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08:55
文 | 海若鏡
港交所門口,排滿了等待上市的創新葯企。
9月28日,小核酸藥企靖因藥業遞表港股IPO,上輪投后2.5億美元。9月15日至今兩周間,已有愛科百發、新元素藥業、先為達等六家創新葯企加入港股IPO衝刺隊伍。
今年4月映恩生物上市以來,沉寂多時的港股創新葯板塊,被高頻的BD交易、洶涌的IPO熱潮激活。維立志博、銀諾醫藥新股公開發售部分都獲得超3000倍認購,出現上市首日股價翻一倍、兩倍的表現,扭轉了此前三年藥企到港股「上市即破發」的窘境。
「邊走邊看,祈禱行情可以持續,」一家近期遞表藥企的IR負責人説道。待上市藥企,普遍渴望能抓住這一波上市機會。
「現在大家都覺得很緊迫。因為市場很熱,發行窗口難得,誰也不確定等自家通過聆訊時,行情是什麼樣。」科律律師事務所上海辦事處主管合夥人劉毅銘表示,「另外,當前創新葯橫向競爭也比較激烈,像代謝領域,已有多家開發GLP-1靶點的藥企上市,還有幾家正在推進中。市場上能看懂創新葯的二級市場投資人,本身就有限,如果他投了競品,可能不一定有胃口再投同賽道的另一家企業。」
因此,大家都在搶時間。企業家們組團走進港交所,瞭解18A制度和最新資本政策;多家投資機構組織港股IPO主題閉門會,嘗試加速被投企業上市進程;律所、投行等服務方更是迎來「旺季」,在遞表前通宵達旦地工作。
2025年創新葯企赴港上市的熱度,堪比2018年、2021年兩個歷史小高潮。「我覺得現在比此前還要更繁忙一些,經常會有幾個項目要同期交表,我們會和券商、審計師等連開幾天會。超高強度工作,也讓大家建立起了戰鬥友誼,」劉毅銘講道。
當前正在衝刺的多家創新葯企特質鮮明,不同於2018年時動輒估值百億的創新葯企,它們最后一輪投后估值多集中於30-50億元人民幣。像此前暴漲的藥捷安康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估值為45.9億元,勁方醫藥、先為達生物最后一輪估值分別為31億元、49億元。
估值區間的變化,折射出資本市場敍事邏輯的轉變。最初港股推出18A規則,是爲了吸引具有新葯研發能力的企業上市募資,如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彼時在國際成熟的靶點或治療領域做fast follow(快速跟進);或通過license-in(授權引進),從海外引進資產在中國進行開發,是主流做法,典型如再鼎醫藥、基石藥業等。
此前投資人更偏好「平臺企業」、「Big Pharma」的故事,但創新葯開發的完整鏈條過長,創業公司獨立完成研發、生產、准入、銷售等環節,投入產出比並不高。當資本寒冬到來,多家曾名噪一時的創新葯明星企業跌落谷底,甚至出現「估值低於企業現金儲備」的情況。
如今,港股市場更關注創新葯資產的價值。「如果管線足夠優秀、有潛力,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大概率需要通過BD跟大藥企合作開發;或者通過CDMO、CSO推進生產、商業化,而不是自己做很重資產的佈局。所以新上市公司的體量普遍小很多,這樣反而未來想象空間更大,尤其在熱門治療領域。」劉毅銘表示。
在市場熱情的催化下,近兩月上市的創新葯企都迎來「開門紅」。勁方醫藥、銀諾醫藥、維立志博等暗盤都有2500-5500倍超額認購,直接助推上市首日市值翻了1-2倍。以維立志博為例,在投資者的追捧下,最終募資從1億美元增至1.89億美元(約12.9億港幣),超募近1倍資金,也為后續多管線開發儲備了充足的資金彈藥。
爲了追趕港股這波上市窗口,高效募資,2025年以來有超過60家醫療醫藥企業首次或再次遞交招股説明書。其中創新葯企佔據半壁江山,且不乏B輪融資階段的企業。
「如果企業合法合規,披露比較完整,面對監管問詢積極迴應,那還是會比較快地推進上市流程,」劉毅銘介紹道。反之,如果企業存在合規瑕疵,或沒有準確理解監管疑問,可能會延緩進程。
