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甘肅銀行董事長劉青:錨定「五篇大文章」 書寫隴原金融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5-09-29 20:42

文  甘肅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劉青

劉青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指明瞭戰略重點與發力方向。甘肅銀行作為省屬地方法人商業銀行,堅守「立足甘肅、服務隴原」定位,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政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根本宗旨,認真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產品、服務、機制、模式、戰略等方面的創新性舉措,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斷開創金融助力地方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發力科技金融

賦能科創發展「加速度」

圍繞全省科技創新「六大行動」,甘肅銀行按照「建機制、強體系、對標準、全支撐、細規劃、造亮點、快發展」工作要求,加大對科創產業全鏈條金融服務和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力度,持續推動科創領域貸款增量、擴面、優結構。

組建專業服務團隊,緊跟融資需求。聚焦甘肅省關鍵核心領域科技型大中小微企業,專門成立科技支行,組建科技金融研究團隊,優化金融科技人才培養方式,深化科創型客户管理,強化科技金融產品設計,全力跟蹤對接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需求。

深化業務多方合作,強化融資適配。推進落實「強科技」行動,與相關單位建立常態化聯繫對接機制,積極參加全省科創企業路演活動,引導全行各機構主動對接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等7類企業、6406户科技型中小企業,結合發展特點和金融需求,研究制定特色服務方案,全面做好各項金融服務工作。

研發特色信貸產品,緩解融資難題。大力支持蘭白兩區新一輪發展規劃,加強目標客羣的清單式服務管理,差異化制定適應科技金融特點的信貸政策,創新推出線上人才類信用貸款產品,優化迭代「科技貸」「惠知貸」「科技基金增信貸」等科技專項產品,積極推廣「1+N」供應鏈融資模式,不斷提升科技型人才和科創企業獲貸率。

截至目前,甘肅銀行已向27個省列重大項目授信超260億元,授信支持21個全省招商引資項目約80億元;支持科技型企業近500户,科技貸款余額超230億元,較年初增長超90%;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60余戶,貸款余額近50億元,較年初增長超40%。

甘肅銀行信貸支持高新技術企業

厚植綠色金融

釋放低碳轉型「新動能」

甘肅是風光資源大省,也是我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西電東送」輸送走廊,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以頂層設計建機制、強體系。甘肅銀行成立綠色金融部,在蘭州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設立綠色支行,建成總分支綠色信貸管理體系,統籌規劃公司信貸、普惠業務、零售信貸、票據、債券等主要業務綠色低碳發展方向和路徑,傾力打造金融服務綠色低碳的甘肅銀行模式。

以基礎數據建設對標準、全支撐。加強《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的培訓傳導力度,持續優化完善信貸系統,實現信貸系統綠色貸款標籤作業,夯實綠色信貸業務基礎數據質量,提升條線客户經理甄別綠色貸款的準確性。

以清單管理細規劃、造亮點。清單式分批次推送全省氣候投融資項目、黃河流域重點生態項目、甘肅省綠色項目庫、全省分佈式光伏整縣集中推進項目等,建立了信貸項目孵化中心,持續提升綠色項目獲取介入的精準性。積極加強信貸產品創新,發展綠色金融供應鏈服務,充分運用再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等貨幣政策工具,持續加大綠色領域信貸支持力度。

截至目前,甘肅銀行服務綠色轉型企業200余戶,綠色貸款余額超200億元,較2024年初增速30%以上,其中清潔能源產業、生態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綠色轉型升級貸款佔比均在20%以上。

深耕普惠金融

暢通惠企紓困「快車道」

甘肅銀行紮根隴原,充分發揮「本鄉本土」和「地緣人緣」優勢,積極落實「網格化」對接營銷活動與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在全省19家一級分行設立普惠金融部,縣域機構覆蓋率達94.19%。

創新多元產品矩陣,滿足差異化融資需求。聚焦科技類、新興產業類小微企業、特色個體工商户、「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農業產業涉農經營主體及特定新市民等重點客羣實際融資需求,積極拓展政採、菸草、醫保等垂直領域市場,接入「政採貸」線上平臺,開發「税e貸」企業版產品,持續優化線上貸款、線上線下結合、傳統線下業務並行的作業模式。截至目前,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約150億元,較年初增速約8%,其中普惠民營企業貸款佔比約91%;服務普惠小微客户數近2萬戶,較年初增長約10%。

構建普惠金融生態,強化供應鏈融資服務。圍繞存量3000萬元以下信貸客户,農業龍頭、上市公司以及省屬重點企業,提供訂單融資、反向保理、應收賬款質押等綜合融資服務,構建「核心企業+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的供應鏈金融生態。優化「小微信貸綜合服務平臺」,整合工商、税務、司法等10大類數據資源,對客户全方位畫像和智能匹配,實現全線上化產品「一鍵申請、秒級審批」。開發移動展業系統,支持客户經理開展「上門服務+現場放款」工作模式,將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至縣域及農村地區。

