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9月譯著聯合書單|魑魅魍魎:我們的心魔和怪物的意義

2025-09-30 12:22

《伊斯蘭帝國:十五座城市定義一種文明》

[英]賈斯廷·馬羅齊著,郭玉紅譯,索•恩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以7—21世紀在伊斯蘭王朝變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為切入點,如麥加、大馬士革、巴格達、耶路撒冷、科爾多瓦、開羅、非斯、撒馬爾罕、君士坦丁堡、喀布爾、伊斯法罕、的黎波里、貝魯特、迪拜、多哈等,通過介紹城市的重要建築、文化以及相關王朝或家族的歷史,從空間和時間維度勾勒出伊斯蘭文明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面貌。

《魑魅魍魎:我們的心魔和怪物的意義》

[英]娜塔莉·勞倫斯著 ,張鳳香、白文革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一部深入探索人類與怪物之間複雜關係的文化史與心理分析著作。作者娜塔莉·勞倫斯以跨學科的視角,從史前洞穴壁畫中的獸人巫師、古希臘神話中的彌諾陶洛斯,到《聖經》中的蛇與混沌之龍,追溯了怪物在人類想象中不斷演變的形象與象徵意義。本書揭示了一個核心觀點:怪物並非外在的恐怖存在,而是人類內心恐懼、慾望、混沌與獸性的投射。它們是我們試圖理解自然、自我和社會秩序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他者」,同時也是文明與野蠻、理性與瘋狂、創造與毀滅之間永恆博弈的隱喻。

《獅吼人生:奇女子巴斯婦傳》

[英]瑪麗昂•特納著,汪麗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巴斯婦艾莉森是英國文學之父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她以大膽粗俗卻真實可愛的坦率之語,挑戰了中世紀文學中的厭女症和刻板偏見,道出了女性自我書寫的重要性,成為跨越六個多世紀的女性主義文學偶像。

在本書中,牛津大學英語文學教授、喬叟研究專家瑪麗昂·特納首先考察了巴斯婦的生平故事,包括她的出身、經歷、見聞等等,揭露了這一創作背后的文本淵源和現實聯繫。繼而論述了巴斯婦持久的生命力,即使在歷史上屢遭曲解、壓制乃至禁燬,但她仍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后世小説、戲劇、電影等作品中,並在眾多當代女性作家的筆下蜕變重生。

《親愛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戰的新敍事》

[美]麗莎·布魯克斯著,趙辛陽、張遠譯,東方出版中心

17世紀中后期,萬帕諾亞格部落酋長梅塔卡姆(英國人稱「菲利普」)領導北美原住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這場被稱為「菲利普王之戰」的衝突,是歐洲人登陸北美后爆發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爭。本書突破傳統戰爭史以男性將領和土地爭奪為核心的敍事框架,通過三重邊緣視角重敍了這段歷史:被主流歷史潦草帶過的印第安女領袖的權威與行動如何挑戰殖民者對性別秩序的想象?自小在哈佛教授西方教育的土著翻譯官詹姆斯·普萊特是跨文化的傳播使者還是部落的叛徒?被俘的清教徒女性瑪麗·羅蘭森的日記如何顛覆了殖民敍事與個人的性別認同焦慮?這場基督教文明與印第安文明之戰,不僅展現了雙方在土地觀、法律觀、性別觀、世界觀中的衝突,也刻畫出身處其中的個體在雙重文化認同中的焦慮與撕扯。

《政治性的考古學:17世紀至今的權力制度》

[阿根廷]埃利亞斯•何塞•帕爾蒂著,劉博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講述「政治性」的概念史的著作。「政治性」的概念一直以來都是理所當然存在的,這是眾多政治哲學家和理論家的共識,但本書認為,被稱為政治的現實維度不是一個自然的、跨越歷史的實體。相反,作者聲稱,政治這一領域是在一系列變革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些變革強化了17世紀歐洲君主專制的權力。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政治性」一直在持續進行重新配置。帕爾蒂追溯了這一系列伴隨着權力機制改變而發生的對政治概念的再定義,並考察了歐洲和拉丁美洲的歷史,以及巴洛克和現代藝術,描述了其發展譜系。

