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劉強東衝刺第五個IPO,要做企業版京東

2025-10-01 11:5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創業邦)

作者丨薛皓皓

圖源丨Midjourney

劉強東旗下的企業電商公司要在港股上市了,他即將再收穫一個IPO。

近日,京東工業遞交了招股書,這是家被稱為「企業電商平臺」的公司。普通消費者在京東買手機、電視等,而企業在京東工業購買軸承、電鑽、工業清洗劑、金屬加工件等。

目前,劉強東旗下擁有4家上市公司,包括京東集團、京東物流、京東健康和德邦股份。另外,京東旗下的達達集團曾經在納斯達克上市,后來完成私有化退市。

起先,京東工業是京東的一個業務部門,隨后被拆分獨立運行。按照2023年最后一輪融資,京東工業的估值已達67億美元(近500億元)。外部投資機構包括了紅杉中國、紀源資本,也包括了阿聯酋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投資、阿聯酋上市公司國際控股公司(International Holding Company)和瑞典投資機構EQT AB旗下基金。

由此看來,劉強東正在打造一個橫跨健康、物流、電商、工業等領域的上市集團。看起來十分多元化,然而劉強東認為,這都是圍繞供應鏈而展開的。

打造企業版京東

京東工業最早起始於2013年。那時,京東剛成立企業業務,包括企業採購和供應鏈管理。

到了2017年,京東將工業業務作為獨立業務進行運營,並更名為「京東工業」。僅過一年,這項業務成為JD.com的一級品類,獲得JD.com首頁入口位置。

京東工業主要提供防護眼鏡、安全帽等安防用品,工業腳輪、金屬存儲箱等搬運存儲用品,鐵鏟、管道疏通機等清潔用品,電線電纜工控設備等。

不過,京東工業並非是一次簡單的品類擴張,而是聚焦於企業供應鏈管理方面。除了提供供應鏈管理技術外,京東工業也以自營模式為主。

京東工業運用其平臺及技術,將企業工業品採購進行數字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改造。通過整合各種工業品品牌和供應商,可提供極其豐富的工業品SKU,再運用採購管理軟件(如京東工採),幫助企業進行線上選品、審批、下單、支付、報銷等操作。

對於重點客户,京東工業可採取上述做法,這些客户通過API接口或雲端部署,做專屬數字化採購系統,購買商品。對於中小企業及個人客户,他們可通過京東商城內的「京東五金城」和「京東工業匯」採購。

目前,京東工業能提供80個產品類別,大約8110萬個SKU,服務了1.11萬個重點客户,其中60%是中國《財富》500強企業及40%的在華全球《財富》500強企業。

近三年來,京東工業的交易規模已超200億元,2024年交易額288億元。此外,2024年營業收入為204億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達到103億元。

從商業模式而言,京東工業採取了自營模式、平臺模式和服務模式這三種方案。

其中自營模式的收入居多。該模式像京東商城的京東自營店,京東工業從品牌方採購貨物,存入倉庫,售賣給企業客户,獲得差價。2024年,京東工業的商品銷售收入為191.7億元,佔整體收入94.0%。

平臺模式是邀請第三方賣家入駐平臺,直接服務企業客户,京東工業從中獲取交易佣金、平臺使用費和廣告費。

服務模式是指京東為客户定製採購系統、倉儲管理服務,收取技術服務費。

雖然商品銷售收入高,但是毛利率較低。招股書顯示,商品銷售的毛利維持在10%左右,相反來自服務收入的毛利率可達90%。

到了2023年,公司的可持續經營利潤轉正。2022年~2024年,該指標分別為-12.7億、480萬和7.62億元。

引入多家外部投資機構

京東工業並非僅僅由京東完全孵化,發展過程中也引入外部投資人。

2020年,京東工業引入第一輪外部投資方,紀源資本、紅杉中國、新犁資本、微光創投等共同投資了大約2.5億美元。

到了2020年末,京東工業緊接着完成了A1輪融資。該輪融資主要以嘉實投資入股1億美金,老股東紀源資本跟投了500多萬美元。

在2023年B輪融資中,京東工業更多引入了中東資本,包括了阿聯酋主權財富基金穆巴達拉投資和阿聯酋上市公司國際控股公司。兩家中東分別向京東工業投資1億美金,老股東紅杉中國也投資1億美金。這輪投資后,京東工業的估值就達到67億美元,是三年前的三倍。

在這些外部股東中,紀源資本佔股比例4.7%,而紅杉中國佔股不到2%。紀源資本成為京東工業最大的外部股東。

根據招股書,紀源資本累計向京東工業投資1.15億美元。按照B輪投后估值,紀源資本的股權價值已超過3億美元,浮盈近2億美元。

從京東工業的整體股權機構看,劉強東通過京東集團、Max I&P Limited等實體,合計控制了82.5%的股份。紀源資本作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約為4.7%。嘉實投資、阿聯酋國際控股公司、穆巴達拉投資、紅杉中國分別佔股2.4%、1.8%、1.8%和1.4%。

京東工業並非首次遞表港股IPO,早在2023年,它就嘗試衝刺港股IPO。

京東計劃通過本次IPO募集5億美元,資金將主要用於增強工業供應能力、跨地域的業務擴張、戰略投資及收購等。

打造7家千億市值公司

京東工業CEO宋春正曾表示,工業製造領域的數字化相對緩慢,其中一大原因在於生產製造場景中,其中的採購鏈條不夠通暢,工業品長尾商品多,非標品種種類多,價格不透明,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

「一家大型企業動輒10萬級SKU,上千家供應商,流程環節多。」宋春正提到。京東工業正是涉及這方面的供應鏈數字化。

京東工業和京東旗下的其他公司都能產生較好的協同。比如,客户從京東工業採購的商品,可依託於京東龐大的物流網絡,包括前置倉、區域中心倉等,為這些客户提供快捷而高效地物流服務。

在京東成立20周年大會上,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許冉在內部信中提出了「35711」戰略願景,其中的「7」就是「7家從0做起市值不低於1000億的上市公司。」

目前,京東已有京東集團、京東物流、京東健康、達達集團4個IPO,不過,達達集團已於近期完成了私有化退市,不再是一家上市公司。而其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德邦股份則是被京東在2022年收購,並非從0做起。

京東集團和京東健康的最新市值分別超過3500億港元和2000億港元,而京東物流的市值為800多億港元。僅僅從京東的這一戰略願景而言,京東工業衝刺港股IPO,具有重要的意義。

京東集團自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併成立京東物流,此后,京東金融、京東工業、京東健康、京東產發陸續成立。

「京東集團的所有業務都圍繞着‘供應鏈’展開,如果和供應鏈無關,我從來不碰。」劉強東在一次內部分享會上表示:「現在做的幾乎所有業務,100%都圍繞供應鏈來展開。」

本次,京東工業衝擊港股IPO,也是劉強東圍繞企業供應鏈的一次重大布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