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扎堆,不只圖錢

2025-09-30 12:23

今年以來,汽車行業掀起了一波赴港上市的熱潮。從早前已經登陸港股的寧德時代、曹操出行,到近期成功上市或正式遞交申請的奇瑞、博泰車聯、賽力斯、斑馬智行等,車企與核心供應鏈公司正密集涌向香港資本市場。

這股熱潮的背后,是幾個關鍵因素在共同推動。當前,汽車行業正經歷技術變革,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應對智能電動車和AI競賽帶來的高昂研發成本,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日益迫切,而香港資本市場,恰巧為其提供了融資渠道。無論是尋求技術突破的傳統巨頭,還是依託生態合作的新勢力,都將港股視為關鍵的資金補給站和國際化跳板。

奇瑞掛牌交易,賽力斯、嵐圖、阿維塔集體跟進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車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掛牌交易,成為這一波IPO浪潮中的標誌性事件。奇瑞以每股30.75港元的上限定價,共發行32.97億股H股,募集資金總額達91.45億港元。市場對這家老牌車企展現出熱烈迴應,上市首日,其股價迎來開門紅,以 34.20港元開盤,較發行價上漲11%,公司市值一度觸及250億美元大關。

圖片來源:奇瑞汽車

圖片來源:奇瑞汽車

奇瑞此次IPO吸引了13家基石投資者參與,包括高瓴資本、景林資產等知名機構,合計認購比例佔發售總量的50%。 

從財務數據來看,奇瑞汽車在上市前展現了強勁的增長態勢。2022年至2024年間,公司營業收入從926.18億元躍升至2698.97億元,三年複合增長率超過70%;淨利潤同步增長,從58.06億元提升至143.34億元。不過,公司毛利率在過去幾年間有所波動,從2022年的13.8%先升后降,至2025年一季度為12.4%,同時資產負債率則呈現持續改善趨勢。

根據招股資料,奇瑞計劃將募集資金淨額的35%用於研發新車型,25%投入下一代汽車及先進技術研發,20%用於海外市場拓展,其余資金將用於生產基地升級和補充營運資金。

作為中國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車企業,奇瑞的全球化佈局已初具規模。截至目前,其乘用車產品已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銷量突破1300萬輛。公司形成了覆蓋多元細分市場的六大乘用車品牌矩陣,在中國擁有3663個經銷商網點,海外網點達2958個,為其后續的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片來源: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圖片來源: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

就在奇瑞成功上市的同一天,賽力斯集團發佈公告稱,已獲得中國證監會出具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擬發行不超過3.31億股H股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這一時間點的巧合,似乎預示着中國車企赴港上市浪潮的加速。

今年3月,賽力斯發佈關於籌劃發行H股股票並上市相關事項的提示性公告,並於4月28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申請。根據招股書,公司計劃將募集資金的70%用於研發投入,20%投向營銷渠道和海外市場拓展,10%作為營運資金。

賽力斯的上市計劃背后,是公司近年來業績的顯著改善。2024年,賽力斯實現營收1451億元,同比增長約3倍,併成功扭轉了連續四年虧損的局面,實現盈利59億元。2025年上半年,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營收達624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81%。其問界品牌表現亮眼,2024年總交付量達38.71萬輛,同比增長268%。

與此同時,傳統車企集團也在尋求通過新能源業務獨立上市加入這場資本競賽。東風集團股份於8月22日發佈公告,宣佈嵐圖汽車將以介紹方式登陸港股,同時東風集團股份將完成私有化退市。這一「股權分派+吸收合併」的組合模式,體現了傳統車企在行業轉型背景下的資本運作新思路。

圖片來源: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圖片來源: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嵐圖汽車已於9月15日完成工商變更,正式更名為「嵐圖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變更是嵐圖汽車以介紹方式赴香港聯交所上市的關鍵一步,標誌着嵐圖港股上市進程穩步推進。

