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1 17:58
9月30日的北京前門大街,3000平方米的北京杜莎夫人蠟像館迎來最后的「告別」,但略顯冷清:成龍、周杰倫、關曉彤等99尊名人蠟像靜靜矗立,只有些許燈光劃過,與2014年開業時遊客爭相合影的場景形成鮮明反差。
這已是杜莎夫人蠟像館今年在中國關閉的第二家場館。4個月前,重慶館悄然謝幕。不止中國市場,記者採訪獲悉,近一年多來,杜莎夫人蠟像館在美國舊金山和土耳其的場館也陸續摘下招牌。這個擁有250多年曆史、比樂高大了百歲的全球文化地標性大IP(具有商業價值的創意內容或品牌),如今卻成了母公司默林娛樂集團(以下簡稱默林娛樂)的包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歷時一月余,走訪北京、上海兩地場館,與默林娛樂、場館員工及行業專家對話,獨家獲悉多項關鍵數據:中國五家館僅蠟像製作成本就或超6.3億元,其中北京館逾1.4億元,該館所處前門商圈年租金高達千萬元,而門票從超200元腰斬至99元仍難挽客流,復購率低。更尷尬的是,姚明、梅西等「頂流」蠟像關館后何去何從?
當拍照打卡被AI生成、虛擬直播瞬間替代,靜態觀賞的百年IP如何跑贏內容迭代?默林娛樂2024年虧損4.92億英鎊(約合人民幣47.17億元),一邊飛速關掉「重資產」蠟像館,一邊把重心轉向樂高樂園。「棄蠟像投樂高」真能讓資本市場重拾信心,還是換一條更卷的賽道?杜莎夫人蠟像館退場、初代外資網紅景點衰落的背后,下一代文旅產品靠什麼故事讓投資人買單?
250多歲的大IP全球接連閉館
姚明、梅西等名人蠟像如何安置?
國慶前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杜莎夫人蠟像館「最后營業日」的告示前看到,不少遊客拿起手機合影留念,部分遊客選擇最后的打卡,沿着不算太長的隊伍緩緩進入。
「因為合約問題,閉館了,客流一直一般。」前臺的工作人員告訴每經記者,這家2014年開業的場館,在運營11年后迎來終章。8月起,北京館的門票已降至99元,但仍難挽客流。
而早在5月,運營近9年的重慶杜莎夫人蠟像館已悄然閉館,原址現已變身書店。那麼北京館關閉后,新商户是誰?
「經覈實,杜莎夫人蠟像館房產產權屬於搜厚(SOHO) 中國前門分公司,后續房屋和租户等信息需向SOHO瞭解。」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詢問北京東城區文化和旅遊局時,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SOHO方面相關負責人員則告訴記者:「我們目前還在詢問意向客户。」
半年內兩家場館接連落幕,讓這個擁有250多年曆史的大IP引發各界關注。其關閉也並非只發生在中國市場。近一年多來,美國舊金山館因「客流不達預期」關停,土耳其的場館也關閉。
「我們定期審查集團品牌資產,以確保所有景點繼續與集團的長期戰略保持一致。」默林娛樂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採訪時表示,關閉的場館,是因為不符合公司的戰略與商業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組長鄒林華認為,北京杜莎夫人蠟像館的經營模式受眾有限,在新時代可能會存在經營困難。
回溯大IP杜莎夫人蠟像館,其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末,瑪麗·格羅斯赫茲(后隨夫姓成為杜莎夫人)在法國大革命的硝煙中開啟蠟像創作,那些還原歷史人物的作品曾隨馬車巡展歐洲。1835年在倫敦貝克街的一家場館開張后,杜莎夫人蠟像館逐漸成為記錄時代的文化符號,從戰爭英雄到影視明星,每尊蠟像都承載着公眾的集體記憶。
「杜莎夫人蠟像館業績下滑的首要原因在於其高昂的固定成本結構,尤其是單尊蠟像製作成本極高,導致其商業模式難以實現規模效應與靈活調整。」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官方數據,一尊高質量的杜莎夫人蠟像製作成本約為15萬英鎊(約合150萬元人民幣),涵蓋藝術家人工、材料、運輸、安裝及后期維護等多個環節。
江瀚直言,這一成本不僅遠高於普通展覽或數字內容製作,更關鍵的是,其投入具有高度的「沉沒性」,一旦蠟像製作完成,便難以轉作他用。
「我們這邊沒受什麼影響,位置不錯,學生和老人羣體比較多。」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海館工作日客流量約在500人到1000人,周末和假期人會多一些。「寒暑假生意特別好,買東西要排隊,拍照也要排隊,我們連去洗手間的時間都沒有。」
但在談及營收問題時,該工作人員思考片刻后稱,「相比前幾年的客流,今年下滑得明顯,但應該還是能盈利的」。
備受市場關注的是,關閉后,館內的梅蘭芳、姚明、梅西、成龍等名人蠟像將何去何從?有粉絲高價求購自家偶像的蠟像,然而北京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會對外出售,總部將統一分配到其他在營業的場館。」
「我們接到的確切通知是,北京館的‘周深’會來我們這里。」上海館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記者從接近默林娛樂的知情人士處獲悉,重慶館關閉后,愛因斯坦、愛迪生、吳彥祖、鄧紫棋等名人蠟像已經「遷入」上海館。
400余個蠟像,成本超6億元
初代網紅為何被年輕人「拋棄」?
