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樊綱:45年的發展證明 深圳經濟特區這條路走對了

2025-10-01 08:20

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院長樊綱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詹淑真 扶貝貝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潘亮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5周年。幾十年前,這里還是珠江口邊陲的小漁村;今天,它已成長為匯聚華為、騰訊、比亞迪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世界級企業的創新高地。深圳的快速發展,被外界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生動樣本。

深圳的崛起,是偶然,還是必然?它有什麼經驗能夠借鑑,又有哪些不可複製?羊城晚報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院長樊綱。在他看來,「深圳的崛起有其必然性。」

先行先試

把握寶貴歷史機遇

為什麼是深圳?

樊綱指出,這背后有充分的天然條件和歷史機遇。「深圳挨着香港,便於吸收投資,發展貿易。加上香港是自由港,金融、商業高度發達,與深圳之間在人文溝通、語言交流上幾乎沒有障礙。」

45年的發展證明,這一選擇非常正確——經濟特區這條路走對了。

至於「深圳經驗」能否複製,樊綱直言,「沒有不可以複製的。人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人的特徵相通,制度邏輯也相通,因此制度本身是可複製的。」

不過,他也提醒,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起點。「深圳起步是小漁村,卻毗鄰香港、身處珠三角。它的區位和時代背景,使得這種特殊性不可複製。」

這種獨特性,還體現在「一張白紙」的起點。樊綱解釋,「當時,這里沒有歷史包袱,也沒有舊體制束縛。這反而為外資、民企等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同時,大量移民湧入,為城市注入了活力。」

「大灣區與長三角、京津冀不同,它有港澳。」樊綱分析,「香港是自由港和國際金融市場,執行國際規則,甚至比國際標準更自由。如何把港澳與內地機制銜接,是大灣區的獨特挑戰和機遇。」

這種制度碰撞和融合,讓港澳更好融入內地,也為內地注入國際化要素和改革動力。大灣區正是在這種互補中,加速了整體發展。

「正因如此,深圳既有獨特性,也有普遍性。如果完全不可複製,特區就失去意義。特區的目的,就是先行先試,為全國闖出一條路,讓更多地方能夠借鑑經驗與教訓,更好地發展市場經濟。」樊綱總結道。

包容開放

來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起初引人注目的,是大量勞動力的湧入。」樊綱回憶,改革初期,這里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起家,成千上萬的外來務工者匯聚到這片還未被開發的土地,他們成為深圳最初的發展基石,也塑造了早期的經濟脈動。

但深圳並未止步於此。高科技產業需要人才,這是普遍規律。深圳正是在這一路徑上實現了從「勞動力密集」到「人才驅動」的轉型,既能承載基礎生產,又能孕育高新技術企業,形成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耳熟能詳的口號,恰好反映了城市性格。全國各地的人帶着方言、美食、文化匯聚於此,讓深圳成為真正的移民城市。樊綱笑言,「在深圳,你能吃遍全國的菜。」這種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既豐富了生活,也孕育了獨特的商業氛圍,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土壤。

在他眼里,「深圳的創新基因並非‘自上而下設計出來的’,而是市場機制自然形成的結果」。華強北就是一個縮影,攤位上的人們忙碌不停,從大的產品到小的零件,試圖抓住市場經濟里每一個細小的機會,涌現並培養了一大批敢闖敢試的企業家。「激勵並非外部給予,而是市場中自然形成的機制。你能創造產品、辦出企業,就能在競爭中存活並發展」。

許多在其他地方難以落地的發明,在深圳找到了舞臺。樊綱認為:「因為這里有市場,有激勵機制,讓發明創造者能從中獲益,不斷改進和推廣。」市場活力與包容文化交織,形成了深圳持續創新的獨特動力。

有為政府

創新動力的隱形推手

深圳的成功,並非僅靠市場,政府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一些地方還沒意識到人才重要性時,深圳很早就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引進機制。不管是頂尖科學家,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都有資金、場地、孵化平臺等支持。」樊綱説。

在他看來,這種及時補位、扶持新生事物成長的能力,正是「有為政府」的生動體現。當市場發現需求、顯現機會時,政府能夠迅速跟進,為新生事物提供保障,讓城市在市場與制度的良性互動中持續生長。市場提供機會,政府提供支撐,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形成深圳不斷創新的動力。

這種細節,在深港融合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樊綱分享了一個細節:「過去是內地人去香港購物、娛樂;三十年后,反過來是香港人來深圳消費。這不僅體現深圳的發展,更是中國經濟整體崛起的縮影。」

隨着高鐵、地鐵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深港澳往來更加頻繁,隔閡與差異逐漸縮小。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選擇在深圳設立大灣區總部,年輕人也在深港澳之間自由流動。內地為港澳提供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撐,助力其發展;同時,內地也藉助港澳的國際化優勢推動自身改革發展。這正是體制創新的成果。

那麼,深圳為何能夠在這種融合中發揮核心作用?樊綱指出,關鍵在於其「先行先試」的特區精神。深圳不僅率先引入國際先進經驗,更在中國製度框架和文化語境下,探索出適合本土的發展路徑。相比出國考察,國內其他城市到深圳學習往往收穫更大,因為這里的經驗更契合中國的實際,更容易落地和複製。

保持鋭氣

關鍵在於市場活力

深圳常被稱作「創新之城」,但保持鋭氣,並非一勞永逸。在專訪中,樊綱直言:深圳的持續創新,關鍵在於市場機制本身的活力。

「為什麼發達國家依然不斷涌現創新?就是因為它們有市場激勵機制,為一代代企業家提供機會和環境。」

特區的使命從未結束。儘管45年過去,市場化改革仍有許多未落實的環節,需要不斷補充完善。市場機制也要隨技術和環境的變化而調整。正是這種持續「先行先試」的精神,讓深圳得以保持鋭氣——試錯、調整、再試錯,同時為全國節省改革試錯成本。

「特區之所以‘特’,就在於持續先行先試。」樊綱提到,中央不斷賦予深圳新功能——先行示範區、自貿試驗區等,也有助於城市保持活力。

快速發展不意味着一路高歌。樊綱並不迴避,「市場經濟必然有波動,先行先試,就意味着先遇到困難。」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成就,他指出,「中國在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沒有出現大的經濟危機,也未經歷負增長。這本身已經是不小的成就,但局部波動仍不可避免。」

與此同時,他強調社會保障體系也要跟上:低保、公租房、再就業培訓……「收入保障是一方面,‘智能保障’也十分重要,讓人們掌握新技術,適應新階段的變化。」

45年過去,深圳早已不再是那個小漁村,但這座城市依舊保有敢闖敢試的鋭氣。它的創新基因源自市場,制度探索仍在不斷推進。先行先試,從來不是完成時,而是持續創新的進行時。

策劃/吳江

統籌/劉佳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