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17:50
9月28日,歷時4年多建設的沈白高鐵開通運營。
沈白高鐵跨越遼寧省東北部和吉林省南部,線路起自沈陽北站,經沈陽市、撫順市,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延邊自治州,終至長白山站。
這一高鐵線路的開通不僅讓撫順正式接入高鐵網絡,也讓遼寧進入「市市通高鐵」俱樂部,成為第11位成員。
沈陽為何在高鐵建設中領跑東北?地處東北亞樞紐位置的遼寧,如何能在高鐵的助力下更進一步?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評論員、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解筱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遼寧省率先在東北地區實現了‘市市通高鐵’,主要源於其區位樞紐、產業基礎與戰略定位的重要支撐。」
在他看來,這對於助力遼寧打造面向東北亞的綜合交通運輸門户樞紐,重塑區域經濟地理,吸引要素迴流,破解人口外流困局,乃至發展成為東北亞經濟圈與內陸市場的銜接紐帶,推進高質量發展,都意義重大。
連通東三省
實現「市市通高鐵」,對遼寧和東北地區有啥好處?
從最近通車的沈白高鐵來看,促進文旅發展的野心顯而易見。
在沈白高速開通之前,從沈陽到長白山需要乘坐普通列車約8小時,沈白高速開通以后,這一時間將縮短至1小時53分,實現朝發夕歸,京津冀到長白山的時間也將進入5小時以內。這不僅促進了到長白山旅遊的方便程度,也將沈陽東部與長白山旅遊帶連接起來,為撫順、本溪等地的文旅資源盤活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沈白鐵路的通車串聯沈陽故宮、長白山等文旅資源,將沈陽至長白山車程縮至不到2小時,可以激活‘東北沿邊黃金旅遊線’,帶動避暑康養等業態。」解筱文説。
從產業上看,此次沈白高鐵的通車終結了撫順不通高鐵的歷史,有「煤都」之稱的撫順曾是新中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后因資源枯竭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
高鐵的開通有望促進人才、技術等要素的流動,或將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帶來發展新機遇。
解筱文認為,沈白高鐵的通車,進一步打通了遼寧向東連接長白山、琿春口岸的通道,構建起陸海聯動的開放格局,又打破撫順、通化等城市交通瓶頸,推動礦產、生鮮高效外輸,促進「通道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強化東北東部客運環線與京津冀、環渤海的聯動。
遼寧實現「市市通高鐵」,不僅有望帶動省內的城市發展,也將輻射吉林和黑龍江,對東北地區的聯通起到促進作用。
據《沈陽日報》報道,沈白高鐵通車后,將與京哈、沈大、沈丹、長琿等鐵路共同形成東北東部地區快速客運鐵路環線,遼吉兩省「C」形通道變「O」形閉環,東北高鐵網完成歷史性「合龍」。
高鐵網絡「合龍」后,東北三省在人口流動和貨運等方面的一體化程度有望進一步加深。
據統計,黑龍江和吉林往遼寧流動的趨勢明顯。在現住地為遼寧的人口中,五年前常住地為黑龍江和吉林的人口數量佔據前二,高鐵網絡的完善有望進一步促進東北三省人口流動。
從貨運上看,遼寧大連港承擔了東北地區96%以上的外貿集裝箱轉運任務,丹東內貿海運逐漸成為連接東北與沿海地區的重要紐帶,鐵路網絡的完善也有助於東北地區的「出海」。
「高鐵網絡為東北轉型注入新機遇,由此釋放的既有鐵路貨運能力,可更好將東北腹地的鋼材、糧食等大宗物資通過丹東港、大連港實現‘海鐵聯運’,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和周轉效率,為裝備製造、農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提供了支撐。」解筱文説。
