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23:35
如果你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
就把星標點起來吧
作者 | 夢得
8月中旬,小米和格力的高管來了一場「嘴仗」,爭論的焦點是:誰纔是線上空調市場的第二?這場爭辯的背后,折射出了家電行業格局的微妙變化。
過去,空調市場長期處於「美的、格力、海爾」的鐵三角格局,如今小米成功撕開了一條縫隙。而小米空調的「成功」,也讓格力更不好過了。
小米空調向下,格力空調向下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中國內地空調銷售額達3730億,佔家電總銷售額(9180億)的40.6%。「得空調者得天下」之説,一點不誇張。
空調行業作為家電市場的支柱,無論對於企業的營收、盈利能力,還是品牌競爭力,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小米強悍的增長勢頭,確實給了格力衝擊。
今年小米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小米科技家電收入增速66%,其中空調出貨量超540萬台,增速60%。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也再次明確了五年戰略目標——2030年進入大家電頭部品牌的目標,空調業務做到中國市場前二。
反觀格力,其核心盤開始松動。
今年二季度,格力營收、淨利潤雙降,分別下滑12%和10%,佔主營收入近八成的消費電器業務(以空調為主)出現5%的負增長,成為拖累主因。讓格力承壓的,是市場結構的變化與線上渠道的弱勢。
一方面是由於家用空調市場中低端機型銷售佔比提升,2025年二季度線上2100元以下的低端機銷量佔比首次超過50%,價格戰激烈。而格力產品主要定位中高端,在低端市場競爭中未能佔據優勢。另一方面,中央空調市場同樣疲軟,2025年上半年內銷額同比下滑10.1%,這也對格力造成了影響。
雖然全渠道市場份額排名來看,目前三大巨頭的格局尚未松動,2025年7月,奧維雲網和GfK中怡康排名均顯示,前三名分別是美的、格力、海爾。線下渠道中,對比小米空調,格力佔有絕對優勢。
但線上渠道已成「必爭之地」。根據GfK中怡康測算數據,從2022年起,線上渠道的銷售額佔比已經穩定在整體市場銷售額的五成以上,2025年1~5月甚至已接近六成。而小米的強勢領域主要集中在線上。
這對於高度依賴空調業務的格力而言,沒法兒不在意。
格力掉隊
更重要的是,格力不僅要面臨小米等新的挑戰者,還有兩位老對手美的和海爾,目前似乎和兩位老對手的差距也愈發明顯。
除了利潤可觀,無論是營收規模、增長速度還是多元化佈局上,都面臨嚴峻挑戰。
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的營收分別為2523億元,1565億元、973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6%、10%、-2.4%。
其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60億元、120億元、144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5%、16%、2%。
從數據上看,美的的營收規模已經遠遠領先,約是格力的2.5倍。在增長速度上,美的和海爾的增長率分別為 16% 和 10%,而格力的營收卻出現了負增長,顯示出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困境。淨利潤表現方面,美的盈利能力上也逐漸成為優勢,格力利潤可觀,但其增速遠遠落后於另外兩者。
更關鍵的差距在多元化佈局。美的B端業務已經成為強勁的增長引擎,其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收入達645億元,佔總營收比重提升至26%。
C 端則通過 「全品類矩陣」 構建壁壘,冰箱、洗衣機、小家電市佔率均穩居行業前三,形成 「多品類協同抗風險」 的格局。
海爾的多元化佈局也顯有成效。家電業務依舊核心業務,佔總營收約60%,冰箱、洗衣機銷售額連續十幾年保持全球第一,為業績增長提供了穩定支撐。
但格力在這方面則顯得相對滯后。
儘管董明珠曾多次提到要降低空調業務的依賴,甚至在2022年直言「格力被空調困住了」,但從財報數據來看,這一目標依舊遙不可及。