《舊衣新裁》

[英]托馬斯·卡萊爾著,孫勝忠譯,商務印書館

該書是卡萊爾創作的一部思想廣博而深邃的哲理小説,也是他的精神自傳。通過戲仿黑格爾哲學,揭露了現代社會的物質主義、信仰危機、社會不公,抨擊了空洞的形式主義、僵化的教條和盲目的功利主義;通過描述主人公從虛無絕望到精神覺醒的心路歷程,探尋克服虛無主義和追求生命真諦之道。

《小説如何思考:個人主義的限度 1719—1900》

[美]南希·阿姆斯特朗著,羅萌譯,大方|中信出版集團

在本書中,美國文學批評家、理論家南希·阿姆斯特朗通過跨學科研究揭示了小説的發展史與現代個體的形成之間的關係。作者指出,小説不僅是社會的鏡像,更有一種強大的建構力量,它主動塑造了個人對自身身份及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的理解。小説不僅是個人主義的宣揚者,也是其侷限性的揭示者;小説在塑造現代主體性的同時,也展現了其內在的矛盾與張力。

南希·阿姆斯特朗提出,小説的發展史與現代個體的形成史密切相關。小説塑造的主體形象展現出智慧和意志,能一定程度改變社會秩序。一旦小説創造了這一形象,讀者便可通過這種敍事理解自我,從而形成一種自我管理的主體。爲了展示笛福、奧斯丁、司各特、勃朗特、狄更斯、艾略特、哈代、哈葛德和斯托克等作家的經典小説如何參與塑造、更新和延續個體形象的過程,阿姆斯特朗將這些小説與洛克、休謨、盧梭、馬爾薩斯、達爾文、康德和弗洛伊德等思想家的著作進行對照。作者還藉助阿爾都塞、福柯和德勒茲等理論家的觀點,闡釋了現代個體形成的複雜性。

《權利之辯:哲學探賾》

[英]馬修·H.克雷默、[英] N.E.西蒙茲、[加]希勒爾·斯坦納著,劉小平、張鑫虎譯,商務印書館南京分館

本書聚焦於法律權利和道德權利的基本特徵,探討了諸多基本問題:權利的本質是保護個人的利益還是賦予個人選擇的能力?權利存在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是什麼?權利的存在與權利的強制實施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繫?對權利的識別是否不可避免地涉及價值判斷?權利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發生衝突?

《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后抵抗(1862—1874)》

[美]芮瑪麗著,房德鄰、鄭師渠、鄭大華、郭小凌、劉北成、崔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同治中興」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時期。本書詳細敍述了清政府中央和地方大員為「中興」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和實行的各種措施,其中包括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各個方面,闡釋了「中興」所依據的社會歷史條件,揭示了「中興幾乎成功」的內在機制和最終失敗的歷史根由。

《幸福的本質》

[美]克里斯蒂娃·維特拉諾著,沈曉鵬譯,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一本討論「幸福」(happiness)是什麼的哲學大眾書,作者介紹並批判性地評價過去和現在的幸福哲學理論,每一章聚焦於一種特定的幸福觀。所討論的問題包括:我們現代的幸福觀念與古代起源時的觀念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幸福的價值究竟在於什麼?幸福是至善或僅是眾多善中的一種?幸福是否需要要求一個人有道德或過着良善的生活。作者帶領我們穿過關於「幸福」的話語迷霧,從伊壁鳩魯、蘇格拉底、柏拉圖到邊沁、密爾再到諾齊克,從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再到著名的思想實驗「體驗機器」……

