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浪潮背后的債務懸崖:OpenAI的「大餅」、甲骨文的「槓桿」!

2025-09-30 10:40

財聯社9月30日訊(編輯 瀟湘)在人工智能繁榮的頭幾年,將其與互聯網泡沫進行比較,似乎不太合理。然而如今隨着第三年即將過去,債務水平的不斷上升似乎讓這種比較顯得更真實了一些……

在本輪AI浪潮的早期,財力雄厚的科技公司紛紛敞開錢袋,競相爭奪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地位。它們主要依靠廣告和雲計算業務產生的現金流進行投資。因此,與二十五年前吹大泡沫時不同,前幾年的市場還並未出現以債務為燃料的計算和網絡基礎設施的投資狂歡。

而眼下,儘管大型科技公司仍佔據人工智能前沿,且財務狀況穩健,但一批槓桿率更高的企業似乎正引領着可能改變這一繁榮格局的「新時代」。

少數小型企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CoreWeave,長期以來其實就一直依靠創新融資,躍居人工智能浪潮的前沿。

近期OpenAI等公司的雄心,則正將槓桿運用和鉅額合同推向全新的高度。OpenAI正籌建數據中心網絡,未來數年投資額將至少達到1萬億美元。作為戰略推進的一部分,該公司本月簽署了一份為期五年、價值3000億美元的合同,甲骨文將據此為OpenAI搭建人工智能計算基礎設施並進行租賃。

為履行合同義務,甲骨文必須在收到OpenAI全額付款前先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而這意味着需要大量融資借貸。

KeyBanc資本市場分析師近期的報告估算,甲骨文未來四年每年需借款250億美元。

而令一些業內人士頗為擔憂的是,甲骨文的槓桿率本就已居高不下:截至8月底,其長期債務約820億美元,負債權益比達450%。相比之下,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最近一個季度的該比率僅為11.5%,微軟約為33%。

如果甲骨文和其他資金不那麼充裕的人工智能追逐者(如CoreWeave)想要躋身頂尖行列,除借貸外幾乎已別無選擇……

另一家像CoreWeave一樣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人工智能雲公司Nebius Group在9月達成了一筆194億美元的協議,向微軟提供人工智能計算服務,並表示將通過結合其現金流和以該合同為擔保的債務來提供所需的資本支出。

AI躍進背后的「債務懸崖」

據摩根士丹利估計,在2026財年至2030財年的五年間,甲骨文所需的總資本支出或將高達約4050億美元,遠超此前的預期。如此龐大的投資規模,顯然將對公司的財務狀況構成壓力。

報告預測,甲骨文的總債務和租賃義務將在2028財年攀升至約2520億美元,較2025財年末的約1090億美元翻上一倍不止。預計在2028財年之前,甲骨文的其槓桿率(總債務及租賃/EBITDA)將持續維持在3倍以上的高位。

image

投資者目前尚未對此表現出過度擔憂:甲骨文因與OpenAI達成協議而大幅上調營收預期后股價飆升;CoreWeave自三月上市以來股價已翻三倍有余;而Nebius在宣佈與微軟合作后股價也上漲了近50%。

image

但這些公司履行合同和償還債務的能力,顯然仍存在着疑慮。多項最新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可能將遠不及支持者們宣稱的那樣迅猛:有研究顯示僅3%的消費者願意付費使用。關於未來幾年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支出將達數萬億美元的預測,似乎也過於樂觀……

事實上,儘管OpenAI眼下備受追捧,但其處境也仍顯脆弱。D.A.Davidson分析師Gil Luria估算,該公司需在2030年實現逾3000億美元年收入,才能支撐甲骨文合同設想的支出規模——這較其當前約120億美元的年化營收水平需大幅躍升。

OpenAI雖獲得軟銀和英偉達支持——后者本月已承諾隨項目推進投入高達1000億美元,但這筆資金可能仍遠遠不夠。

Luria指出,「甲骨文絕大部分數據中心容量現已承諾給OpenAI這一單一客户,然而該客户自身可能根本無力承擔諸多義務。」

甲骨文或許能通過僅在確認OpenAI收入時才支出資金來降低風險。但穆迪在本月報告中指出這存在「重大」風險,並強調了採購設備、獲取土地及電力所需的鉅額成本。「無論通過傳統債務、租賃還是高度定製的融資工具籌資,資產負債表義務的整體增長也將極其龐大。」 穆迪今年7月已將甲骨文信用評級展望調至負面。

當然,整個計劃成功的可能性也依然並不算小——甲骨文或許能像以往那樣嫻熟管理合同與債務。CoreWeave、Nebius等企業也可能掀起金融創新浪潮,推動人工智能發展。

同樣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由於人工智能服務終端需求增長未能跟上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當前許多鉅額合同將被推迟或重新談判。一些行業律師指出合同也可能會被最終轉讓:若OpenAI陷入困境,甲骨文可將基礎設施租賃給更穩定的公司——前提是合同條款允許此類操作。

這種清算未必會徹底敲響甲骨文及其槓桿化同行的「喪鍾」,但對於日益顯露泡沫跡象的人工智能新興金融模式而言,這無疑將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