東風集團股份在公告中坦言,其H股平臺融資功能已基本喪失,截至2025年7月31日,總市值僅391.2億港元,遠低於吉利、長城等競爭對手。

今年上半年,東風集團營收545.3億元,同比實現微增,淨利潤卻同比下滑92%,依舊處於「增收不增利」狀況當中。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嵐圖汽車正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2024年交付8.6萬輛,同比增長70%,2025年前7個月累計銷量達6.8萬輛,並已連續5個月銷量破萬。且嵐圖單車均價達到28萬元,有效提升了集團整體毛利水平。

除開奇瑞和嵐圖之外,據悉,阿維塔的港股上市進程也已經進入最后衝刺階段。據相關消息,阿維塔計劃於今年第四季度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並預計在2026年第二季度完成港股IPO。

關於阿維塔赴港上市的傳聞及其相關計劃早已就受到市場密切關注,儘管公司目前未對最新的上市傳聞作出正式迴應,但其上市路徑早有規劃:長安汽車早在去年9月就披露了其獨立上市的可能性;隨后在12月的C輪融資公告中,阿維塔則預計將在2026年啟動IPO。

在阿維塔的背后,是長安汽車、華為和寧德時代三家行業巨頭企業,這種「車企+電池巨頭+科技公司」的組合,使其在技術整合方面具備獨特優勢。然而,儘管坐擁優質資源,阿維塔的市場表現仍未達到預期。據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和2023年,阿維塔全年銷量分別為1.2萬輛和3.5萬輛。隨着增程車型阿維塔07和06的推出,2024年銷量達到7.3萬輛,同比增長140%,2025年1-8月累計銷量約達8萬輛,同比增長119.2%。 

近年來,阿維塔的營收實現顯著增長,從2022年的2834萬元增長至2024年的153.5億元,但其虧損情況也在逐年加劇,三年累計虧損約97.26億元。

赴港上市被視為阿維塔緩解財務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於正處於轉型關鍵期的長安汽車而言,阿維塔的成功上市也將為其帶來重要的資本和價值重估機會。

從奇瑞的成功上市,到賽力斯、嵐圖的積極推進,再到阿維塔的蓄勢待發,在這些車企的募資用途中,研發投入和海外市場拓展成為兩大核心方向,中國車企的這場港股IPO熱潮不僅反映了產業轉型的加速,更揭示了汽車企業在新競爭環境下尋求資本支持、實現技術突破和全球化佈局的共同訴求。

禾賽、博泰車聯先行,澤景電子,斑馬智行等接踵赴港

中國智能電動車產業的蓬勃發展給產業鏈上游企業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這股產業浪潮中,赴港IPO也正在成為智能汽車供應鏈企業競相奔赴的目標。從感知層的激光雷達,到交互層的智能座艙,再到創新視覺解決方案,各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紛紛開啟赴港上市進程。

禾賽科技作為全球激光雷達行業領軍企業,已經於2025年9月16日正式登陸港交所,據悉,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激光雷達行業規模最大的IPO,也是近四年來融資規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此次上市不僅募資規模可觀,更獲得資本市場熱烈響應,上市首日股價漲幅超過14%,市值突破358億港元。

據官方消息,禾賽科技此次招股引入了包括高瓴資本旗下HHLR Advisors、泰康人壽等在內的多家知名基石投資者,據官方消息,禾賽科技此次募資約41.6億港元,資金將重點投向研發和產能擴張,其中募集資金約50%投入新一代ASIC芯片及激光雷達產品的研發,35%用於擴建自動化生產線,其余則用於市場拓展和營運需求。 

從經營業績看,禾賽科技在今年二季度實現重要轉折,營收同比增長54%至7.06億元,併成功扭虧為盈。2025年上半年激光雷達交付量達54.79萬台,已超過2024年全年,同比大增276.2%。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業務結構的優化態勢,在ADAS產品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機器人激光雷達業務以743.6%的驚人增速成為新的增長極。對此,禾賽科技首席財務官(CFO)樊鵬此前明確表示,從長遠發展維度考量,機器人業務是比車載業務更具潛力的戰略佈局。

在智能座艙領域,博泰車聯和斑馬智行的資本運作同樣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博泰車聯已於9月22日正式開啟港交所上市招股,並於9月30日正式登陸港交所掛牌上市,據招股書,以每股102.23港元的價格發行,全球發售1043.69萬股H股。最新消息顯示,博泰車聯開盤報135港元/股,較發行價102.23港元/股上漲32.06%,隨后漲幅擴大,盤中一度漲超40%。