《橡膠帝國:美國資本在利比里亞的土地與權力之爭》

[美]格雷格·米特曼著,田澤浩譯,萬有引力丨廣東人民出版社

20世紀上半葉,美國工業巨頭費爾斯通公司在利比里亞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橡膠帝國。在美國政府默許乃至推動下,費爾斯通與利比里亞政府達成交易,以「發展與進步」之名大規模掠奪土地,建造種植園。種植園中心夜夜笙歌,橡膠帶來的暴利讓白人管理者和少數利比里亞精英過着優渥舒適的生活。而在遠方的橡膠樹林里,利比里亞原住民勞工在種族歧視、勞動剝削與暴力壓迫下掙扎求生。隨着利比里亞財政與勞工體系被逐步掌控,美國資本實質上重塑了這片土地的經濟、社會與生態秩序,為日后利比里亞的社會分裂與內戰爆發埋下隱患。

《古典政治哲學基本原則——亞里士多德講疏(1961年)》

[美]施特勞斯講疏,辛曼編訂,徐健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施特勞斯1961年在芝加哥大學開設了亞里士多德系列講座課程,本書根據課程錄音整理而來,由從事施特勞斯研究多年的密歇根州立大學麥迪遜學院辛曼教授編訂。本課程的總體意圖是在課堂討論研讀的過程中,解決學生實際遇到的困難,並讓學生對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經常遭人忽視的基本原則有所理解,進而回應施特勞斯時代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即施特勞斯所説的西方的現代性危機。

《我們可以設計的事物:為超越以人為中心的世界》

[加拿大]羅恩·沃凱瑞著,王曉嵐、張伯宇譯,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在過去四十年里,設計師們一直將人類價值置於優先地位,以至於以人為中心的設計被視為一種進步。然而,由於所有非人類的事物都遭到消耗、滅絕或被人類利用,如今的設計正加劇着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威脅以及其他物種的持續滅絕。在本書中,羅恩·沃凱瑞認為,以人為中心的設計並非解決問題的答案,其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他借鑑哲學、設計理論和眾多設計作品,闡述了一種基於謙遜與共存、具有關係性和包容性的設計之路。

《學生簡史》

[美]邁克爾·羅斯著,孔祥瑞譯,雅理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一代代青年長大成人,做學生的方式有許多種,但其核心都是通過向他人學習來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就是通過學習使自己成為更自由的人。

《腦——一個關係器官:一種現象學—生態學構想》

[德]托馬斯·福克斯著,王旭譯,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

腦會思考嗎?它是體驗世界的創造者、主體的建構者嗎?本書以現象學和生態生物學的視角,力圖打破腦神經科學建構起的腦神話,將腦重新定義為「關係器官」。作者認為,腦本身是生命體的器官,它嵌入活生生的身體、周圍環境的整體生態網絡中。我們與世界和他人的具身互動持續改變着具有高度可塑性的腦,使其成為一個受社會、文化、歷史塑造的人格器官。

《英國工業革命:經濟的質變、世界工廠的建成與海洋霸主地位的確立》

[英]莉蓮·諾爾斯著,趙海珍、曾瑞雲譯,華章同人|重慶出版社

18世紀初,英國還是一個在航運和財富方面不如荷蘭、工業方面不如法國的歐洲二流國家,卻最終成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經濟史學家莉蓮·諾爾斯從人口、資源、市場、資本、地理位置、政治環境等多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梳理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全過程,論述了工業革命對英國乃至世界交通、商業、農業、社會等方面的革命性影響。在后工業革命時代,英國如何通過調整政策走出蕭條期,並長期維持世界工廠和海洋霸主的地位,這一歷史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餐桌上的加勒比:食物、文本與文化》

