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9 21:04
作為破解當前投資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迎來新進展。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李超29日在發佈會上透露,為促進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擴大有效投資,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方面積極推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關工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共5000億元,全部用於補充項目資本金。
李超表示,正會同有關方面,抓緊將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資金投放到具體項目,后續將督促各地方推動項目加快開工建設,儘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推動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當前民間投資已連續3個月負增長,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向民營企業傾斜。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即將發佈,部署拓寬民間投資空間,破除限制民間投資的各種隱性壁壘。支持民間資本加大新質生產力、新興服務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
有望撬動6萬億投資
我國政策性金融工具運用由來已久。比如,2022年74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應運而生,通過補充項目資本金、撬動配套融資,對重大項目形成精準支持。
近期,投資增長持續承壓。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1~8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326111億元,同比增長0.5%,從6月起投資累計增速放緩幅度連續三個月超過1個百分點。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2%。
分領域來看,1~8月,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5.1%,較前7個月回落1.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2.0%,漲幅較1~7月回落1.2個百分點。中國銀河證券指出,當前穩增長政策更多強調「精準、可持續」,未出臺大規模強刺激政策,因此基建對衝經濟下行的能力弱於前期,基建投資回升速度仍具有較大不確定性,預計年末政府會加快基建投資,對衝其他投資和出口的下滑。
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於2025年4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國家發改委曾在8月1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報批加快設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9月10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下半年工作時也提到,將加快設立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根據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測算,5000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可撬動投資6萬億左右,相當於2024年寬口徑下基建投資總額的24.4%。預計政策工具落地后,三年內每年可推動基建投資增長3~4個百分點。他指出,2022年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推出后,當年基建投資增速從上年的0.2%升至11.5%,2023~2024年基建投資增速也分別達到8.2%和9.2%,持續處於較高增長水平。
「準財政」工具的重點投向
今年5月以來,廣東、江蘇、河北、湖南、山東等多個省份的地市級發改委及部分行業主管部門,組織開展了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專題培訓暨項目申報培訓會議,以期搶抓機遇,精準對接項目和資金。
從各地公開信息來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將重點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消費領域基礎設施、綠色低碳轉型、農業農村、交通和物流以及市政和產業園區等重點領域。
比如,浙江省湖州市商務局6月3日發佈消息稱,5月21日,湖州市商務局組織召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向上爭取工作部署會。會議指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過市場化機制彌補財政短板,由央行PSL(抵押補充貸款)提供資金支持,旨在解決重點領域項目資本金不足問題,是穩投資的關鍵抓手。下一步,湖州各區縣商務部門將協同發改委、農發行等單位,重點圍繞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消費領域等深入開展項目排摸工作,積極支持企業做好后續項目申報,全力向上爭取相關政策要素支持。
銀河證券研究報告認為,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為「準財政」工具,將成為地方政府債務化解周期拉動有效投資的政策選擇。該工具意在解決項目建設資本金不足的問題,其投資領域可能包括消費基礎設施、「兩重」「兩新」等。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易峘分析,在地產周期持續磨底、貨幣政策空間收窄的背景下,財政政策對中國逆周期調節的實際效果至關重要。若5000億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三季度落地,樂觀情形下有望拉動廣義信貸擴張約4.4萬億元。新工具形成的實物工作量有望拉動年內基建投資約2個百分點。
拓寬民間投資空間
5000億規模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向民營企業傾斜。
佛山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黃超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新工具將有1000億元支持民營企業,彰顯國家堅定不移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態度。」
民間投資連續負增長,亟需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來,受房地產下行、預期不穩等因素影響,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低於投資總體增速。2025年1~8月,民間投資同比下降2.3%,連續3個月負增長;扣除房地產,民間投資增速仍低於總體,僅為3%。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分析,受國際環境變化、房地產市場調整等因素影響,民間投資有所放緩。儘管當前國內外環境深刻複雜變化,部分民營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民間投資面臨一定壓力,但從未來發展看,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廣闊,民間投資增長有支撐。
民間投資對穩就業、穩經濟具有重要作用,9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要聚焦企業關切的突出問題,在擴大准入、打通堵點、強化保障等方面實施一批務實舉措,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促進民間投資發展。
國家發改委8月底也提到,將抓緊研究出台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政策舉措,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對鐵路、核電、油氣管道等領域重大項目設定民間投資參股比例的最低要求,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發行基礎設施REITs。
9月28日,鄭柵潔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就「十五五」時期擴大有效投資聽取企業意見建議。座談會上,企業負責人結合自身發展情況,深入分析所在行業領域的投資現狀、投資潛力,並對「十五五」時期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提出了具體政策建議。
鄭柵潔強調,民間投資是反映經濟活躍程度的重要風向標,對穩就業穩經濟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工業門類齊全、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經濟發展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希望企業保持發展定力、堅定發展信心,把握投資機遇、深挖投資潛力,為企業未來發展打牢基礎,為促進民間投資高質量發展多作貢獻。
他透露,將在擴大准入、打通堵點、強化保障等方面實施一批務實舉措,加強產業、投資、財政、金融政策協同,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促進民間投資發展。同時,堅持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認真傾聽企業意見和訴求,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切實幫助解決企業實際困難,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即將發佈的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着力於拓寬民間投資空間,將支持民間資本加大新質生產力、新興服務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
李超29日在發佈會上也提到,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人工智能+」行動都離不開民營企業的積極參與,也將為民營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紅利和廣闊的機遇。民營企業是推動人工智能創新的生力軍,也是推動人工智能落地應用的先鋒隊。
她談到,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參與人工智能發展還面臨算力資源不足、數據獲取難、技術門檻高等問題。發改委將多措並舉支持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深度參與「人工智能+」行動。在政策上,在「兩重」建設中支持國產算力、模型、語料庫發展,加大「兩新」政策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國有企業將更多戰略意義強、經濟收益高、民生關聯緊的場景向民營企業開放。在資金上,持續在算力等領域發放「人工智能券」,為企業使用算力服務提供補貼,支持企業加大創新研發力度。在項目上,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應用中試基地等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建設,打造一批應用典型案例。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前既要高度重視、加快解決造成民間投資下滑的各種營商環境等深層次問題,也要以更廣闊的視野審視民間投資變化,在國內冷靜對待產能過剩領域的投資下滑,全面支持人工智能領域的民間投資,通過全方位提振消費、繁榮資本市場來擴大民間投資,在國外支持民營企業全球化投資。
責任編輯:曹睿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