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14:47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我國實現了從重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向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跨越式轉變。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近日舉行的國新辦發佈會上介紹,「十四五」以來,深入推進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項目開發新模式創新,有100多個項目獲得金融機構支持,已獲得授信金額2164億元,發放貸款764億元。
《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信貸投向結構加速優化,綠色金融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綠色貸款余額由2019年末的9.9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末的36.6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0%。
「在需求端,‘雙碳’目標推動企業提速生產經營低碳轉型,對綠色融資的需求持續攀升,為綠色貸款規模擴張提供堅實的需求基礎;在供給端,銀行將綠色領域視作未來信貸業務的核心增長點之一,持續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有效拓寬綠色貸款供給渠道。」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破除融資痛點,把綠色項目「貸」動起來
當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上市銀行2025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主要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普遍高於貸款平均增速。與此同時,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不斷涌現,綠色金融「工具箱」日益豐富。
國有六大行在綠色金融領域的「領頭雁」作用尤為突出。截至今年6月末,六大行綠色貸款余額共計23.8萬億元。其中,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超6萬億元,增速達到16.4%;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均超過5萬億元,較上年末分別增長14.6%、14.88%;中國銀行綠色貸款余額4.54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95%;交通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超8700億元;郵儲銀行綠色貸款余額超9500億元。
銀行綠色貸款實現快速增長,主要源於政策支持、需求驅動、供給增加以及配套工具賦能等多方面的協同作用。「可以看到,我國在政策層面持續完善,不斷引導金融體系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的支持力度,並將綠色信貸明確列為重點支持方向,為綠色貸款增長構建強有力的制度激勵。」高政揚表示。
多家銀行機構在半年度經營業績發佈會上披露了綠色金融最新進展。
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表示,郵儲銀行始終擔當綠色金融的踐行者,累計成立碳中和支行、綠色支行等綠色金融機構45家。
「下一階段,我們將加快推動綠色金融提質上量。」交通銀行副行長殷久勇表示,與科技、製造業、基建等領域相同,綠色領域仍被商業銀行視為未來的信貸核心增長點之一。
豐富綠色金融「工具箱」,為綠色發展添動能
在深圳大梅沙生物圈三號碳中和示範區內,萬科中心的屋頂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個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的園區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綠色革命,通過建築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替代和碳資產開發,未來將實現運營期間碳中和。
這個由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提供1000萬元碳中和貸款支持的項目,通過技術改造和運營優化,實現辦公樓綠電佔比85%,本地光伏消納率平均為90%。作為深圳零碳社區改造標杆,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綠色金融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
而銀行業的綠色金融「工具箱」遠不只貸款產品。發行、投資綠色債券正成為商業銀行支持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式。
今年上半年,多家銀行積極參與債券市場發行、投資,綠色債券投資規模穩中有增,產品創新亮點紛呈。工商銀行成功發行全球多幣種碳中和主題境外綠色債券。中國銀行上半年綠色債券投資規模超1000億元。建設銀行上半年參與承銷境內外綠色及可持續發展債券77期,發行規模摺合人民幣約2355.56億元。
「銀行圍繞企業綠色融資需求,積極推出差異化綠色金融產品,逐步構建起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為核心的完整綠色金融產品生態鏈。這些創新舉措有效提升綠色資金的配置效率,精準滿足企業在低碳轉型、綠色項目建設等細分領域的融資需求,在整體上為推動綠色產業鏈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切實助力實體經濟實現低碳轉型與高質量發展。」高政揚認為,綠色債券、碳金融等配套工具日益成熟,為銀行提供豐富的資產支持與風險對衝手段,進一步提升綠色貸款業務的可盈利性與可持續性。
支持碳市場建設,銀行業還需多方面發力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明確了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並在「着力提升碳市場活力」方面對金融業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
近年來,銀行機構積極發力碳配額質押貸款業務,助力企業盤活碳資產。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目前銀行機構開展該業務還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是在法律法規層面,碳配額質押貸款業務的法律權屬界定仍舊模糊,相關業務操作規範尚未健全,銀行開展業務時面臨合規風險。其次,在定價與風控層面,碳覈算標準不統一,碳資產定價機制仍不成熟,且缺乏適配碳資產特性的風險評估模型,影響銀行對碳資產價值的判斷與風險管控。」高政揚表示。
此外,企業的碳數據質量也制約着銀行開展相關業務。碳排放數據覈查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不足,數據質量與可信度難以滿足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的需求。
專家建議從多方面發力,為銀行支持碳市場「掃清障礙」。一是需加快碳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明確碳資產的法律屬性及處置規則,出臺統一的碳配額抵質押業務操作規範,為銀行開展碳金融業務提供清晰的制度依據。二是應健全碳市場標準與工具體系。加快構建全國統一的碳覈算標準體系,推動金融機構與碳排放監測平臺實現數據實時對接,同時,開發標準化碳金融合約。三是需強化碳排放數據治理。或可通過建立健全碳數據質量評估機制,加強對企業碳排放數據的全流程覈查與治理,提升數據可信度。推動搭建跨部門碳信息共享平臺,運用相關技術強化碳排放數據監測的準確性與時效性,為銀行獲取可靠數據提供支撐。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