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1 20:43
「追風」二字,在氣象愛好者眼中,是科學探索與藝術冒險的交織。而對24歲的紀錄片導演蘇鏑坷而言,這是一場持續六年的「望聞問切」——以鏡頭為筆,以風暴為墨,書寫中國首部氣象題材長篇紀錄片《遊弋在風暴之中》。
電影預告片(02:06)
近日在北京百麗宮影城杜比影院內,一場特殊的觀影會在此舉行。銀幕上,颱風「摩羯」的雲牆如巨獸般翻滾,雷暴的電流在雲層中嘶鳴,而杜比視界(Dolby Vision)與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技術,將這一切轉化為近乎身臨其境的沉浸體驗。
蘇鏑坷(B站UP主「風羽醬-sdk」)
「中國人也該有自己的風暴史詩」
蘇鏑坷的追風之旅始於2012年。彼時,剛從成都遷居杭州的他,在臺風「海葵」的呼嘯聲中徹夜未眠,輾轉反側。「那風聲是有調性的,像自然的交響樂,恐怖卻迷人。」
而再往前推,這位不折不扣的00后竟然提到了海倫·亨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等主演的好萊塢災難大片《龍捲風》。
「是的,1996年引進的十部大片之一,我這個年紀看的肯定是DVD。這部電影后來還幾次被翻拍過,但經典就是經典,每個追風者都會把它作為一種‘原教旨主義’式的啓蒙。」蘇鏑坷看着澎湃新聞記者的眼睛説道。
此后,蘇鏑坷開始沉迷於颱風論壇的數據與圖像,卻始終覺得「缺了點什麼」——直到看到美國紀錄片《龍捲風走廊》(Tornado Alley)中追風者肖恩·卡西的裝甲車衝進風暴中心,他才意識到:「中國人也該有自己的風暴史詩。」
2019年,中國傳媒大學一年級新生蘇鏑坷手持第一臺專業攝影機,與父親一道驅車闖入超強颱風「利奇馬」的沿途路徑。而后,他拍攝的一段15分鍾vlog在B站上斬獲超過30萬播放量,意外成為「出圈」之作。
「這是我的作品首次‘出圈’,幾乎是一秒鍾就有七八個人在點贊。那場颱風還帶火了一名在黃浦江邊直播的媒體記者。我這才發現展現風暴不僅是我的熱愛,更是能與千萬人共鳴的視覺奇觀。」蘇鏑坷説。
高品質記錄風暴,「追風不是征服自然」
130分鍾的長篇紀錄片《遊弋在風暴之中》,是蘇鏑坷六年追風生涯的總結,也是他的碩士畢業作品,拍攝過程充滿未知與挑戰。
他回憶說,一次追擊颱風「摩羯」時,兩隊人馬因一棵倒下的樹無法會合。那場任務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讓他深刻體會到,「人類對自然的認知依然有限,再先進的設備也無法預知所有變量。」而追風教會他「平靜地面對變化,在正確的位置等待風暴的來臨」。包括團隊爲了省錢,曾租用兩驅車導致陷車,器材折損率也很高,但他們用堅持和熱愛克服了困難。
紀錄片《遊弋在風暴之中》后期製作時留影
蘇鏑坷發現,杜比視界能保留自然場景中豐富的亮度和色彩信息,尤其是風暴中刺眼的夕陽和層次分明的雲層,是其他技術難以真實還原的。他坦言,自己並非有專業技術背景,「但杜比的工具集成在常用的工具軟件中,大大降低了使用門檻,讓創作者能更專注於內容本身。」
作曲家顏子力則從配樂維度做了補充:「杜比全景聲讓音樂從‘平面’變為‘三維’。在《遊弋在風暴之中》的后期製作中,我們請國際愛樂樂團實錄絃樂,精心設計音樂的空間聲場,導演還將閃電的細碎雷聲、風的呼吸感精準放置在聽眾頭頂或身后——這是傳統立體聲無法實現的沉浸感。」
技術賦能,「這是過去電影工業不敢想象的速度與自由度」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西配樓,蘇鏑坷團隊在這里完成《遊弋在風暴之中》一部分后期製作。
「年輕人對新技術有種天然的擁抱欲。」周惠觀察到,在杜比與中國傳媒大學合作的培訓項目中,學生僅用一個月左右便能掌握杜比全景聲創作流程,「他們從作曲初期就構建三維聲場,而非后期強行轉制——這是一種思維層面的革新。」
《遊弋在風暴之中》觀影會嘉賓分享現場
據悉,《遊弋在風暴之中》已在B站獲得超400萬播放量,團隊也有計劃穩步推進該片登陸大銀幕院線。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李勃認為,青年創作者的技術素養正在倒逼行業變革,「他們用手機拍杜比視界,用流媒體平臺實現分發——這是過去電影工業不敢想象的速度與自由度。」
杜比音頻技術專家王若晨總結道:「技術最終服務於敍事。當創作者能用杜比視界還原一場風暴的壯麗,用杜比全景聲讓聽眾聽見雲的心跳——便是科技與藝術最完美的共生。」
文中圖片除特殊説明外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