博泰車聯此次招股引入了包括地平線機器人全資子公司Horizon Together Holding Ltd.、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最終控制的獨立投資組合Huangshan SP以及Smart Ventures Limited,合計認購金額4.66億港元,佔發行規模超40%。

博泰車聯的獨特優勢在於其深厚的產業根基與技術積澱。在啟動IPO之前,博泰車聯就已經吸引諸多投資方,是業內唯一獲得一汽、東風及小米三家知名車企聯合投資的汽車智能化賦能企業。其客户範圍涵蓋本土品牌、合資品牌及國際高端品牌。另外,博泰車聯與華為達成專利交叉授權,成為少數能夠提供基於麒麟芯片和鴻蒙操作系統智能座艙解決方案的供應商,這一技術優勢為其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贏得了獨特地位。

然而,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仍面臨挑戰。儘管營收保持快速增長,從2022年的12.2億元增至2024年的25.6億元,收入增長主要源於智能座艙產品出貨量的攀升,年複合增長率達42.4%。但至今,博泰車聯尚未實現盈利,2022年至2024年三年各虧損4.52億元、2.84億元、5.41億元。今年以來,博泰車聯虧損有所收窄,截至到2025年5約31日,公司淨虧損同比收窄約10%。

圖片來源:斑馬智行

圖片來源:斑馬智行

阿里巴巴旗下斑馬智行的分拆上市計劃,則展現出互聯網巨頭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深遠佈局。8月21日,阿里巴巴發佈公告稱,擬分拆斑馬智行,並在港交所獨立上市,在此前一天,港交所已披露斑馬智行上市申請文件,其聯席保薦人為德意志銀行、中金公司和國泰君安國際。

公告稱,分拆上市將不僅有助於提升斑馬智行運營透明度,更將為其持續的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提供獨立的資本平臺。

根據其招股書,斑馬智行此次IPO募資主要有幾大用途:其一是用於加強研發投入與拓展國內外市場份額;其二是支持潛在的業務收購與擴張計劃;此外,部分資金也將用於補充日常營運。

財務數據顯示,斑馬智行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在2022年至2024年期間,公司年收入徘徊在8至8.7億元之間,同期年度虧損則有所收窄,分別為8.78億元、8.76億元和8.47億元。

斑馬智行作為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聯合孵化的創新企業,其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已實現規模化商業應用,搭載量從2022年的83.5萬台增長至2024年的233.4萬台,市場覆蓋範圍已擴展至全球14個國家。

在創新視覺交互領域,澤景電子上市申請也已於5月9日在港交所官網披露。這家專注於擋風玻璃HUD和增強現實HUD解決方案的創新企業,雖然在營收層面保持穩步增長,從2022年的2.14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5.78億元,但仍處於技術投入期,累計虧損達5.77億元。這一發展軌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智能汽車供應鏈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面臨的普遍挑戰:技術研發投入導致「增收仍虧損」。

在智能駕駛解決方案領域,多家企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福瑞泰克已於2025年5月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是繼去年11月首次遞表后的又一次嘗試。

根據行業數據,2024年中國市場,福瑞泰克在L0至L2+級駕駛輔助解決方案市場位居第三方供應商第二位,市場份額達7.2%;在L2級及L2+級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市場的佔有率達17.7%。

近兩年來,福瑞泰克的業務發展呈現出快速擴張態勢。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與49家整車製造商建立合作關係,累計獲得超過330個定點項目及260個量產項目。這種迅猛發展的背后,是公司與吉利控股集團的深度綁定。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來自吉利體系的收入佔比從19.7%攀升至59.4%,反映出智能駕駛供應商與整車企業協同發展的行業趨勢。

在財務表現方面,福瑞泰克呈現出收入快速增長與虧損持續收窄的雙重特徵。公司營收從2022年的3.28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2.83億元,同期淨虧損從8.55億元收窄至5.28億元,可見其經營效率得到改善。

