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11:24
封圖
對很多人來説,巴厘島是「精神歸宿」的代名詞。
在《美食、祈禱和戀愛》的電影中,朱莉婭·羅伯茨扮演的紐約中產女性,在經歷婚姻失敗、想要通過三段旅行重啟人生的時候,她的選擇是去意大利享受美食的松弛、去印度接受宗教的洗禮,而最后一站則一定要是巴厘島,這個位於印度尼西亞羣島中部、南鄰印度洋的神祕島嶼,似乎總與「尋找自我」的命題緊密相連——女主最終在這里找到了「平衡生活」的意義。
而對中國旅行者來説,如果你通過社交軟件認識巴厘島,它的形象又是單一的。旅行線路高度重複,住宿推薦集中於海濱酒店,拍照無外乎是陽光、沙灘、比基尼,最后變成了每個人的體驗都高度相似。
巴厘島之所以是國際公認的「天堂島」,原因在於它獨特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爲了讓旅行者收穫更加真實、地道的巴厘島之旅,最近愛彼迎(Airbnb)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共同推出了一份《巴厘島文化旅行指南》,深度挖掘、設計了一系列在地文化體驗項目,帶領旅行者發現超越主流攻略的寶藏目的地。
愛彼迎(Airbnb)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佈的《巴厘島文化旅行指南》
這份旅行指南包含巴厘島上傳統文化集聚的五個縣——塔巴南(Tabanan)、吉安雅(Gianyar)、邦利(Bangli)、布勒冷(Buleleng)和巴東縣(Badung),記錄了當地豐富的美食、手工藝、文化傳統與歷史遺址。
愛彼迎平臺用户調研顯示,近95%受訪的中國旅行者會在行程中預訂體驗項目,且60%將「原汁原味」視為預訂體驗項目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像當地人一樣生活」,正在變成越來越多人旅行的共識。而這份旅行指南,反映的則是愛彼迎對於「當代旅行」的理解,「旅行最有意義的時刻,是人與地方、人與文化之間的真切聯結」。
9月的第二周,我體驗了這個旅行指南中的部分旅程,當我去到書和電影中的這個神祕之島,當熱帶的空氣和高飽和度的綠色撲面而來時,我知道,我踏上了一次尋找未知、探尋巴釐人生活哲學的美妙旅程——
與印度尼西亞的大多數地區一樣,巴厘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9月的巴厘島是一年當中的旱季(每年的五六月到十一月),但豐富的植被和水源並不會讓人感覺燥熱,只會讓我這個長久生活在鋼筋水泥城市里的人,感覺被自然輕輕地擁抱。
巴厘島擁有生機勃勃的村落、神聖的自然風光以及遠離塵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選擇在這些自然生機濃郁的地方居住,其實比住海邊有趣的多。
我們的住處Villa Dada
我們在愛彼迎上預定的住處位於烏布中心地帶,是一處擁有6間卧室的寬敞Villa,簡單來説就像「住進了叢林里」。光腳從寬敞的起居區,沿着20米長的泳池,走向我的房間,滿眼都是蔥郁的綠,每一扇窗户都框起一幅自然景緻。
推開卧室的門,抬眼就可以看到滿眼的綠色和清澈的泳池
因為跟自然極致地親近,有時也會跟一些小生物近距離接觸。比如壁虎,但是別緊張,在巴釐文化中壁虎是好運的象徵。夜晚,可以聽到蟲鳴和蛙鳴,真是最好的白噪音,讓人沉靜地一夜到天明。
在這里,你會感覺時間慢了下來。巴厘島的特色,不在於宏大的景觀,而在於這些細膩的感官碎片:空氣里的濕潤,赤腳行走時的舒展,以及開放式居所讓整個自然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雖説現如今旅遊業是巴厘島的支柱產業,但農耕纔是傳統巴釐人的生計。
巴厘島有兩座火山,火山所在地的四周,因為火山灰的松軟和極富營養,往往植被茂密,適宜農耕。而巴厘島因為熱帶氣候,水稻一年可以種、收兩季以上。
我們去往的Jatiluwih梯田位於塔巴南縣(Tabanan Regency),坐落在海拔約 700 米的山區,空氣清新,遠離旅遊熱點區的喧囂。
