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16:40
隨着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調整與「雙碳」目標加速推進,中國石化產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期。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中國煉油、乙烯、PX等核心領域產能全球領先,但「成品油過剩與化工原料短缺並存」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傳統煉油模式面臨市場需求脱節與低碳轉型雙重壓力。在此背景下,以「減油增化」為核心的「油轉化」戰略應運而生,成為破解產業梗阻、重構產業鏈價值、搶佔未來競爭高地的關鍵路徑。
一、油轉化的背景:能源變局下的必然選擇
中國石化產業已邁入「規模全球領先」的新階段。煉油、乙烯、對二甲苯(PX)三大核心產業產能均居世界第一。據卓創資訊數據,截至2025年,國內一次煉油能力達9.7億噸/年,佔全球總產能的19%,乙烯、PX產能分別以6050萬噸/年、4401萬噸/年持續領跑全球。預計「十五五」期間中國的煉油、乙烯和PX產能將持續保持全球前列,全方位引領全球石化產業發展方向。
規模領先的背后,產業深層矛盾愈發凸顯。在「雙碳」目標驅動下,石化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加速,而替代能源發展與石油需求峰值臨近,讓以生產成品油為主的傳統煉油路線逐漸脱離市場需求;與此同時,國內化工品需求仍快速增長,乙烯、PX等關鍵原料卻仍依賴進口,「成品油過剩和化工原料短缺」的結構性矛盾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梗阻。在此背景下,推動煉油企業「減油增化」的「油轉化」戰略,成為石化企業順應趨勢、搶佔未來市場高地的必然選擇。
二、油轉化的核心意義:平衡供需與重構產業鏈價值
油轉化的核心價值在於通過產品結構重塑,化解傳統煉油業的生存危機,同時為產業鏈延伸創造可能,具體體現在兩大維度:
1、破解結構性矛盾,平衡產能與需求
傳統煉油產業長期陷入「大而不強」的困境,煉廠產品結構高度依賴成品油,而在新能源加速替代的衝擊下,國內成品油需求已於2024年迎來峰值,不僅銷量增速持續放緩,市場價格也進入波動下行通道,這直接導致成品油經營利潤顯著下滑,傳統煉廠經營壓力持續加大。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而煉化一體化通過「原油-煉油-乙烯-下游化工品」的全產業鏈佈局,實現了產品結構的根本性調整。相關數據顯示,1噸原油通過傳統煉油僅能產出約15%的化工原料,而一體化裝置可將這一比例提升至40%以上。大幅降低對成品油的依賴。這種「減油增化」的調整,既能有效緩解成品油過剩帶來的經營壓力,又能同步增加化工品供給,降低.高端化工原料對進口的依賴,實現供需兩端的精準平衡。根據企業公開數據顯示,廣西石化煉化一體化轉型項目投產后,在保持現有煉油加工流程基礎上,每年減少成品油產量349萬噸,同步增產化工品306萬噸;吉林石化轉型升級項目通過工藝調整,每年減少成品油263萬噸、增化工品277萬噸,切實為企業緩解了市場衝擊帶來的壓力。
2、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盈利韌性
從經濟收益來看,煉化一體化的「價值鏈延伸」效應尤為顯著。根據卓創資訊利潤模型顯示:2025年1-9月,傳統煉油模式下的綜合煉油利潤約34.84元/噸,5月份利潤還出現虧損狀態,企業經營受成品油價格影響明顯,而煉化一體化模式下,將部分成品油進一步裂解為乙烯、丙烯等基礎化工原料,再延伸至聚乙烯、聚丙烯、環氧乙烷等下游產品,無論芳烴路線還是烯烴一體化路線綜合利潤均可提升200-400元/噸,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升。
更重要的是,一體化項目具備靈活調整產品結構的能力,當成品油價格低迷時,可增加化工品產出比例;當化工品需求旺盛時,可進一步擴大高端新材料生產。
三、油轉化的企業實踐:技術驅動與項目落地的雙重突破
中石化和中石油作為油轉化的主力,通過「項目建設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探索出多樣化的油轉化路徑,既解決原料供給問題,又實現產品結構升級,其實踐可歸納為三大核心方式:
1、規模化上馬煉化一體化項目,實現「油化深度耦合」
這是當前煉廠轉型的主流路徑,通過新建或改造煉化一體化裝置,將煉油與化工流程深度融合,最大化提升化工品產出佔比。根據卓創資訊統計,中國119家煉油型企業中,已有51家完成煉化一體化升級,另有20余家煉廠正在推進或規劃相關項目,剩余68家暫未啟動煉廠改造。
國內部分燃油型煉廠通過推進「煉化一體化轉型項目」或「煉油轉型升級項目」,配套建設乙烯裂解裝置,打通上下游流程,將原本用於生產成品油的原料定向轉化為烯烴、芳烴等化工原料,在減少成品油產量的同時實現化工品增產,徹底從「燃料型煉廠」轉型為「化工材料型基地」。例如,中國石化鎮海煉化150萬噸/年乙烯及下游新材料項目計劃於2028年中交,該項目配套建設完整的「原油-石腦油-乙烯-高端聚烯烴」產業鏈,投產后化工品收率將提升至60%以上,遠超當前行業平均水平。
2、新增加氫裂化裝置,擴大石腦油等化工原料供給