圖片來源:魔視智能

圖片來源:魔視智能

近日,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魔視智能也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聯席保薦人為國泰君安國際、國信證券(香港)。該公司的產品線覆蓋L0至L4各級別智能駕駛功能,包括行車解決方案、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和主動安全解決方案等,目前,魔視智能已與國內外眾多主流車企達成合作,累計交付數百萬套智能輔助駕駛產品。

財務數據方面,魔視智能2025年上半年收入達1.886億元,同比增長76.4%,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提升10.1個百分點至20.1%,展現出良好的成長性。

魔視智能的業績軌跡同樣反映了行業普遍規律:2022年至2024年間,公司收入從1.178億元增長至3.568億元,但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態。這種"增收不增利"的現象在智能駕駛領域並不罕見,反映出行業仍處於技術投入和市場開拓的關鍵階段。

在域控解決方案領域,鎂佳股份也已於6月30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該公司專注於開發人工智能驅動的集成式域控解決方案,在今年5月完成D+輪融資后,估值已達9.3億美元。據招股書顯示,公司計劃將募集資金用於擴展人工智能算法、加強軟件工具包開發,以及拓展海內外市場網絡。

2022年—2024年,鎂佳股份來自前五名客户的營收總額佔公司當年營收總額分別為92.8%、91.2%及84.7%,儘管有所下降,但客户集中度仍然較高。鎂佳股份的客户結構變化反映出行業發展的某些特點,在新技術推廣初期對大型整車企業存在依賴性,這種狀況在汽車智能化供應鏈企業中較為普遍。

圖片來源:希迪智駕

圖片來源:希迪智駕

在商用車自動駕駛這一細分賽道,希迪智駕和易控智駕的競相遞表也引人注目。希迪智駕定位為商用車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專注於自動駕駛礦卡領域,於今年5月8日再次向港交所遞交申請,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國際、中國平安資本(香港)為聯席保薦人。根據招股書引用的資料顯示,按2024年產品銷售收入計,希迪智駕是中國最大的商用車自動駕駛公司,市場份額達到16.8%。

公司收入從2022年的3105.6萬元快速增長至2024年的4.1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263.1%。與此同時,毛利率從2022年的-19.3%優化至2024年的24.7%,可見其商業化能力的持續改善。然而,公司仍面臨虧損擴大的挑戰,2024年年內虧損達5.81億元,同比增長127.8%。

6月25日,港交所官網顯示易控智駕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赴港上市,衝擊「礦區無人駕駛第一股」。作為礦區無人駕駛賽道的頭部企業,易控智駕發展態勢同樣令人矚目。2022年,其營收僅為0.6億元,但到2024年,其營收已經實現9.86億元,兩年翻了16倍有余,並在2024年實現了毛利的扭虧為盈。值得一提的是,按2024年收入計算,易控智駕在國內礦區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市場份額達49.2%。截至招股書發佈,公司已擁有超過1400輛在運營無人駕駛礦卡組成的車隊,具備一定規模優勢。

和大多數聚焦智能化解決方案的新興企業一樣,易控智駕的虧損也在持續擴大。2022年,公司淨虧損為2.16億元;2023年,虧損增至3.34億元;2024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3.90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達9.40億元。

另外,易控智駕也面臨着客户集中度較高的挑戰。2024年,公司最大單一客户收入佔比達54.5%,前五大客户收入佔比達83.7%。這種客户結構雖然有助於業務快速起步,但也對長期發展的穩定性帶來一定挑戰。

在所有這些上市進程之外,還有像芯擎科技這樣的潛在入局者正在蓄勢待發。這家專注於7納米及更高製程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SoC的公司,憑藉只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單款產品已成為2024年國產座艙芯片的領跑者,也計劃在2026年赴港上市。在其背后,匯聚了一汽、吉利、東軟、博士、arm中國、紅杉資本等一眾知名投資機構。 

縱觀當前智能汽車供應鏈企業的上市浪潮,可以觀察到若干顯著特徵。技術創新始終是這些企業的立身根本,從激光雷達到智能座艙,再到視覺交互解決方案,各企業無不將研發創新置於戰略核心位置。同時,供應鏈企業與整車製造商之間形成了緊密的合作伙伴關係,產業鏈協同效應日益深化。