[英]薩拉·勞森·韋爾什著,周建譯,浙江大學出版社

流散作家如何通過食物來構建其身份認同?在本土與全球、傳統與現代的飲食方式之間,會產生哪些張力?加勒比文學作品如何解讀烹飪「傳統」和「正宗性」的概念?本書借鑑了豐富多元的加勒比文學傳統,揭示了食物與敍事創作之間的緊密聯繫,為我們深入理解這兩種相互映照的文化實踐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秋葉集》

[法]安德烈·紀德特著,張琰譯,拜德雅丨四川文藝出版社

《秋葉集》是一部幾乎貫穿紀德生命之秋的散文集。這部作品匯集了紀德1925—1948年發表的三十多篇文章,共分六輯:第一輯是對「春」「青年時代」「母親」等主題的書寫,呈現紀德對生命中美好、有趣往事的回憶;第二輯是對同時代友人與事蹟的紀念,包含在康拉德、瓦雷里、阿爾託等人逝世后寫下的懷念性文字;第三輯記錄了歌德、普桑、蘭波、馬拉美、魏爾倫、洛特雷阿蒙等先輩對紀德的深刻影響;第四輯收錄了紀德為赫爾曼·黑塞、托馬斯·曼、聖-埃克蘇佩里等人的作品所寫序言,以及紀德對文學、真理、勇敢等問題的思考;第五、六輯包含三篇思想性的散文,是紀德對於生命、文學、信仰等的審視與體悟,其中不乏對年輕人的引導、教誨和鼓舞。

《害怕工作的理由》

[日本]阪倉昇平著,錢愛琴譯,譯林出版社

我們為什麼會害怕工作?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日本,與職場相關的心理諮詢案例在近十年里大幅增長,即便是像豐田集團、三菱電機這樣的大型企業,各種惡性案件也是層出不窮、屢禁不止。本書作者長年奮鬥於為勞動者爭取實際權益的第一線,擁有豐富的職場糾紛應對經驗。在本書中,他通過實地走訪大中小企業的各類員工和管理人員,通過大量真實的採訪案例,不僅全面地反映了日本公司職員的心聲,還深度探究了職場問題頻發的根源所在,並對如何改善這些問題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因紐特人的語言:北極地區的語義和文化》

[加]路易-雅克·多萊斯著,徐旭、辛紅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人們對語言的研究從未停止過。本書講述了因紐特人語言的地理分佈及各種方言的差異,通過比較語音、詞匯、語法以及因紐特語史前和歷史的演變,研究雙語、正字法和學校教育對因紐特語言的影響,考察因紐特語的現狀,預測其未來發展,是一本綜合了地理、語言、歷史、社會和文化知識的專著。

《光速交易:超快算法如何變革金融市場》

唐納德·麥肯齊著,朱小超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金融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經紀人面對面開展交易的實體交易大廳,正不斷被如閃電般快速的電子交易系統所取代,這些系統通過算法執行着驚人的交易量。《光速交易》記錄了這場自20世紀90年代始於美國並席捲全球的自動化高頻交易(HFT)的崛起歷程。

本書探討了高頻交易雖然能提升市場效率,但也引發了無休止的速度競賽。高頻交易以納秒(十億分之一秒)為計時單位,算法之間正進行着一場激烈的暗戰。爲了加速交易,各方都在做出非凡的努力,包括證券交易所和大銀行也在思考該如何應對並利用高頻交易這一深刻的變革。

基於對300余位高頻交易員、技術供應商、交易所員工和監管者的訪談,作者提供了豐富的一手資料與獨家視角,為讀者理解高頻交易對全球金融市場的現實影響和未來趨勢奠定重要基礎。

《翻譯能力發展研究》

克里斯蒂娜·舍夫納、貝弗利·阿達布著,任文、李娟娟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本書聚焦翻譯能力發展研究的三個層面:翻譯能力界定部分探討了翻譯能力的多維度構建及各項子能力之間的關係;翻譯能力培養部分討論了教學策略、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注重翻譯過程的實踐與反思;翻譯能力評估部分則關注如何量化和評估翻譯能力的發展。