層層疊疊的稻田順着山勢鋪展開來,涓涓細流灌溉着排排青苗。我們順着田間小路行走,青山、梯田蜿蜒成線,還有棵棵椰樹點綴其間。
Jatiluwih Rice Terraces (Jatiluwih 梯田)
當地向導告訴我們,這里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2年認定的 「巴厘島文化景觀」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展現了巴厘島獨特的蘇巴克(Subak)灌溉系統。
這一可追溯至9世紀的合作灌溉網絡(包括運河和水神廟)體現了巴釐人的"三重和諧"(Tri Hita Karana),它是巴厘島傳統生活方式和世界觀的核心哲學——強調人與神靈、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三種關係的平衡。
稻田的灌溉系統
在田埂間,常常會看到祭拜用的神龕,而在高處,我們還看到了稻神 Dewi Sri的立像,在巴厘島的信仰中,她被描繪成一位女性神祇,手持稻穗,象徵生命與繁衍。
稻神 Dewi Sri
相信萬物有靈,感恩自然的恩賜,同時注重社區協作,這就是巴釐人的農耕智慧。仔細一想,人生在世,要處理的也不過是安放自己的精神,尋找物質世界的平衡,以及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罷了。而這一切,巴釐人早就熟念於心了。
巴釐人信奉印度教,但巴釐印度教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又有明顯區別。巴釐印度教融合了印度教、佛教和巴釐本土宗教的多種因素,具有自己鮮明的內涵和形式。
在巴釐人的心目中,神明無處不在,據說傳統巴釐人的一天,是從在神龕前擺放花盤、燃香祈禱開始的。
從遊客的角度,最能集中感受巴釐印度教神聖之處的地方,是寺廟。
巴圖卡魯廟(Pura Luhur Batukau)內部
位於塔巴南縣的巴圖卡魯廟(Pura Luhur Batukau)是我們去的第一座神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紀之前,被視為守護西巴釐的聖廟。
進廟之前,有工作人員仔細為我們穿上沙籠,這是巴釐的民族服裝,以一整塊布圍於腰間,巴釐人的傳統是,進入寺廟必須保持衣着得體,尤其要注意遮蓋肩膀和膝蓋。
遊客們穿着沙籠
寺廟被建於茂密的熱帶雨林中,常年雲霧繚繞,氛圍神祕寧靜。廟中有幾座塔形建築矗立其間,周邊還有聖泉和小湖,據說是許多宗教儀式的取水之地。
巴釐當地人Gede是我們的向導之一,他頭系一條傳統頭巾,一條深色腰布疊系在腰間,下半身穿着帶有精緻花紋的傳統紗籠。在巴圖卡魯廟,取自廟宇泉眼的水被稱為聖水,Gede會將聖水灑在自己的頭上身上,據說這象徵着清淨思想,與神明溝通,驅除負能量並讓身體恢復平衡。
Gede(左)和當地居民前往寺廟祭拜
寺廟里的聖水
當他拿着貢品在神龕前默默祈禱時,我望着他的背影,感受着一種靜默的力量在緩緩流動,彷彿內心也澄明瞭許多。
巴釐人的禮神大廟往往建在高山、海邊等風景優美之地,如果不是大的節日,前來祭拜的人並不多。這些古朴、幽靜的寺廟便與綺麗的自然之景相伴,將靈性與寧靜賜予這片土地上美好的巴釐人們。
在巴厘島,最讓我動容的其實是眼神温煦、總掛着恬淡笑容的巴釐人們。也許是巴釐所處的氣候、水土,也許是宗教和文化,讓巴釐人擁有一種難得的閒淡天性。
一路上,我跟Gede邊走路邊聊天,他會説流利的英語,沒想到,他已經在愛彼迎上當了6年的房東。
Gede(中)在旅途中為我們講解
他住在佩內貝爾(Penebel),塔巴南縣下屬的一個鄉村地區。2019年開始,他把自己住宅里的客房放在愛彼迎上出租,六年時間,他因此而獲得了額外的收入。
佩內貝爾並不是旅遊城鎮,而是一個典型的巴厘島內陸傳統村落,在那里能讓人們看到巴厘島遠離海岸度假區的、更加真實和質朴的一面。
他告訴我,他很喜歡跟客人們聊天,客人們主要來自歐洲,尤其是意大利和德國。有一年Galungan(加隆安節,巴厘島印度教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其意義相當於華人的春節),他邀請當時的意大利客人一起早起準備食物和貢品,帶他們參加廟宇的慶祝活動,感受節日氣氛。「這和標準酒店里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他開心地對我説。