供應鏈企業選擇赴港上市,有着深遠的戰略考量。對於業務根植中國市場的供應鏈企業而言,港股上市既能獲得更熟悉業務模式的本地投資者關注,實現更合理的估值定價,又能借助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為后續的全球化發展儲備必要的資本實力。

不是A股,不是美股,為何獨愛香江?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浪潮,赴港上市已成為產業鏈中很多企業的戰略選擇。這股IPO熱潮並非偶然,而是行業轉型需求、資本市場環境與企業發展戰略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汽車行業正處於技術革新的關鍵節點,電動化、智能化的"軍備競賽"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同時,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持續的價格戰也正在侵蝕企業利潤,使得單純依靠自身造血難以維持長遠發展。無論是主機廠還是供應鏈廠商,都面臨着巨大的資金壓力。以奇瑞汽車為例,其在2022至2024年期間的累計研發投入已超過200億元人民幣,而根據2022年"瑤光2025戰略",此后五年奇瑞還將投入千億級資金用於核心技術研發。這種規模的投入需求,單靠企業自身積累顯然壓力巨大。港股上市則正好為奇瑞未來持續研發提供了重要的資本補充,奇瑞表示計劃將募資淨額的約60%用於研發新車型和下一代技術。

圖片來源:鴻蒙智行

圖片來源:鴻蒙智行

與此同時,整個汽車產業格局也正在經歷重構。在傳統汽車時代,博世、採埃孚等國際巨頭佔據主導地位,而在智能電動車時代,中國供應鏈企業正迎來"組團式"突破的機遇。電池、激光雷達、智能座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迭代速度加快,芯片、AI大模型、操作系統等成為新的競爭焦點。這不僅吸引了傳統車企加大投入,更引得華為等科技巨頭跨界入場,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競爭。在這種背景下,對於那些尚在投入期的企業來説。登陸資本市場獲取資金支持就成為其站穩腳跟、謀求發展的必然選擇。

港股市場之所以成為眾多汽車產業鏈企業的首選,這背后也有着企業深層的戰略考量。從政策環境看,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明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港交所也相應優化審批流程,縮短問詢周期,形成了相對友好的監管環境。更為重要的是,港交所設有18A(生物科技)、18C(特專科技)等特殊上市章節,為尚未盈利但具備技術優勢的創新企業開放了融資通道,這對處於技術攻堅期,還未實現盈利的汽車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企業而言尤為關鍵。

從全球化佈局角度來看,赴港上市本身就是企業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資本市場匯聚全球投資者,在企業海外形象塑造、國際合作夥伴拓展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通過港股上市,企業不僅能提升國際知名度,更能直接獲得外幣資金,用於海外建廠、渠道建設等全球化佈局。奇瑞汽車就明確表示,將把約20%的募資淨額用於未來四年的海外市場拓展,這正是利用資本市場助推全球化戰略的體現。

在地緣政治因素日益複雜的當下,港股市場為企業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方案。相比美股市場存在的不確定性,以及A股市場在審覈周期、盈利要求、股權結構等方面更為嚴苛,港股則在國際化程度、融資靈活性等方面找到了一個"黃金平衡點"。對於已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而言,通過在香港實現"雙重主要上市",既能規避單一市場風險,又能吸引更多亞太地區投資者,禾賽科技的案例就是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

此外,港股市場的估值體系和投資者結構也頗具吸引力。相比於美股,港股雖存在流動性差異,但在新能源汽車等中國具有優勢的領域,港股投資者往往能給予更合理的估值。同時,港股市場中機構投資者佔比較高,投資更趨理性,有利於企業股價的穩定和長期發展。

這場IPO熱潮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深層邏輯。上市不僅是爲了解決眼前的資金需求,更是為企業長遠發展進行戰略佈局。在電動化、智能化的轉型關鍵期,資本市場的支持將幫助企業加速技術研發、擴大產能規模、拓展全球市場,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

然而,上市只是新徵程的開始。成功募資后,企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如何將資本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和盈利能力?如何在獲得資本加持后,進一步提升治理水平、優化經營效率?這些問題都將決定企業能否在這場產業變革中最終勝出。

小互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