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資人,今年賺到Carry了
2025-10-01 15:00
俗話説,風水輪流轉。這句話,在一級市場中也很受用。
最近,我重温了美國電影《華爾街:金錢永不眠》,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資本市場的潮起潮落、瞬息萬變。特別是主角盯着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手指敲擊桌面分析資金流向,跟團隊強調「不要等風暴完全過去,要在雨停前找到新賽道」的片段,讓人印象深刻。俗話説,風水輪流轉。這句話,在一級市場中也很受用。今年,隨着港股市場的「逆襲」,一級市場投資人明顯感受到回暖。數據顯示,2025年港股市場勇奪兩項全球冠軍:恆生指數漲超20%,IPO募資額超千億。IPO數據尤為亮眼:1-8月共迎來59家公司,較2024年增長37%;首發募集資金累計約1345億港元,同比增長近6倍。9月,登陸港股的公司也包括健康160、紫金黃金國際、勁方醫藥、奇瑞汽車等明星企業。這使得困頓了1年多的IPO退出之路,又活了;投資人又可以通過IPO賺錢了,傳説中的Carry也有望回來了。「連基石投資人都賺了10倍」在投資圈,流傳着這麼一個賺錢的鄙視鏈:大概意思是,基本薪酬是最初階收入;其次是投成獎和年底獎金,但與項目推進度有關;最高階的收入,當屬Carry。它是基金超額收益的分成,通常為利潤的20%左右;至於其他副業,比如大賽評委、諮詢付費等,就看投資人自己了。然而,過去幾年,市場環境遇冷以及一些賽道的切換,投成獎和年底獎金都大打折扣;一級市場「退出難」成了常態,Carry更成了「傳説中的傳説」。但今年不一樣了,一個IPO或許就能幫助基金實現正循環,覆蓋成本的同時,還能在LP面前揚眉吐氣。有投資人朋友舉例,今年的「妖股」藥捷安康(02617.HK)便是典型案例。這家創新葯在被媒體質疑0營收、市值卻高達2700億港元市值之后,股價大幅跳水,於國慶節前夕股跌至140港元附近。但相比13.15港元的發行價,基石投資人仍可賺10倍,更別提早期入局的VC資本了。投中嘉川CVSource數據顯示,在藥捷安康的基石投資人名單中,江北醫藥科技(香港)出手最闊綽,以7000萬港元的認購額、53.8%的佔比,成為最大基石投資人。股權穿透后發現,這家投資主體是南京地方國資平臺,而藥捷安康就註冊在南京。康方生物、藥石科技、華盛敦行、科瓴安也紛紛入局,在基石輪中認購了1000萬港元-2000萬港元的份額。其中,科瓴安是合肥科穎旗下的投資主體,顯示出地方產業資本對創新葯的關注與佈局。面對「10倍以上」回報,上述投資人朋友感嘆:即便放在近幾年的IPO回報榜里,這一倍數也絕對「拿得出手」,排名靠前。一個IPO,還能抵一隻基金管理費?除了最直觀的收益回報,上述投資人朋友還透露,一個成功的IPO,帶來的隱性價值同樣可觀,甚至能抵得上一隻基金好幾年的管理費。「映恩生物」的例子,就是證明。這家公司上市首日最高漲幅超過130%,后續股價一路飆升,峰值時達563.5港元,相較發行價大漲近500%。儘管后來股價有所波動,但映恩生物投資人的平均投資回報率,達到300%以上。
投中嘉川CVSource數據顯示,在這場「飆漲」中,映恩生物背后最大的贏家是KingStar基金,它在這筆投資上的回報率高達641.91%;緊隨其后的是WuXi Biologic sHealthcare Venture(藥明系基金),回報率達586.48%;禮來、松禾、華蓋等知名VC,回報率突破400%;中金資本管理的兩隻基金,也實現了334%的回報。
若將回報率換算成股權價值,數字更加驚人。於2020年4月種子輪入局的KingStar,當時投資額僅100萬美元,待映恩生物IPO時,這筆股權價值升至6.2億港元。相當於5年時間,KingStar實現了620倍的投資升值,且這還不是「紙上富貴」,而是實打實的IPO升值。
同樣獲得6億港元左右股權升值的,還有華蓋資本。招股書顯示,華蓋資本旗下WuXi Biologic sHealthcare Venture,以140萬美元的成本參與B輪融資,入股成本與KingStar相近,但入股時間更晚。算下來,4年時間就等到IPO了,效率更高。
儘管這些投資機構並未披露基金規模,但不難預見,就單隻基金而言,約6億港元的股權升值,在整隻基金的項目投資中,已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股權升值還只是企業IPO當天的投資回報。若按照國慶前夕330港元左右的股價計算,這筆股權價值的升值率還更加「兇悍」。
再來看上述投資人朋友提及的抵扣管理費一事。據他表示,目前業內普遍按一年2%的標準來收取,6億港元的收益,相當於需要一隻規模在37億左右港元的基金,且連續運作7-9年才能賺夠這筆錢。
對比下來,在募資難的當下,不管是抵扣管理費,還是單個項目能析出的Carry。上述投資人朋友認為,一個成功的IPO,其可實現的「變現效率」都大大提升,成為提升基金業績、長「臉面」的重要途徑。
「如果沒有退出,LP就不會一直信任」
上述投資人的話,折射出一級市場真實的一面:投資人並不是靠管理費生存,而是通過實打實的業績退出,來實現自身價值。
一位頭部雙幣基金人士也坦言:「如果不能持續賺錢,投資機構就沒有存在的價值,LP也不會一直信任。」
在這位雙幣基金人士看來,無論大機構還是小機構,都需要面對「退出-業績-收益」的現實。「順利退出纔是最大的信心來源,只要能退出,基金就敢大膽投;只有有盈利,GP才能持續干活兒。」
也正因如此一些大機構憑藉行業地位,搶佔頭部項目,通過這些頭部項目給LP信心;中小型機構可能依靠單個明星項目,實現「全局翻盤」。
以宇樹科技為例,這家TOP1機器人公司,身后站着紅杉中國、騰訊投資、阿里巴巴、經緯創投、美團龍珠、順為資本等諸多頭部VC,中小VC也有不少身影。后者靠着這筆投資,實現了漂亮的「本壘打」。
我瞭解到的信息,一家持有宇樹科技1.5%股權的中小VC,其基金總規模為2.26億元,累計投了31個項目,相當於每個項目600萬左右。
從回報率來看,僅宇樹科技這一個項目,就能撐起該中小VC整隻基金的業績。截至目前,宇樹科技C輪估值為120億元,1.5%的持股比例對應股權價值為17.44億元,相較初始600萬的投資金額,翻了290倍。
如果未來上市,宇樹科技的估值還可能達到市場預期的500億元,甚至1000億元。屆時,一個「1000倍回報」的案子,又誕生了。
更為重要的是,這筆投資不僅能讓該中小VC的核心團隊順利拿到Carry,還能成為其后續募資的「硬背書」項目。
至此,一級市場中最朴素的生存邏輯再次浮現:沒有退出,就沒有收益;當LP看不到實際回報時,下一期基金的募集也舉步維艱。
多位投資人朋友談到,今年港股市場的回暖,不止是退出通道的「重啟」,更是一級市場的「回血」。它讓消失許久的Carry重新有了蹤跡,也讓整個行業重拾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