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80后」的徐慧(化名)特意擠出時間去了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憶稱,當時館內人潮湧動,與愛因斯坦、戴安娜王妃等名人蠟像合影的遊客排起長隊。「那時候的蠟像館跟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一樣,是遊人必打卡的知名景點,門票跟奧運比賽一樣難搶。」
彼時,杜莎夫人蠟像館正處於全球擴張的黃金期。從其在中國市場的佈局,就能看出端倪:香港館、上海館分別於2000年、2006年開設,2010年后又加大了步伐,武漢館(2013年)、北京館(2014年)、重慶館(2016年)紛紛開業。中國成為杜莎夫人蠟像館全球開館數量最多的國家。
多位行業人士均向記者表示,杜莎夫人蠟像館曾是炙手可熱的世界級文化IP,年接待量屢創新高。
時光荏苒,2019年當徐慧站在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的門前時,心中的那份激動與期待已大打折扣。她還發現,與自己同行的人中,鮮少有年輕的面孔。
「和蠟像合影太老土」,已成為年輕一代消費者拒絕的理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探訪上海館、北京館后,也深刻感受到了這一變化:館內互動區域流於形式,明星蠟像更新速度趕不上「新晉流量」偶像的迭代,與年輕人的興趣偏好產生「時差」。
元宇宙、AI等的出現,進一步削弱了蠟像館的獨特性。「蠟像還是像,但和我手機里的AI合照比,少了驚喜,也省不下一張門票錢。」徐慧直言。
線下體驗也在分流。記者步行在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所處的南京西路,500米內便聚集了VR沉浸劇場、實境劇本殺等比蠟像館體驗更有趣、社交屬性更強的遊玩項目。
「早年遊客去蠟像館,是因為缺乏近距離接觸名人的渠道;如今科技打破了這種信息差,靜態蠟像自然失去吸引力。」中國主題公園研究院院長林煥傑告訴記者,高成本與低復購的矛盾,更讓蠟像館陷入運營困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獲悉,中國5家杜莎夫人蠟像館合計蠟像數量超420座,單個蠟像製作成本約150萬元,粗略計算,僅蠟像投入就或超6.3億元。其中北京館逾1.4億元,重慶館逾9000萬元。再疊加城市核心商圈的場地租金、工作人員、蠟像維護等,該IP的運營壓力可想而知。
對於蠟像的總製作費用,截至發稿,默林娛樂未直接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與之對應的是極低的重遊率:徐慧坦言,13年間僅去過兩次蠟像館。百元的門票價格,對比1.5小時的遊覽時長、衍生消費少的體驗,杜莎夫人蠟像館「性價比還不如密室逃脱」。
在與記者談及是否引入外部資本分攤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成本時,默林娛樂表示,目前並沒有計劃對蠟像館的運營模式進行更改。
「我們依然致力於杜莎夫人蠟像館品牌的未來發展,杜莎夫人蠟像館獨樹一幟之處在於,在重點城市的市中心位置,為遊客提供極致的名人體驗和卓越的蠟像工藝,遊客和粉絲們也可以近距離與名人蠟像互動接觸。我們也相信消費者會一直追隨名人樂趣體驗。」默林娛樂告訴記者。
可是,當下的蠟像館,論沉浸體驗不及主題樂園,論性價比拼不過小眾娛樂。
「回收周期比主題公園慢。」林煥傑向記者指出,主題公園可通過新增園區把復遊率拉到30%以上,而蠟像館「第一次沒看到某明星,消費者不會專程再來;第二次就算新增某明星,也形不成換票衝動」。
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困境並非中國獨有,目前全球運營數量已由高峰期的22座縮減至17座。
「它的退場標誌‘符號崇拜型’初代網紅的落幕。其依靠名人效應制造稀缺感的模式,在社交媒體人人皆可成名的今天已失效。」江瀚向記者分析,消費者從「打卡炫耀」轉向「意義獲取」,單純視覺奇觀不再足以支撐長期客流,「説明‘稀缺性引流’若僅停留在表層符號,終將被稀釋」。
「世界第二」到虧損近5億英鎊
「棄蠟像投樂高」進入更卷賽道?
