眾,也在為簽證政策收緊叫好。
在他們看來,簽證收緊之后,美國企業至少能優先僱傭美國工人,尤其是防止所謂的「印度移民詐騙」,堵上印度人靠工資報酬要求較低、批量申請,大規模擠進來的漏洞。
根據去年的數據,71%的美國H-1B簽證都被印度人拿走了。甚至有人説,印度人,成功地將H-1B簽證變成了「印度人的簽證」。
每年一到註冊期,就會湧入數十萬份來自印度的申請。
美國移民局只得採取「隨機抽籤」,但由於申請基數里印度人佔絕對多數,結果依舊是大部分名額落在印度人手里。
中籤的印度人,雖然都與科技產業有關,但背后大體分成兩類。從下圖可以看出,美國科技公司和印度外包公司始終是簽證申領的大頭。
他們,顯然都是重點打擊的對象:
美國本土科技巨頭,直接招收印度工程師。亞馬遜、谷歌、蘋果、微軟等,因為人工智能、雲計算爆發,對高技能外籍人才的需求顯著增加,直接申請H-1B的數量也有所增加。
而印度外包公司,則靠低價勞工優勢承包訂單。他們把IT系統開發、維護、技術支持、后臺運營外包回印度,再派工程師和項目經理直接去美國客户的辦公室「駐場」。而這部分人,幾乎全依賴H-1B簽證。典型代表就是印孚瑟斯(Infosys)、塔塔諮詢(TCS)等印度本土IT服務巨頭,總部設在印度,但在美國設有分支,專門負責對接客户。
可以説,美國的簽證新政,精準打在了印度的「命門」上——依靠簽證進行技術服務外包,是印度服務貿易的支柱。
我們算一筆賬,印度軟件業巨頭印孚瑟斯(Infosys)2024財年拿下了2504份H-1B初始批准。
按新規算,這家公司光是簽證費用就要多掏2.5億美元,利潤直接蒸發掉2.5億美元。消息一出,這家企業股價當天跌了3.4%。
整個印度IT服務業,超過60%的出口市場都在美國。
一旦美國限制外派人員,印度企業只能臨時把業務轉回國內或者附近國家來消化,對印度經濟的衝擊可想而知。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美印關係會因此出現新裂痕。
但如果你認為,這僅僅是一場圍繞簽證的爭端,那就把問題看簡單了。正像路透社評價的那樣:
美國簽證政策調整,是美國和印度之間的服務貿易爭端。
實際上,服務貿易還只是美印關係持續交惡的一個縮影。美國給印度關上的門,不止一扇。
就在今年,雙方在貨物貿易上同樣「反目成仇」。
美國和印度的貿易談判一直沒有太大進展,6月,在印度已經對美開放部分農產品的情況下,美國依然得寸進尺,要求印度大幅開放乳製品和農產品市場。
但乳製品是印度的紅線,背后牽動着約8000萬小農户的生計。在印度,奶牛幾乎是每個農户的財富來源。爲了守護這一產業,印度有龐大的乳業合作社和聯合會,幾乎覆蓋全國農户。美國若想打開乳製品市場,等於直接衝擊這一龐大的利益共同體。印度自然不會同意。
8月,美國又以印度買俄羅斯石油為由威脅加徵關税,直接導致一輪談判取消。
印度孟買,一位藝術家創作抗議特朗普對印加關税的作品。
如今,雙方談判仍無明顯進展。
也正因美國提高H-1B費用、又對印度加徵關税,在這樣的貿易背景下,印度外長蘇傑生纔會在最近表態,簽證費用提高這個時間,成為印度謀求新貿易安排的節點。
所以你看,從人才流動的簽證,到柴米油鹽的貿易,再到國際戰略,美國和印度之間,已經出現了全面的、深刻的裂痕。而簽證費的暴漲,不過是最新、也最富戲劇性的一個場景罷了。
最后,譚主還想分享兩點看法。
第一,美國這一拳,砸在了印度的飯碗上,也是在拆自家硅谷的承重牆。
第二,這更讓我們看清,所謂的「盟友」有多麼脆弱。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