他還指出,通過高鐵快運網絡,可推動高鐵生鮮冷鏈業務發展,特別是高鐵急送、寵物託運、輕裝行等新興物流業態發展。
「米」字型高鐵網絡
東北三省的高鐵建設,遼寧一直走在前列。
早在2003年,秦沈客運專線建成通車,這條由秦皇島站至沈陽北站的線路設計時速達250公里,是中國鐵路高速化的開端之一。2007年,鏈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與遼寧省大連市的哈大高鐵動工建設,是世界首條高寒高鐵,沿線冬夏最大温差超過70℃。
經過近20年發展,遼寧陸續開通哈大高鐵、盤營高鐵、沈丹高鐵、京沈高鐵等線路,到了2018年,遼寧高鐵里程已突破2000公里,一度位列全國第一。至此,除撫順以外,遼寧其他城市均已開通高鐵。
撫順之所以迟迟未能跨入高鐵時代,環境和施工難度是原因之一。沈白高鐵路段地質條件複雜,需穿越長白山支脈11條斷裂帶,跨越遼河、松花江、鴨綠江三大水系80余條河流,橋隧比高達78.4%。
截至目前,隨着沈白高鐵的通車,遼寧省鐵路總里程達到6998公里、高鐵里程達到2387公里,分別位列全國第六位、第九位。
高鐵網絡的快速發展,得益於遼寧省的區位條件和戰略定位。
遼寧省「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打造面向東北亞的綜合交通運輸門户樞紐」的建設目標。其中提到要「銜接京津冀、哈長城市羣」,以沈陽、大連為核心,輻射省內重要節點城市,構建「雙核兩軸四通道」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從遼寧省的高鐵線路圖里,這樣的戰略定位清晰可見。若以沈陽為中心來看,遼寧省的高鐵線路呈准「米」字形分佈。
「米」字的西南側,有京哈高鐵和沈秦客專聯通京津冀,使東北地區直通內陸腹地;米字的南側,是哈大高鐵、沈丹高鐵讓省會沈陽與海洋和港口相連;米字的東北側,京哈高鐵一路北上,促進遼、吉、黑三地聯通;米字的西北側,新通客專連通沈陽與通遼,打通了內蒙古東進遼寧的快速通道。
如今,沈白高鐵的開通補齊了「米」字的筆畫,填補沈陽東向高鐵空白,使其省會沈陽擁有了7個方向的「準米字形」高鐵網,成為東北三省與京津冀地區、內陸腹地互聯互通的樞紐門户。
下一個「市市通高鐵」是貴州
遼寧之后,下一個「市市通高鐵」的省份可能是哪?
目前來看,貴州有望成為下一個「市市通高鐵」的省份。
近日,貴州省實現「市市通高鐵」目標的最后一個項目——盤州至興義高速鐵路正式進入靜態驗收階段,標誌着該項目主體工程建設已基本完成,預計在今年11月底通車,實現「市市通高鐵」的目標。
除此之外,山東、浙江、陝西也都開啟了「市市通高鐵」的最后一步規劃。預計在3年內,這3個省份也將加入「市市通高鐵」俱樂部。
當前,「市市通高鐵」的建設趨勢,正從中部和東南沿海逐漸向西部、東北亞等地區拓展。
解筱文認為,從全國趨勢看,「市市通高鐵」向中西部擴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體現。「貴州與遼寧雖分別面臨岩溶地貌、高寒地質挑戰,但均以政策驅動和技術突破為支撐,前者側重西部陸海新通道與綠色經濟,后者聚焦東北亞樞紐與產業協同。」
解筱文認為,當前全國高鐵網絡向縱深發展,高鐵將從「骨干網絡」向「毛細血管」升級,在促進區域協調、服務國家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
他強調,在其他省份推進「市市通高鐵」時,需注意避免盲目求快,科學規劃,防止過度投資導致債務風險;注重生態保護,平衡建設與環保的關係,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強化運營可持續性,提升利用率等方面問題。
「這一過程中,需平衡好建設成本與長期收益,注重技術創新與生態保護,讓高鐵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 ‘金色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