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13:50
財聯社9月30日訊(編輯 楊斌)境外投資機構正式開啟了跨境債券市場回顧業務,滿足日益增長的流動性管理需求。在跨境債券回購業務開通首日,境外機構通過債券通「北向通」和結算代理兩個渠道,共達成買斷式回購交易56筆,合計58.2億元。
9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聯合發佈公告,支持可在中國債券市場開展債券現券交易的境外機構投資者開展在岸債券回購業務。
債券回購是金融機構之間以債券為標的的短期資金融通行為,是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流動性管理工具之一。數據顯示,2025年前8個月,我國債券回購交易規模累計達148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5.2%。
央行一直在有序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回購業務對外開放,自2015年起,支持境外主權類機構、境外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和境外參加行在銀行間市場開展債券回購業務。2025年2月,央行與香港金管局共同推出以「債券通」北向通債券為標的的離岸債券市場回購業務。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指出,近年來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取得積極成效,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中國債券市場的數量和持債規模擴大,通過債券回購業務開展流動性管理的需求不斷增加。三部委進一步支持各類境外機構投資者開展債券回購業務,不僅有利於滿足市場需求,增強人民幣債券資產吸引力,也有利於優化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助力在岸離岸人民幣市場協同發展。
當前,符合央行要求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可通過債券通「北向通」和結算代理兩個渠道開展跨境回購交易。其中,境外機構投資者在「北向通」渠道可直接與境內對手方達成交易,無需通過境內代理人;結算代理渠道是指境外機構投資者通過委託境內商業銀行或證券公司(即「結算代理人」)代為辦理債券交易及相關結算業務。
9月29日為跨境債券回購業務正式推出首日,多家境內銀行或券商機構已公示,作為首批跨境回購做市商,助力境外投資機構達成首筆債券回購交易。
根據外匯交易中心披露的數據,9月29日,新機制下18家境外機構投資者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上海銀行、中信證券、興業銀行和中金公司等回購做市商達成債券通「北向通」買斷式回購交易共計44筆、39.5億元。
另外,12家境外機構投資者與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和中信證券等境內對手方達成結算代理渠道下買斷式回購交易共計12筆、18.7億元,相關結算代理行包括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等。
央行和外匯局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境外機構投資者於在岸市場開展債券回購業務,將採取國際市場通行做法,實現標的債券過户和可使用。同時,為便利已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回購業務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平穩過渡,此類機構在過渡期內仍可按照原模式開展交易,過渡期為自公告實施之日起12個月。
外匯交易中心在其公號上表示,跨境債券回購業務的推出,有助於更好滿足境外機構投資者人民幣流動性管理需求,擴大境內債券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使用,推動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更高水平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