《批評的希臘哲學史》

[英] W. T.斯退士著,慶澤彭譯,崇文書局

本書共十九章,簡明曉暢地概述了古希臘哲學的主要內容,從伊奧尼亞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愛利亞學派、赫拉克利特、原子論學派、智者學派到蘇格拉底、小蘇格拉底學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至斯多亞學派、伊壁鳩魯學派、懷疑學派,結於新柏拉圖學派,並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塑造古希臘哲學的哲學家的生平。本書注重各種哲學的觀念、真理、意義和關係,對於考古學上的爭辯則從略,併力圖將哲學思想就其歷史的繼續和關聯而順序説明,使讀者能明瞭哲學演化的遞嬗。

《牛馬遊戲:硅谷大廠如何馴服工程師》

吳桐雨著,劉睿睿、潘竹濤譯,光啟書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是什麼讓人用愛發電?為什麼工作和生活邊界模糊在當代如此普遍?當愛好變成工作、公司像遊樂場,你以為在「玩」,其實早已「被玩」。

揭祕信息時代下更隱形、更精巧的勞動控制術。科技資本是如何讓工程師這一具有高議價能力和生產自主性的勞動羣體,自願投入高強度的工作模式,同時又能保持高水平的創造力的?本書通過深入硅谷科技巨頭的「遊戲宇宙」,展示了這類公司如何通過設計幾十種遊戲來調動程序員的積極性,詢喚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就培養起來的「遊戲玩家主體性」。這些工程師們通宵「開黑」修復漏洞,沉迷開發競爭,拋棄工作與生活平衡,最終陷入高度內卷並岌岌可危的身心狀況。遊戲化的設計巧妙地遮掩了大廠控制勞動者並榨取超額勞動力的意圖,而在資本對技術與創造力需求激增的當下,這種新的勞動治理模式可能成為我們未來工作常態。

《魏瑪文化:置身事內的局外人》

[美國]彼得•蓋伊著,劉森堯譯,方尖碑|譯林出版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廢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之間,德國短暫而熾烈的魏瑪共和國孕育出20世紀最激進、最現代的文化實驗。彼得•蓋伊以深邃筆力描繪了一代政治生活的「局外人」——藝術家、科學家、思想家——如何在動盪中成為德國文化的中心力量。從包豪斯建築到布萊希特戲劇,從弗洛伊德心理學到馬列維奇構圖,《魏瑪文化》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望,更是對現代性的光明與暗面的深刻剖析。

《約翰·濟慈的頌歌》

[美]海倫·文德勒著,許淑芳譯,大雅|廣西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文德勒對濟慈六首頌歌《怠惰頌》《賽吉頌》《夜鶯頌》《希臘古甕頌》《憂郁頌》《秋頌》及一部史詩《海披里安的覆亡》的精微細讀。她將濟慈的頌歌作為「一個統一的序列」以進行剖析,考察濟慈的閲讀史,把他放進英語詩歌史中衡量,在其頌歌中辨識出諸多前輩詩人的聲音。

《超越傾聽:解碼早期教育中的幼兒心聲》

[英]艾莉森·克拉克、[挪]安妮·崔娜·克約爾特、[英]彼得·莫斯著,劉宇譯,好讀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幼兒在各類早教機構中接受服務,但我們如何瞭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儘管社會整體上越來越重視兒童意見,但針對六歲以下幼兒的傾聽仍鮮少有人關注。本書聚焦「傾聽幼兒」這一議題,實現了理論、實踐與反思的三維融合。通過五國學者的研究成果與實踐案例,本書對早教服務中「傾聽幼兒」的認知框架與實踐路徑進行了批判性探討,並回應了其中的核心議題:傾聽的內涵是什麼?為何要傾聽?如何有效傾聽幼兒?不同傾聽方式預設了怎樣的兒童觀?傾聽行為對幼兒可能產生哪些風險?

