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葉國富復刻泡泡瑪特

2025-09-30 07:57

湖北商人葉國富即將擁有第三家上市公司。

9月26日,名創優品旗下潮玩業務TOP TOY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與5月遞表的52TOYS一道,追隨已上市的泡泡瑪特、布魯可,為炙手可熱的潮玩產業再添熱度。

永輝超市調改進入平穩執行階段之后,葉國富的關注從零售轉向潮玩,TOP TOY在7月獲得Pre-IPO融資5940萬美元,投后估值約100億港元;淡馬錫通過兩家子公司持股4%。

本次拆分將通過全球發售及向股東派發TOP TOY股份的方式進行。

名創優品持有TOP TOY約86.9%的股份,IPO后TOP TOY繼續為其子公司。

儘管有近300家門店,TOP TOY產品還是極其依賴名創優品渠道。2025年上半年,TOP TOY向名創優品銷售了6.19億元,在收入中佔比達45.5%,這一關聯交易未來還會持續。

零售商覺醒

2020年,葉國富提出「興趣消費」概念,公司渠道定位從「性價比貼牌零售商」向「IP零售集合店」轉變。公司獲得迪士尼、三麗鷗等的知名IP授權后,設計銷售盲盒、玩偶、水杯等周邊商品。

同年12月,TOP TOY獨立運營,定位是「亞洲潮玩集合店」。截至2025年年中,TOP TOY門店數為293家(直營38家、合作門店250家、分銷商5家),比上年同期淨增98家。

管理層預計,TOP TOY 2025年全年業績將實現70%-80%增長。

8月21日的業績會上,從葉國富快速而高亢的語調中,不難聽出他的興奮。此前一天,同行泡泡瑪特業績和股價雙雙大漲,「我們昨天看到泡泡瑪特業績非常好,我看了也非常開心。業績好説明兩點,第一消費者買單、看好潮玩;第二資本市場買單。」

泡泡瑪特自有IP的成功,喚醒了葉國富巨大的熱情,「過去我們是一條腿走路,(主要)只做國際IP授權,但是今天、實際上半年前我們開始佈局,這次給大家公佈一下,我們要IP雙驅動,一部分是國際IP,一部分要大力發展自有IP戰略。」

2021年,公司首次推出IP「卷卷羊」,至今,TOP TOY擁有17個自有IP(糯米兒、大力招財、尼尼莫等)、43個授權IP。

2024年全年和2025上半年,自有IP收入分別為0.07億元、0.06億元,收入貢獻尚較低,銷售主要還是依靠聯名IP拉動。

TOP TOY和泡泡瑪特相比,自有IP的孵化能力尚相差甚遠。但這又是必要的一步,因為自有IP缺乏,意味着授權費將始終是公司的重要成本,而且公司在與52TOYS等對手競爭中,難以獲得更高的產品溢價和估值。

挖掘IP金礦

和泡泡瑪特不同,5月遞表的52TOYS(樂自天成)是另一種模式的代表,自有及授權IP雙輪驅動。創始人陳威早年在北京鼓樓經營玩具店,曾代理孩之寶、日本萬代等玩具品牌。

截至2024年末,52TOYS擁有35個自有IP及多達80個授權IP,包括蠟筆小新、貓和老鼠、哆啦A夢、草莓熊等知名IP。

52TOYS在2022-2024年的毛利率分別為28.9%、40.5%、39.9%,IP授權費用在收入中的佔比在5%-7%左右,三年累計授權費用1.03億元。

橫向比較來看,樂自天成的毛利率低於同行泡泡瑪特、布魯克、卡遊。這與公司大部分產品通過經銷商銷售也有關,2024年經銷商銷售佔比達66.8%。

2023年和2024年,泡泡瑪特的毛利率分別為61.32%、66.79%;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達到70.3%。

葉國富已經在行動,他透露公司已經簽約9位藝術家IP,「我們會源源不斷地籤很多藝術家IP,簽約成本並不高,不用花多少錢、不是巨資。這些小藝術家(作品)我們可以運營好。」

他説:「今年自有IP是我們一項重大戰略,我們過去對這個沒有認知,現在知道自有IP的價值,而且名創優品有優勢。我們跟國際IP合作當中,具有了產品開發優勢、營銷優勢、渠道優勢,唯缺的是自有IP。只要我們把認知拉齊,開始行動的話,我們認為大有前途。」

而泡泡瑪特現階段不僅在孵化IP,還在長線運營IP,向更多場景和品類延伸。比如2023年起,泡泡瑪特開啟了樂園、影視等新業務,創造更多維的觸達。泡泡瑪特在搭建綜合商業框架,零售、樂園、遊戲各環節相互支撐。

消費者關心能不能買到毛絨玩具,而泡泡瑪特的興趣在於更廣泛的商業化。

在被問及Labubu熱度能持續多久、能否被複制等問題時,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想説服投資者:當一個IP成為世界級IP以后,它真正的商業價值纔剛剛開始。

「同樣的話題,如果討論對象是米老鼠、火影忍者、Hello Kitty,大家並不會認為它們沒有商業價值。就好比我們發現了一個金礦,大家人聲鼎沸地討論,然后人羣散去的話,難道金礦就沒了嗎?金礦挖掘纔剛剛開始。」

新勢力另闢蹊徑

以2024年零售額計,TOP TOY是國內最大的潮玩集合店、國內第三大潮玩零售商。前兩大潮玩零售商樂高與泡泡瑪特均為自有品牌零售商。

泡泡瑪特是通過盲盒產品走向大眾,近兩年通過頭部IP都毛絨產品在全球出圈。TOP TOY產品組合更「硬核」,主要產品為手辦和拼裝模型。搪膠毛絨產品流行是在最近半年多,佔比從2024年的3.5%提升至2025上半年的14.7%。

規模更小的52TOYS追求的定位則是「收藏玩具」,男性客户比例更高。52TOYS本身是資深玩家創業項目,除了陳威早年是萬代等品牌的經銷商,黃今曾聯合開發了桌遊《三國殺》。公司擅長的產品是發條玩具、變形裝甲、拼裝玩具等。

52TOYS的授權IP產品銷售收入佔比還在提高,2022年為50.2%、2024年增至64.5%。授權產品中蠟筆小新系列表現突出,累計GMV超過了6億元。

總體來看,TOP TOY與52TOYS起步規模相近,但有名創優品渠道助力,增長更快。

在2022年、2023年、2024年,TOP TOY營收分別為6.79億元、14.61億元、19.09億元,2022年公司虧損3838萬元,2023年、2024年分別盈利2.12億元、2.94億元。2025年上半年,TOP TOY營收13.6億元,淨利潤1.8億元。

52TOYS在2022年、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為4.63億元、4.82億元、6.30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為-5675.4萬元、1910.3萬元、3201.3萬元,經調整淨利率為-12.3%、+4%、+5.1%。

潮玩新勢力賺錢不易。

截至2025年年中,泡泡瑪特在全球共有571家店鋪,幾乎雙倍於TOP TOY的293家,但在私域流量、機器人商店幫助下,收入規模已與后者不在同一量級:泡泡瑪特2025年上半年收入138.76億元,淨利潤46.82億元;TOP TOY營收約是其1/10。(轉載自:湧流商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