加強平臺業務合作,加快「數字普惠」升級。加強「隴信通」「信易貸」平臺合作,為小微客户提供賬户服務、資金結算、信貸融通等「一攬子」綜合性服務方案,實現普惠信貸多樣化佈局,提升信貸供給適配度及貸款增長穩定性。2024年以來,通過信易貸、隴信通平臺對接企業已超7000户,累計投放貸款近200億元。挖掘縣域特色產業和地域優勢,打造「供銷+金融」為農服務新模式。截至目前,依託「隴銀商城—特色甘味」已助力65個縣域上架銷售9600余款特色農產品

拓展養老金融

用情托起幸福「夕陽紅」

提升適老金融服務體驗、守護適老金融安全、關愛老年客羣,一直是甘肅銀行踐行金融為民的價值追求。

創建養老服務品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聚焦銀發客羣及養老產業實際金融需求,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兩條腿」走路,重點圍繞養老服務金融、涉老產業金融兩大領域,以個人客羣、對公客羣為落腳點,踐行「愛老、便老、惠老」服務宗旨,創優「甘養樂」養老金融專業服務品牌,積極打造「線上+線下」「行內+行外」「金融+非金融」的養老金融特色化服務體系。建設19家「甘養樂」養老金融特色網點,專門設置「健康之家」,內設「惠民小站」服務專區,優化手機銀行、ATM機、智能櫃檯「頤年版」服務功能,全面提升營業網點適老服務能力。

豐富養老特色產品,強化全生命周期服務。聚焦養老資金積累期、資金使用期不同階段需求,加強對未老客羣、備老客羣、養老客羣的服務引導,以養老+儲蓄、理財、保險為思路配置「甘享幸福」差異化產品,多層次着力提升未老、將老、已老不同客户羣體的滿意度,構建「金融+服務」特色養老生態。截至目前,甘肅銀行類養老理財已累計銷售600余萬元,類養老保險累計銷售近800萬元。

統籌資源協調,加大養老產業服務力度。聯動政府、擔保公司完善與養老產業投資相配套的融資產品,積極賦能涉老產業中的上游製造業、中游養老服務業、下游養老社區數字化轉型,協調公司部門、普惠部門、場景建設公司共同研究養老助餐點場景落地實施可行性,提高服務針對性,傾情建設「甘肅銀行‘甘養樂’養老金融示範基地」,促進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累計投放養老產業貸款近2億元。

擁抱數字金融

加快推進數智「大融合」

移動優先戰略和「打造線上第二銀行」,是甘肅銀行數字化轉型工作的奮鬥目標。

加強賦能協同,深化數字經營管理。圍繞「產業數字金融、零售數字金融、數字金融底層支撐、數字金融新模式探索」四個方面,將數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務全流程,以數據為驅動、以科技為手段,全力提升金融科技服務水平。派駐數字化專業小組進駐業務部門,加快新系統建設、產品研發、系統優化和運營分析的響應速度,融合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與推廣應用。

強化數字運營,優化傳統業務模式。運用科技手段重塑對公端業務模式,從數據、模型、營銷線索、營銷執行四個方面充分挖掘重點產業鏈及上下游供應鏈金融需求,深度融合客羣、場景和金融服務、非金融附加功能,構建「行業+金融」的綜合化服務模式。目前,「小甘智慧星」已實現對公業務資金變動監測、代發業務監測、商户資金交易監測等10余個數據應用場景,日均登錄次數450余次。隴銀政務寶已對接12家市級、69家縣(區)級共82個區域財政系統、醫保系統和「數字甘肅」項目。

加快數字應用,提升基礎服務能力。推進大模型應用研究,私有化部署DeepSeek開展應用研究,構建行內自有知識庫。截至目前,甘肅銀行智能客服機器人交互準確率達98.50%,服務佔比77.3%;遠程視頻銀行已實現社保卡激活、掛失補卡等20余個高頻業務場景,近一年已累計服務近6萬客户。

下一步,甘肅銀行將繼續堅定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耕細作金融「五篇大文章」,聚焦卡點堵點提升科技金融質效,促進金融服務與科創需求精準匹配,全面提升科技型企業融資可得性,促進省域科技、金融、產業良性循環。聚焦低碳轉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創新特色綠色金融產品,支持綠色低碳技術的開發推廣應用,促進高能耗行業產業機構動態調整與新興綠色產業鏈發展完善。聚焦痛點難點加強普惠金融服務,持續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的金融支持,提升特定羣體享受金融服務的便利性。聚焦現實需求加快養老金融發展,優化養老金融產品和個人養老金服務,創新設計個性化、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金融產品,加大對健康產業、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的金融支持。聚焦效能和安全促進數字金融發展,強化數據要素在金融服務中的賦能作用,實現金融服務個性化、場景化和普惠性,提高金融服務的質效性、安全性和便利性。甘肅銀行將矢志不渝踐行「甘肅人民自己的銀行」的初心使命,感恩奮進、砥礪前行,為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貢獻金融力量。

文章|《中國金融家》2025年第9期

製作:隗晨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