《在水一方:生命的演化》

[美]卡爾•齊默著,尹燁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我們都知道進化,但「我們的祖先是魚」這一觀點聽起來似乎顯得有些荒謬。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是解決世代進化——微觀進化——的關鍵,但是關於宏觀進化,我們尚且知之甚少。藉助最新的化石發現和突破性的科學分析,卡爾•齊默揭示了宏觀進化是如何運作的。他向我們展示了今天的科學家如何揭開兩個世紀前生物學家苦苦探尋的生命祕密。

《活成卡皮巴拉:碎片時代的情緒養生手冊》

[美]雷德福·威廉姆斯、[美]弗吉尼亞·威廉姆斯著,汪瞻譯,湖南人民出版社

在快節奏的當下,我們變得越來越容易不耐煩和發脾氣。而卡皮巴拉則已經成為情緒穩定的代名詞。本書通過心身醫學領域對敵意的實證研究成果,說明了敵意對身體健康的危害,並提供了17種切實可行的情緒養生方法。這些方法不僅能使我們降低患心臟病和其他致命疾病的風險,還能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劍橋盎格魯-撒克遜文學導讀》

[英]休·馬格尼斯著,林盛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本書以親近的方式介紹盎格魯-撒克遜文學,章節的安排依據話題,重點關注獨立作品,包括《貝奧武甫》《航海者》和比德的作品。所有的文本引用都翻譯成現代英語,並對原語言文本進行仔細解釋。作者綜合且詳盡地敍述了當今盎格魯-撒克遜文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囊括了古英語和拉丁語的傳統,將文學放在更大的歷史和理論背景之下進行分析。

《西方早期中國藝術史研究譯叢·中國藝術》

[英]羅傑·弗萊、[英]勞倫斯·賓雍、[瑞典]喜龍仁等著,王漢譯,上海書畫出版社

1925年英國《伯靈頓雜誌》刊發了《中國藝術》專輯,邀請當時英國相關領域的研究權威如勞倫斯·賓雍、喜龍仁、伯納德·拉克姆等分別撰寫有關繪畫、雕塑、陶瓷以及織物等方面的文章。在各專題研究之前,羅傑·弗萊貢獻了一篇題為《中國藝術的重要性》的總論,集中表達了其中國藝術觀。1935年該專輯重新編寫,並增添了威廉·温科沃斯所寫的有關青銅器以及工藝美術的文章。書中的各類中國藝術品圖片,基本都是早年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對於研究中國海外流失文物具有重要價值。

《是誰把世界糟蹋成這樣》

[英]上野千鶴子著,曹逸冰譯,文匯出版社

工作、婚姻、教育、暮年,人生每個階段都潛藏着名曰「努力就有回報」的陷阱。有所作為的人認定一切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失敗的人往往自責是自己不夠努力。但是,人生軌跡真的可以靠努力改寫嗎?上野千鶴子用手術刀般犀利的邏輯和語言,拆解世界的遊戲規則,將鬥爭的技術、識別偽裝的方法傾囊相授,並且與我們探討,在沿襲父輩活法已經無法獲得幸福的時代,如何開拓屬於自己的活法?

《中世紀的刑罰》

[英]喬治·伯納姆·艾夫斯著,王瀟譯,爾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關於中世紀歐洲罪犯、女巫與瘋子的理性之書,也是一部深刻剖析中世紀歐洲社會弊病之書。中文版首次譯介並增補歷史插圖近150幅。

《萬唐人物:鄧恩中國藏品概覽》

[美]威廉•蘭登著,譚倚雲譯,中西書局

本文是一本配合展覽出版的藏品目錄。該書收錄了鴉片戰爭時期美國費城商人內森•鄧恩(Nathan Dunn)來華經商后,於十二年間在廣州收集的大量藝術品和文博產品。他回國之后,先后在美國費城、波士頓和英國倫敦等地,建立了博物館展出這些來自中國的物品,並由此介紹中國,在鴉片戰爭前后的西方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此書為1843年倫敦展覽的展品目錄和藏品研究。《概覽》按倫敦「萬唐人物」展覽的結構進行編排,介紹了展覽的緣起、特點與目的,羅列了超過1341件(套)展品,並圍繞展品插入大量關於中國各個方面的資料。