Gede和房客們的合影
如果你想真切地瞭解巴釐人的生活,和他們住在一起並和他們聊天是最好的方法。
正因如此,愛彼迎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了"巴厘島文化大使"項目,鼓勵當地的民宿業主——他們既是可信賴的房東,也是文化連接的橋樑——更深入地瞭解巴厘島的傳統、手工藝、儀式和遺產地,在他們的引導下,把巴厘島的生活哲學分享給更多遊客。
我一邊聽着總是面帶笑容的Gede講他的故事,一邊心想,下次再來巴厘島,一定住住他那帶露臺的民宿,嚐嚐他做的本地料理。
在巴厘島,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味蕾,也承載着關於儀式、韌性和身份的故事。這些由當地人世代傳承的菜餚,反映了悠久的知識體系、生態平衡與社區自豪感。
在旅途中,香葉烤串(Sate Lilit)是最常吃的食物。這種肉串不是把肉塊直接串起來,而是將剁碎的魚肉或雞肉混合椰絲、香草和香料,再裹在香茅莖上烤制。烤制時香茅的清香慢慢滲入肉中,帶來一種既清新又辛香的味道,入口鮮嫩多汁。
香葉烤串(Sate Lilit)
另一道常見的菜是Lawar,如果中文直譯的話那就是「剁碎的拌菜」。它由肉末、椰絲、新鮮香草和香料混合剁碎,既有椰絲的微甜和柔韌,又有香草的清新與香料的刺激,通常搭配烤乳豬(Babi Guling)食用。對巴釐人來説,Lawar 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節慶和儀式中必不可少的象徵。
巴厘島傳統菜餚Lawar
日常飲食中,巴釐人最離不開的還是米飯。無論早餐、午餐還是晚餐,米飯始終是主角,配上 Sambal(辣椒醬)和幾道小菜,就能構成一餐完整的飯食。
巴厘島的特色紅米
巴厘島的特色紅米
我很喜歡Sambal的味道,雖説Sambal 是整個印度尼西亞的國民主食,據說做法有320多種。但巴厘島擁有自己的獨特版本——Sambal Matah(生參巴醬)。它不經過烹炒,而是將紅葱頭、香茅、辣椒等食材切碎后,淋上熱油和青檸汁拌勻。口感極其清爽、辛辣開胃,帶有香草的濃郁香氣。乃至我即使離開了巴厘島,記憶中還是保留了Sambal 濃郁又鮮活的味道。
如果你想體驗巴厘島的藝術,不妨在六月和七月前來,巴厘島藝術節於這期間舉行,這個為期一個月的節日以古典和當代表演、手工藝和展覽為特色,可以領略整個島嶼多樣化的藝術遺產。
而這次我們有幸在烏布普賽寺(Pura Puseh Ubud)觀看了著名的Kecak Dance,巴厘島最著名、最具視覺和聽覺衝擊力的傳統舞蹈之一。
舞蹈取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講述羅摩王子在神猴及其猴子大軍的幫助下,從邪惡的魔王手中營救妻子的故事。由於猴子在劇中的地位突出,Kecak Dance也被稱為「猴舞」。
猴舞表演現場,圖源ins@kecaksambahanubudbali
整個表演沒有樂器伴奏,舞蹈的聲音全靠數十名演員口中發出的吟唱來襯托。男演員們光着上身,席地而坐,或搖晃頭顱,或揮舞雙臂,隨着劇情發展口中發出重複的音節,創造出一種循環往復、如波浪般起伏的音浪。
在火光中,隨着舞者的身影交錯,你會完全沉浸在神話與現實的交匯之中。
***
我得承認,這次的巴厘島之旅不是一條熱鬧的大眾化路線。沒有成羣的遊客、沒有海灘派對的喧囂,但卻是一次真正安靜的、迴歸內心的「有效度假」。
活在城市里的人,時常有時間貧困之感,被焦慮與慾望拉扯着。而有效的度假旅行,並不是換個地方繼續打卡做任務,而是脱離原本的生活模式,去體會另一種可能。
在巴厘島,當你在田埂邊看見村民把稻神的供品輕輕擺好,在廟宇前看着聖水順着人們的額頭淌下,便會慢慢被那份平和感染,哪怕只是短暫的。
你會意識到,平衡與和諧,正是巴釐人生命意識的精髓,而這,也可以成為我們處理日常普通生活的智慧。
END
撰文|楊柳
圖片|愛彼迎官方
設計|曲枚
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