他進一步解釋到,有時企業會面臨一些非主觀的合規原因,如「業務涉及到外商限制或禁止投資範疇」,這一問題在上市盡調中重要性會高於私募股權融資。
再者,爲了提高溝通效率,港交所現在也設置了一些便利規則,例如:下發第一輪問詢后,歡迎律所、券商等顧問與之進行電話口頭溝通,説明問詢核心所在,方便企業有針對性的回覆。「熟悉規則、利用規則便利,能夠更高效地推進項目上市。」
BD出海,是今年港股創新葯「牛市」的直接催化劑;也是繼映恩生物之后,多隻新股能夠超預期發行的關鍵原因之一。因此,大額BD交易能否持續發生,既往交易能否有效推進至關鍵里程碑,成為業內判斷此次港股行情能否持續的依據。
宏觀層面,綜合國內多位一線投資機構合夥人的分析,當前全球跨國藥企手中可動用的資金或可高達1.2萬億美元;而未來五年,因為專利懸崖到期而削減的收入可能約1500億美元,未來十年這一數字將飆升至4000-5000億美元。因此,從買方角度,MNC仍將積極在全球掃貨,開發原研管線以填補缺口。這對於中國新葯資產而言,是巨大的機遇。
具體到創新葯管線資產的價值評估,儘管業內有NPV(淨現值)等模型可以測算,但仍然充滿了變量和模糊性。相比之下,來自同行買方、特別是跨國藥企的評估定價,格外具有參考價值。超出市場預期的BD首付款和總包,除了給公司帶來可觀的現金流,更意味着買方認可了該產品走向全球的潛力、及公司的產品開發能力。
因此,不同於美國Biotech賣掉好資產、股價就會下跌,中國Biotech的市值會因為BD交易而大幅攀升。
「當前投資人和監管機構都比較認可license-out模式,這類公司雖然把重要資產BD出去,但他們保留的境內權益仍可滿足港股上市要求。第二,從價值角度,后續公司仍可通過里程碑付款、銷售分成等方式,持續獲取可觀的財務回報。第三,這些公司往往不是單產品資產,市場預期其可以在其它產品上,繼續複製成功出海的經驗。」劉毅銘分析。
所以,在BD談判桌上,除了首付款、共同開發模式等,如何約定買方在資產后續開發中履行勤勉義務,確保財力人力投入,以將管線推進至后續里程碑,也是重點談判條款。
今年遞表的多家待上市新葯企業中,岸邁生物、先為達生物、瑞博生物等都已實現BD授權,且是當前較為熱門的腫瘤、代謝疾病等治療領域。此外,9月與諾華達成最新BD交易的舶望醫療、將ADC藥物授權給羅氏的宜聯生物等,未來也將遞表港股,皆是值得期待的上市標的。
2022至2024年間,創新葯企奔赴港交所,公開或國際配售認購倍數不足10倍是常態,多數面臨着「破發」窘境。爲了讓機構投資者能夠具備更強的「定價權」,從專業角度評估企業估值,港交所在今年8月實行了發行新規。該新規的執行,也對新股認購倍數及股價產生了直接影響。
在舊規下,如果公開發售的超額認購倍數超過一定閾值(如100倍),國際配售(機構投資者為主)中最高達50%的股份將被強制「回撥」給散户。這一機制對大型國際機構投資者構成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今年8月4日之后,港交所施行發行新規,調整了回撥機制下的初始發行份額及回撥比例。同時,引入了機制B,允許發行人將公開發售的比例固定在較低水平,如10%,無論散户認購多麼火爆,機構的份額都將得到保證。
這一改變,一定程度激活了機構的參與熱情。銀諾醫藥選擇將10%的股份固定給散户,其國際配售獲得了10.67倍的高倍數認購,而此前在舊規下發行的派格生物,國際配售認購倍數僅1.13倍。
機構的熱情被點燃,而散户的博弈則進入「精英級別」。由於公開發售的「池子」變小且固定,中籤率急劇下降,「打新」彷彿買彩票。不過有資金實力的個人投資者,會通過多種方式加註以博取中籤。於是,來自機構和散户的雙重熱情,助推着新股實現驚人漲幅。
2025年9月29日,港股恆生生物科技指數(HSHKBIO)報收17112點,約是2021年6月行情高點時的60%。不過,歷經四年發展,港股新葯資產的質地和全球競爭力,已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多位業內人士看好港股新葯板塊長期走勢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