《火星晚餐:改變地球未來的農業技術》

[加]麗諾爾·紐曼、埃文·弗雷澤登著,陽曦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兩位風趣幽默的食品科學家圍繞火星生存展開頭腦風暴——當我們像《火星救援》中的馬克·沃特尼一樣被困火星時,除了土豆,還能吃什麼?

本書通過有趣的科學假設,串聯起諸多食品科學領域的前沿科技,包括食品微生物科技、細胞農業、轉基因技術、人造肉、科技大棚、數字農場……為火星社區和80億地球人提供未來食物的新菜單。

《卧底警局:一位法國記者的潛入調查》

[法]瓦朗坦·讓德羅著,付金鑫譯,也人|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8年,「黃背心」運動在巴黎爆發,進而席捲法國,因強硬態度而備受指摘的法國警察面臨空前危機: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暴力執法、高自殺率、虛假證言……被視為正義守護者的這一羣體,為何捲入種種爭議?他們的日常生活背后,隱藏着怎樣的祕密?爲了揭開真相,年輕的法國媒體記者瓦朗坦·讓德羅冒着巨大風險,決定潛入警界展開調查。在短期培訓合格后,讓德羅成為巴黎第19區警察局的一名「安全助理」,他加入了警方的執法行動,真實記錄下警察日常工作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也記錄了自己卧底時期的複雜心態,以及警察職業尚存的高尚與人情味。

《格倫費爾塔樓火災是如何發生的》

[英]彼得·阿普斯著,崔航蔚譯,薄荷實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14日凌晨,倫敦格倫費爾塔樓陷入火海,72人喪生,這場被稱為「英國21世紀最嚴重的住宅火災」,撕裂了英國社會的治理幻象。這本深具衝擊力的調查著作通過對話調查檔案、技術標準、法律文書與災后聽證,展現了國家、資本與公民在災難治理中的複雜交錯關係,構成對「可預防災難」這一概念的深刻批判。

《撐起TA的晴天:當你愛的人深陷抑郁》

[荷蘭]胡布·布伊森著,張軼弛譯,大學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當摯愛之人被抑郁症困擾,你是否感到茫然無措、心力交瘁?不知該如何溝通,害怕一不小心就造成傷害;想盡力支持,卻又擔心自己也會被消極情緒淹沒?本書正是一本專為抑郁症患者親友所寫的書。作者結合豐富的臨牀案例,從認識抑郁症的真實面貌開始,一步步引導親友走出誤區、掌握科學有效的陪護方法——包括如何溝通、如何設立邊界、如何協助治療、如何利用各種資源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導。本書還特別分享了「家屬自我關懷」的實用技巧,幫助親友在付出之余學會守護自己的內心能量,避免耗竭,從而更好地給予患者支持。對抗抑郁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爭。

《舌尖上的彩虹——化學染料如何改變我們與食物的關係》

[英]卡羅琳·科博爾德著,孔慶典、杜煜、張溪芮譯,格致出版社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合成化學物質包圍的時代。從《柳葉刀》的調查報告到《盤趣》雜誌的諷刺漫畫,從糖果中毒的兒童到議會里激烈的辯論,本書巧妙地將科技史、社會史與消費文化史融合在一起,生動講述了苯胺染料——第一種工業化生產的合成化學物質——如何從紡織業悄然潛入我們的食物,徹底改變西方乃至全球食品工業的故事,為我們理解現代食品體系的起源、當下的食品安全焦慮以及「純天然食品」迷思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視角。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