針對乙烯裝置原料缺口問題,煉廠通過新增或升級加氫裂化裝置,將重質餾分油轉化為輕質化工原料,補充連續重整和乙烯裂解裝置的原料需求。據卓創資訊數據,中國加氫裂化裝置總產能為2.28億噸/年,未來規劃建設的加氫裂化裝置總規模達3710萬噸/年,這其中涵蓋柴油加氫裂化、渣油加氫裂化等類型,重點實現重質餾分油向重石腦油的轉化。
以大慶石化為例,其在將乙烯產能提升至138萬噸/年的過程中,同步配套120萬噸連續重整裝置、12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該裝置可將蠟油、渣油等重質原料轉化為石腦油、柴油等輕質產品,其中石腦油產出率達45%,每年可為連續重整裝置提供優質原料,有效解決了重整裝置原料供應不足的問題;中國石油獨山子石化則通過改造現有加氫裂化裝置,將石腦油產量提升20%,為其120萬噸/年二期乙烯項目提供了穩定的原料支撐。
四、油轉化的主要路徑:應用自主裂解技術,推動重質油向低碳烯烴轉化
中國石化與中國石油分別開發專屬技術,突破傳統原料限制,實現重質油的高效轉化。獨立煉廠則走差異化路線,採用多種裂解加氫工藝技術,通過採用低價值原料生產高價值烯烴,提升了煉廠經濟效益。
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的RTC裂解技術(重油催化裂解技術)。可直接將蠟油、常壓渣油等重質原料轉化為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烴,相比傳統石腦油裂解技術,原料成本大幅降低,而且乙烯、丙烯產品收率大幅提升。目前中石化的RTC技術已許可8套工業裝置,總加工能力達2090萬噸/年,其中3套已投產,5套在建。
以安慶石化300萬噸/年催化裂解聯合裝置為例,該裝置應用RTC技術后,每年可產乙烯13萬噸、丙烯55萬噸,最大化減產成品油,增產低碳烯烴和芳烴,實現「減油增化」雙重目標。
中國石油研發柴油芳烴吸附分離裝置。通過專用吸附劑分離柴油中的芳烴與非芳烴組分,其中非芳烴組分可作為乙烯裂解原料,芳烴組分則用於生產苯、二甲苯等化工產品。
目前廣西和吉林石化在其乙烯改造項目中,配套建設柴油芳烴吸附裝置,其中廣西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配置全球規模最大的200萬噸/年柴油吸附分離裝置。每年可從柴油中提取乙烯原料,使乙烯裝置的原料自給率從70%提升至95%,不僅降低了對外部石腦油的依賴,還可以減少柴油產出,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
獨立煉廠通過多元化工藝路線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部分大型獨立煉廠聚焦產業鏈延伸,佈局烯烴一體化項目,實現從原料加工到終端產品的全鏈條覆蓋;東明石化則更注重技術自主創新,聯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和上海卓然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開發出「原油催化裂解制乙烯丙烯(UPC)成套技術,打破傳統煉化流程限制,將原油直接催化裂解為乙烯、丙烯,與傳統工藝相比能耗降低20%,資源節約30%。京博、利華益、恆力等企業則傾向於引入國際成熟技術,採用KBR公司研發的K-COT 催化裂解制烯烴技術,通過精準加工C4~C10範圍的烯烴、烷烴或其混合輕油,實現丙烯的高收率產出,精準匹配市場對烯烴原料的需求。未來國內獨立煉廠將形成「輕油高效制烯烴、重油深度加氫提質」的多元發展格局,為我國煉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五、油轉化的未來:在調控與創新中尋找新平衡
中國煉油行業發展脈絡清晰:從早期「油品質量升級」築牢根基,到「煉油轉型升級」優化結構,再到當前「煉化一體化轉型升級」推動產業鏈協同增值,始終緊扣高質量發展需求。展望未來,油轉化下一階段將是「煉化綠色低碳和高端精細化之路」。煉化行業實現「去產能、提質量、降排放」的綜合改革期,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整合佈局、依託新技術創新提效、全鏈條低碳改造轉型,最終實現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與生態效益並重的轉變。預計未來市場將呈現兩大趨勢:
1、產能調控進入「減量置換」新階段
面對成品油與化工品的雙重過剩壓力,預計「十五五」期間政策重心將從「控新增」轉向「淨淘汰」。煉油行業需通過產能淨淘汰實現供需再平衡,乙烯行業則要嚴控新批項目並淘汰能耗不達標產能。這意味着缺乏技術優勢與低碳能力的油轉化項目將被清退,行業資源將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市場集中度有望顯著提升。
2、產業鏈延伸轉向新賽道
基礎化工品過剩倒逼企業向高端突圍,中國石油將重點發展高端日化品、TPV熱塑性硫化橡膠,中國石化則聚焦醫用料、電子保護膜料等細分領域。未來的升級改造項目將不再是單一的「油轉化」,而是與下游先進製造業需求深度綁定的「高端精細化項目」,例如為新能源汽車配套的特種聚烯烴生產基地、為半導體產業服務的電子級化工原料園區,通過差異化產品佈局規避同質化競爭,構建高附加值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