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09:30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國金證券研究所,作者:宋雪濤、張馨月
9月29日,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推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關工作,規模共5000億元,全部用於補充項目資本金」。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最早於今年4月政治局會議提出,最終在基數較高、同比增速壓力較大的四季度落地,符合此前市場預期。
早在2022年,央行曾支持國開行、農發行和進出口銀行設立類似的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當時爲了託底投資,主要投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和信息科技物流的產業升級,投放7399億元,帶動當年基建投資增速從上半年的9.3%提升至11.5%。
對比2022年,這一次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有三個不同之處。
一是出臺背景和投向不同於2022年。
與2022年穩增長壓力較大的背景相比,今年實現全年5%的GDP增長目標壓力並不大,此次出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更多是爲了支持擴大內需和科技創新的長遠目標,這也符合「十五五」規劃的兩條主線(詳見報告《「十五五」規劃的兩條主線》,2025.8.18)。
因此,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支持項目方面,更加聚焦新質生產力,重點支持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消費基礎設施、綠色低碳、農業農村、交通物流、市政園區等八大領域,其中20%必須投向民營企業。
從項目期限看,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更加關注長期目標,重點支持期限10年、15年、20年的長期項目。其中,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消費基礎設施等方向在八大領域中排位靠前,預計將獲得更多資金支持。
儘管今年以來基建投資增速持續回落,其中8月新、舊口徑基建投資同比增速分別下滑至-5.9%、-6.4%,降幅較7月進一步走闊,但是基建投資的回落並不是因為缺錢,而是財政的重心發生變化。
今年專項債發行速度較快,用於項目建設的比例收縮,用於化債清欠的比例上升。截至9月29日,專項債用於化債清欠的規模已超過1.2萬億,而用於項目建設的規模約2.1萬億,低於去年同期的2.8萬億。此外,年初至今城投債淨融資持續為負,1-9月累計淨融資規模為-4219億,反映出地方政府傳統基建投資的意願持續收縮。
二是資金來源和2022年可能有所不同。
2022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資金來源是政策性開發性銀行發債和央行PSL支持。2022年9月,政金債淨融資規模達到3934.4億元,10年期國開債、農發債和進出口行債發行利率分別為2.96%、3.06%、2.90%,20年期國開債發行利率為3.49%。同月央行重啟PSL,並將其利率由2.8%下調至2.4%,低於當時MLF利率35BP。2022年9-11月PSL新增規模達到6300億元,為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提供長期穩定的低成本資金。同時中央財政按股權投資金額予以2個百分點的貼息,期限2年。
今年8月,政金債淨融資規模達到3923.8億元,為2024年以來最高值,10年期政金債發行規模達2000億元,與2022年9月類似。這意味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首批資金或已到位,實際投放節奏將快於預期。
與2022年不同的是,當前PSL利率高於政金債利率。雖然5月7日央行下調PSL利率至2.0%,但9月10年期國開債、農發債發行利率為1.87%和1.78%。如果央行維持PSL利率不變,由PSL支持的必要性不強,這也是8月政金債淨融資較多,但PSL並未新增的原因。若央行使用PSL支持,預計PSL利率至少下調20BP。
三是對經濟的影響效果不同。
《2022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披露,2022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投入資金近7400億元,各銀行為金融工具支持的項目累計授信額度超3.5萬億元,對社融的撬動比例約為5.5倍。根據我們的測算,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對當年基建投資的乘數約為3.5倍。
如果按照5.5倍槓桿計算,5000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撬動2.75萬億新增社融,有望拉動1.5-2萬億固定資產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的領域既包括基建投資,也涵蓋製造業投資。其中交通物流、市政園區等領域屬於基建投資,而排序靠前的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屬於戰略性新興行業,統計口徑歸屬於製造業投資。因此,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對高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投資增速的支撐效果更加顯著。
風險提示:對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政策落地節奏和對投資的拉動不及預期。
注:本文來自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09月30日發佈的《政策性金融工具,2025年與2022年有何不同?》,報告分析師:宋雪濤 S1130525030001,張馨月 S113052507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