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六個全國第一,青海綠色算力何以彎道超車?

2025-09-30 17:37

  中新經緯9月30日電 (袁媛)隨着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的興起,算力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而青海省以其獨特的地理與能源稟賦逐漸走入全國數字經濟的視野。9月,青海西寧宣佈建成青藏高原首個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青海崑崙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並啟動西部首個城市級可信數據空間(城西區試點)。該項目依託青海清潔能源優勢,實現「綠電變綠算」,支撐「東數西算」國家工程。

  青海省數據局消息顯示,青海在綠色算力領域已實現「六個全國第一」:清潔能源和新能源佔比居全國第一;綠色金融覆蓋率全國第一;電網碳排放因子全國第一;率先制定綠色算力地方標準;建成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大數據中心;建成全國首個共享儲能市場化交易平臺。

  在這片清潔能源大省,綠色算力正以近40倍的年增長速度擴張,青海不僅是國家能源的輸出地,也正在成為算力產業向西佈局的戰略高地。在此基礎上,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三大運營商相繼在青海佈局零碳大數據中心和智算示範園,推動清潔能源與算力產業深度結合。

  清潔能源奠定綠色算力基礎

  對於數據中心而言,能耗是發展的關鍵掣肘。青海的優勢在於能源與氣候的雙重稟賦:清潔能源裝機突破5100萬千瓦,佔比93%;新能源裝機突破3800萬千瓦,佔比超過69%,位居全國首位。年均氣温3.9℃、超過300天的自然冷卻周期,讓數據中心PUE(電源使用效率)值穩居1.2以下,製冷能耗較全國平均水平降低40%。

  在「東數西算」和「雙碳」戰略推動下,三大運營商在青海落子不斷:中國電信打造全國首個100%綠電可溯源的零碳大數據中心,中國聯通建設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範園,中國移動推進綠電智算融合示範基地。它們共同推動清潔能源向算力資源的轉化,讓「綠電變比特」,使青海在綠色能源大省的基礎上又疊加了算力高地的新優勢。

  放在全國背景下,這一佈局重要性凸顯。2024年,全國數據中心用電量已達1660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比例的1.68%。今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算力互聯互通行動計劃》,進一步要求構建全國一體化綠色算力網。在此背景下,青海的數據中心普遍保持PUE低於1.3,甚至電信中心一度將PUE壓縮至1.13,體現出清潔能源與氣候優勢的結合。截至2025年7月,青海全省已建在建機架約19萬架,使用率超過90%,智算、超算規模超過1.5萬P,初步形成了「通算+智算+超算」綜合供給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運營商項目並非單純的硬件堆砌,而是充分結合當地資源條件形成差異化方案。例如,中國電信(國家)數字青海綠色大數據中心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和余熱回收設計,將PUE壓縮至1.2以下,實現了年減碳30萬噸的成績;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範園則採用「風光儲充+算力中心」模式,每年可提供約1000萬度零碳綠電,為大模型訓練與科研創新提供算力支撐;中國移動的示範基地同樣以液冷、間接蒸發冷卻和AI(人工智能)能效調優等技術構建全棧綠色體系,預留至十萬卡級算力集羣的擴展能力。

  算電協同驅動產業創新

  如果説清潔能源是青海的「天賦稟賦」,那麼算電協同就是推動綠色算力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路徑。三大運營商的實踐表明,綠色算力並非單一的低碳供電,而是涉及電力系統、網絡傳輸、算力調度的全鏈條協同。

  在這一點上,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範園走在前列。通過多能互補和智能調度,園區在保障穩定供電的同時,將綠電消納率提升至100%,併成功入選「中國智算產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中國電信(國家)數字青海綠色大數據中心同樣強調數實融合,不僅服務全國用户,還為青海本地製造業和科研院所提供定製化算力,幫助優化生產流程和科研試驗環境。中國移動則提出「139」算電協同規劃,將算力體系劃分爲通算、智算和超算三級,構建覆蓋全國的可調度算力網絡。

  這種融合效應正在加速產業升級。以鹽湖產業和清潔能源為例,中國移動的數據中心已在智慧鹽湖建設中提供算力支持;在科研方面,中國聯通的智算園為高原氣象預測、天文觀測等提供了專門的算力環境;中國電信則在醫療影像、智慧城市等場景中探索落地,推動AI與實體經濟深度結合。

  據悉,青海省在政策上推動算電融合。目前,「1+2+N」佈局已初步成型:西寧—海東為核心,海南州打造「水光風儲算」一體化示範區,海西州建設離網智算基地,其他市州作為補充節點。這不僅讓算力供給體系更加均衡,也為未來產業落地創造條件。鹽湖產業、清潔能源開發、高原氣象預測、天文觀測等,都已成為綠色算力的應用場景。

  青海移動政企客户部總經理陳亮強調,在當下算力產業發展上升期,青海具有「天時、地利、人和」多項稟賦資源利好條件及政策加持,成為驅動算力業務落地青海的強大引擎,青海算電融合綠算品牌逐漸打響,算力業務成為青海新的增長極。

  融合競合開拓高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的崛起過程中,運營商之間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形成了競合併存的局面。中國電信率先樹立了零碳標杆,中國聯通強調「綠電、綠算、綠金」三位一體的協同模式,中國移動則以產業集羣思路打造「3+7+X」佈局。三者各有側重,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的整體圖景。

  以中國聯通攜手天合光能在西寧落地的全球首個「綠電直供」智能微電網算力中心為例,該項目依託青海豐富的光伏和儲能資源,形成「光伏—儲能—算力」一體化模式,年均可提供約1000萬千瓦時清潔電力,相當於節約標準煤3000余噸,減排二氧化碳約8000噸。聯通(青海)綠電智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饒潤祥告訴中新經緯記者,不同於傳統依賴電網調度的模式,這一算力中心通過微電網實現了電力生產、存儲與算力負載的實時匹配,使得數據中心在全生命周期實現零碳運行。這座雪山環抱下的「算力牧場」,不僅是青海綠色能源直供算力的示範工程,也為全國「綠電變算力」的路徑探索提供了可複製經驗。

  在背后,設備商也發揮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中興通訊作為主要供應商,參與了電信、聯通和移動在青海的多個項目,從集裝箱電力模塊到高原適配的製冷系統,再到智能母線方案,為高海拔環境下的大規模智算中心提供了穩定保障。

  青海電信綠色算力發展中心副總經理金惠瑛則表示,算力中心的創新點和競爭點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首先是綠色算力的深度優化,雖然青海已經有清潔能源的優勢,但如何在技術上進一步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仍然是未來的重點。其次是應用場景的拓展,算力不僅僅是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如何與行業結合,比如在AI、自動駕駛、醫療健康等領域,誰能更快地找到落地場景,誰就能佔據先機。

  當前,青海省綠色算力的未來趨勢正在顯現:一是規模化,機架與算力規模預計到2025年實現「雙翻番」;二是場景化,重點支持AI訓練、遙感數據處理、影視渲染和生態監測等應用;三是國際化,依託區位優勢,青海將面向中亞、南亞提供跨境數據服務,探索「絲綢之路」上的國際數據走廊。‌(中新經緯APP)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