2024年,格力將空調與生活電器合併到「消費電器」板塊,合併后的佔比仍高達 78.54%,相比2023年 74% 的佔比,並未呈現明顯差距。
這就説明格力在多元化轉型的道路上依然進展緩慢,空調業務依然佔據主導地位。
從全球化來看,今年上半年,美的、海爾、格力的海外市場收入分別為1072億元、791億元、163億元,分別佔總營收的42.5%、50.5%、10.2%,差距明顯。
更關鍵的是,格力並不是不努力,只是轉身太難。
格力失意的這些年
家電行業與科技行業不同,並不遵循摩爾定律,技術創新的空間有限,且產品的差異化空間越來越小。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格力早在2013年就開始着手尋求新的增長曲線。
例如,2015年,格力推出了自有品牌的 格力手機,希望通過智能硬件拓展業務範圍。然而,這一嘗試未能帶來實質性突破,格力手機最終未能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2016年,格力再次試圖尋求多元化發展,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隨后,2021年,格力收購了格力鈦,進一步拓展了在 鋰離子電池、商用新能源車等領域的佈局。儘管這些嘗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格力的新能源產業鏈,但截至目前,這些業務仍未成為公司營收的主要來源,未能有效彌補空調業務增長放緩的空缺。
早在2016年股東大會,董明珠就明確指出,格力的空調業務增長空間已經不大,甚至直言「是神仙也沒辦法,必須要擴張」。然而,儘管格力在多個領域進行過佈局,依然未能找到真正的第二增長曲線。
董明珠曾提出,格力的空調業務佔比最多應保持在50%,但從目前的財報數據來看,這一目標依然遙不可及,空調業務仍佔據格力營收的絕大部分。
十多年來的折騰無果,掉隊的格力開始追趕同行,走得更「務實」了。
一方面,在消費電器主業承壓的同時,格力的其他業務展現出亮眼的增長潛力。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工業製品及綠色能源板塊錄得收入95.91億元,同比增長17.13%;智能裝備板塊實現收入3.14億元,同比增長20.9%。但合計佔比仍不足 11%;
另一方面,加速佈局「董明珠健康家」 門店,截至 2025 年 8 月已在全國落地 970 余家,通過 「真實家居場景」(廚房、客廳、卧室)展示全品類產品,主打 「空氣 - 水質 - 膳食」 解決方案,試圖打破 「格力只有空調」 的刻板印象。據格力透露,該渠道推出三個月內,冰洗業務銷量增長 24%,淨水系列增長超 40%,但從整體營收看,這些品類貢獻仍不足 5%,能否從根本上改變格力的品牌形象和產品結構,還很難説。
寫在最后
在如今,美的、海爾同行早已完成多元化佈局,且在全球市場獲得一定話語權的背景下,格力還在拼命追趕。
暫時的掉隊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格力為什麼會掉隊?
回顧格力這些年的發展路徑,我們能看到一家傳統巨頭在面對時代變革時的努力與掙扎。格力並非沒有洞察到趨勢,也並非缺乏行動的決心。它曾積極擁抱多個風口——從高調進軍智能手機,到佈局新能源、芯片、醫療健康等領域,這些嘗試背后是格力對突破增長瓶頸的迫切渴望。
然而,這些跨界探索大多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究其根源,主要問題並非出在技術積累或資金實力上,而是在於,格力似乎難以在新興市場中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並迅速調整戰略的能力。
所以直到現在,格力還在因為空調線上市場份額排名,和小米打起了嘴仗。
參考來源:
1、虎嗅:美的還有成長空間嗎?
2、定焦ONE:小米、格力,誰是第二?
3、雷達財經:半年狂飆近千家,備受爭議的「董明珠健康家」搞咋樣了?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繫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
Topic:你怎麼看格力?
我們將挑選1位評論用心且點贊數較高的用户
送出一本《博弈論與生活》
找不到伯虎財經的文章?
如果你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內容
就把星標點起來吧
讓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