成立於1999年的默林娛樂,手握杜莎夫人蠟像館、樂高樂園等知名IP,在全球佈局140余個景點,年客流超6200萬,曾是僅次於迪士尼的全球第二大主題公園運營商。
然而,默林娛樂財報顯示,集團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3.2%至20.57億英鎊,税前虧損達4.92億英鎊,較2023年虧損2.14億英鎊,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130%。財報中提到,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品牌價值下跌,損失1.63億英鎊。
近一年來,杜莎夫人蠟像館在三個國家相繼關閉4座,受到海內外關注,被認為是其「戰略收縮」的標誌性事件。在此情況下,默林娛樂將樂高樂園作為重點。
這場押注樂高樂園的轉型,究竟是默林娛樂在資本市場的自救,還是文旅產業迭代的必然?
「這幾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以迪士尼樂園、環球影城等國際品牌,以及歡樂谷、長隆、海昌等知名本土品牌為代表的户外主題公園,吸引着大量年輕人和親子家庭出遊。此外,沉浸式演出、密室逃脱和VR樂園等新興室內娛樂選擇也在爭奪消費者。」默林娛樂告訴記者,集團一直在通過升級景點體驗,吸引重複來的客人和首次來的新客。
「關店只是止血,不是造血。」江瀚對記者分析:「未來或轉向輕資產授權、數字展覽等形式延續IP生命力。」
但江瀚、林煥傑等均認為,樂高樂園賽道同樣充滿挑戰。上海樂高開園火爆卻因「選址偏遠」「設備故障」備受吐槽,2至12歲的客羣定位還面臨迪士尼、長隆的擠壓。
「重資產投入加上激烈競爭,若不能解決交通與內容創新問題,可能重蹈同質化覆轍。」林煥傑道出自己的擔憂,這與默林的長期戰略形成微妙張力——其宣稱要打造「休閒度假目的地」,通過多日遊玩體驗提升收益,但目前尚未完全落地。
江瀚則指出,新一代文旅的稀缺性已從「名人符號」轉向「體驗獨特性、情感共鳴與文化在地性」。
默林娛樂也意識到這一點,杜莎夫人上海館已嘗試與《三體》IP等合作,並推出國風主題活動,樂高樂園則強調「親子陪伴」的情感價值。「中國市場以及整個亞太地區仍是默林娛樂的重點市場。」默林娛樂表示。
「國際品牌必須本土化,像迪士尼那樣預判需求變化,光靠移植海外模式只會水土不服。」林煥傑指出。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一代文旅產品的核心在於能否真正實現「強IP+強互動+強社交」的生態構建。
默林娛樂的轉型之路,也折射出整個文旅行業的進化方向。從「打卡照片」到「體驗敍事」,從單一景點到場景生態,內容迭代速度與互動深度決定着IP生命周期。
對此,默林娛樂向記者透露,要實現未來增長目標,「需要充分釋放現有全球資產的全部潛力,這也將成為我們新戰略的核心。同時,通過數據、技術和人才投資,提升客户長期價值,並推動消費佔比增長」。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新一代文旅產品的賭注並非大IP,市場也不會再給200年的情懷溢價,關鍵在於能否讓「親子兩小時」的短暫體驗,升級為「全家兩天一夜」的沉浸式敍事。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