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第十九屆上海金洽會正式啟動!服務模式全面升級

2025-09-30 17:16

(來源: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原標題:第十九屆金洽會「園區行」啟動儀式暨青浦工業園區專場活動成功舉辦

9月29日下午,第十九屆上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洽談會「園區行」啟動儀式暨首場青浦工業園區專場活動成功舉辦。

青浦區區委副書記、區長金曉明,市委金融辦常務副主任周小全,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理事長、交通銀行董事長任德奇出席啟動儀式並先后致辭。上海金融業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孔慶偉,常務副理事長、申萬宏源證券總經理張劍,青浦區區委常委、副區長孫挺,市貿促會副會長顧春霆,上海金融業聯合會監事長江錫洲,浦發銀行副行長康傑,國泰海通證券副總裁張信軍,中國太保集團副總裁俞斌,交通銀行金融機構部總經理徐鐵,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楊勇、副行長董怡蓓及市委金融辦相關處室負責人、市擔保基金中心代表、青浦區各相關單位負責人、園區企業代表、普惠金融顧問代表等出席儀式。啟動儀式由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上海銀行行長施紅敏主持。

金曉明感謝金洽會「園區行」把市級最優質金融資源直接導入園區和企業,盼金融業在以下三個方面給予青浦更大支持:一是在服務國家戰略上,共同探索示範區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的標準互認和產品互通;創新跨境金融、離岸金融服務模式,為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金融支持。二是在賦能產業升級上,圍繞青浦「3+3+3」主導產業,綜合運用產業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科技信貸以及投貸聯動等方式,為廣大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解決方案。三是在人民城市建設上,為青浦城中村改造、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穩定金融支持,更好支持「農文旅商體展」六業融合發展,不斷激活城鄉活力。

周小全介紹了全市金融系統紮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斷提升的相關情況,他表示,上海金融業聯合會和全市金融行業協會要繼續發揮好橋樑和紐帶作用,在全市廣大金融機構的共同參與下,共同打造「流動的金洽會」和「家門口的金洽會」,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服務範式,進一步提升服務的便利性、精準性和積極性,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再上新臺階,推動「五個新城’建設再上新水平,為上海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龍頭帶動和示範引領作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任德奇表示,「金洽會」不僅是上海金融業的年度盛會,更是上海金融業踐行金融為民理念、連接產業、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橋樑紐帶。本屆「金洽會」緊扣企業急難愁盼,「政府+園區+金融」三方協同,創新開展「園區行」活動,就是爲了以更大力度、更高效率推動各類金融資源下沉園區、直達企業,特別是「五大新城」園區內的企業,着力打造「流動的金洽會」和「家門口的金洽會」。上海金融業聯合會將攜手金融機構,以此為起點加快輻射全市各區特色產業發展,為「五個中心」建設積極貢獻力量:一是緊扣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要,加大金融服務供給。二是用好普惠金融顧問制度,助力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三是用好「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積極服務穩外貿、穩外資。

儀式上同步宣佈正式啟動第十九屆金洽會「園區行」和「線上金洽會」。

在隨后進行的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主承辦的青浦工業園區專場產融對接活動中,上海金融業聯合會副理事長、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董怡蓓為活動致辭,市擔保基金管理中心作上海市融資擔保政策解讀,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介紹了上海普惠金融工作和普惠金融顧問制度情況,交通銀行分享了支持生物醫藥行業的思考與做法,青浦區介紹了區情及金融業發展概況。

在交流互動環節,來自生物醫藥行業的企業代表圍繞跨境貿易、股權投資、異地授信及企業上市等開展現場「金融問診」,來自交通銀行、國泰海通、申萬宏源、太保財險的普惠金融顧問逐一答疑解惑,並向參會企業推介了「上海普惠金融顧問綜合服務平臺」。

本屆「金洽會」將於今年年底前再開展十余場「園區行」專場活動;線上「金洽會」線上展期至2026年9月,匯聚參展的各類金融機構和各區相關委辦局等,集中展示金融產品、服務政策與園區發展動態。

服務實體經濟沒有「休止符」,金融服務永遠「在路上」。「金洽會」作為上海金融業唯一的綜合性展覽品牌,近年來在舉辦方式上不斷求新求變。本屆「金洽會」將持續開展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線上線下對接撮合,依託「金洽會」和普惠金融顧問制度等重要抓手,踐行上海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增強服務質效,為促進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的提升注入新動能。

本文來源:上海金融業聯合會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命脈,金融穩則經濟穩。金融安全事關國家、區域企業發展大局,需要對金融風險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科學應對,防範於未然。

由中國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風險預警·金融版》在政府權威部門指導下,依託先進的大數據輿情監測系統和專業的分析師團隊,對金融業不同領域、不同類別的風險輿情進行總結梳理和分析研判,為金融監管部門、要素市場、金融機構、上市公司、行業協會、各類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提供權威、專業、實用、及時、有效的金融風險輿情監測、研判、預警與應對建議。

1.8萬/年,每周一期,每周五發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