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雷軍「兩個大學生學費賬單」:造車1050億+芯片135億?

2025-09-30 06:30

  作 者 |夢蕭

  來源 |BT財經數據通

雷軍「供養的兩個大學生」,究竟有多費錢?

  養兩個大學生有多費錢?一度登頂中國首富的雷軍公開聲稱「家里同時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壓力巨大」,此言論一出立刻引發全網討論,雷軍也登上熱搜。

  2025年4月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顯示,雷軍身家達435億美元(約合2827.5億人民幣),較2024年增長326億美元,主要因小米集團股價回升及SU7交付推動。在2025年3月雷軍身家一度達900億美元,成為中國首富。

  代入雷軍發言的時間節點和背景,顯然可以發現雷軍所説「供養的兩個在上大學的孩子」應該是指的造車和研發芯片,兩個項目可以説是雷軍賭上全部身家,現在尚未「畢業」的孩子。

  9月19日,小米一口氣召回116887輛已售不久的新車,這場大規模召回,給這位跨界造車玩家上了一堂代價高昂的「安全必修課」。小米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規模化交付目標,但是作為家長「頭確實很大」。

  小米股價在2024年和今年年內都增長迅猛,自6月底至今其股價出現一些波動,此前持續上漲的趨勢被中斷。截至9月25日收盤,小米最新市值為1.55萬億。

  1

雷軍的六次演講

  雷軍的這番話或是在為9月25日舉辦的個人第六場演講鋪墊。其個人微博也在9月25日提前作出預告。在微博發文中已經透露演講時會有小米17、小米平板8系列等新品發佈。截至9月26日,雷軍以《改變》為主題的個人第六次演講在線觀看人數已經超過5000萬,

  雷軍的年度演講已成為小米品牌的重要IP,其內容通常圍繞公司戰略、技術突破與新品發佈展開,近年來的演講與產品發佈更是具有演講與產品發佈深度捆綁的明顯特點。

  從2020年起,雷軍的年度演講成為常態,小米十周年覆盤,全球疫情下的戰略調整。演講的‌核心是「重新創業、深化製造、全球化」三大策略的提出,強調危機中藴含機會,鼓勵直面風險。此時小米在尋求改變,雷軍決定造車但尚未完全準備就位。2021年主題為《我的夢想,我的選擇》的演講揭開了雷軍造車的大幕,立下「三年內衝擊全球手機份額第一」目標,強調夢想與用户共創價值觀。

  2022年演講主題為《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雷軍在演講中回顧WPS、卓越網等低谷經歷,傳遞積極心態,將挫折視為財富。在2023年人工智能火爆之際,善於蹭熱點的雷軍演講主題為《成長》,從個人求學經歷延伸至技術信仰,提出「(軟件×硬件)^AI」戰略,探討認知突破與成長關係,為小米的AI和芯片做足了鋪墊。

  2024年小米SU7問世,這也是小米汽車的打入市場的關鍵時刻,雷軍的演講主題為《勇氣》,在演講中揭祕造車決策細節,比如試駕170輛車、學習賽車等,立下「年銷30萬輛」目標,強調行動力。

  9月25日《改變》主題的演講中,雷軍強調了小米‌產品矩陣升級‌,並宣佈戰略調整,例如2025年小米17系列首次對標蘋果,推出標準版、Pro、Pro Max三款機型,並首發3nm工藝芯片。聚焦玄戒芯片十年研發(首款3nm自研芯片)與小米汽車逆襲(SU7/YU7車型),闡述技術突破與產業變革。

  作為全網粉絲數量最多的企業家,雷軍六次演講形成「危機→夢想→挫折→成長→勇氣→改變」的敍事脈絡,成為小米戰略與價值觀輸出的重要窗口。雷軍的年度演講本質上是個人IP與產品發佈的深度結合,既包含戰略敍事也承載新品宣發功能。同時逐步完成個人品牌的塑造。通過分享創業歷程如求學、金山時期、造車決策等,強化「勵志企業家」形象。這種敍事方式將小米發展史與個人奮鬥史綁定,形成獨特的品牌溝通窗口。

  BT財經梳理雷軍的六次演講發現,每屆演講均伴隨重磅新品亮相,如2023年發佈MIX Fold摺疊屏手機和CyberDog 2機器狗,2025年則推出小米17系列及相關產品等。演講后半場通常轉為技術參數和產品演示,形成「故事+帶貨」的固定模式。

  2

造車究竟有多燒錢?

  能讓雷軍感到壓力很大的倆大學生確實很燒錢,尤其造車。

  造車,業內早有公認的數據是最少需要200億元。根據公開信息,小米造車的總投入遠超200億元,甚至已遠超初期預期,截至2025年3月,小米造車五年累計投入達1050億元,其中2025年單年計劃再投300億元。如此一來,小米在造車的花費已經遠超最初雷軍入局造車的所有「賭本」1080億元。

  ‌僅小米SU7的研發費用就超過300億元,含渠道建設、人力成本等綜合開支等,造車業務‌初期投入‌2021年成立小米汽車時,註冊資本為100億元,作為起步資金,截至2025年,累計研發生產投入1050億元,未來五年計劃再投2000億元。只是目前小米汽車尚未達到‌盈利平衡‌,儘管2025年Q2集團淨利潤達108億元,但汽車業務單季度虧損18億元。

  小米汽車2025年Q2交付8.13萬輛,營收206億元,毛利率26.4%,虧損收窄。在小米SU7 Ultra頂配車型(50萬元以上)三天鎖單1萬輛,驗證高端市場接受度的情況下,小米汽車有望下半年單季盈利。相比恆大1100億僅交付1389台,小米以更低成本實現規模化量產,已經創下造車界的奇蹟。

  雷軍對投入小米汽車的鉅額研發這樣表示,「只有海量的投入才能把技術做好,把產品做好。」小米堅持技術為本、深耕底層技術、長期持續投入。雷軍還特別指出,Ultra新車上所用的電機是小米完全自研,自己生產的,是已經大規模量產轉速最快的主驅電機。

  確實從小米財報上看,2020年小米研發費用僅為92.56億元,研發投入佔總營收的3.7%。隨后2021年至2024年,研發投入分別為131.7億元、160.3億元、191億元和240.5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42.3%、22%、19.2%和26%。2024年的研發投入是2020年的2.6倍,該年研發佔比也高達6.6%,這一研發佔比在一眾車企中也位居前列。今年上半年小米研發投入144.8億元,同比增長36%,研發佔比6.4%。

  此前雷軍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及智能電動汽車的下半場「智能化」。他認為小米汽車的智能駕駛起步最晚,所以要更加努力。其團隊在過去三年非常努力,只用了一年時間就高速NOA到城區NOA到無圖NOA,再到端到端大模型、車位到車位,包括VLM,實現全量推送。而對智能化的跟進,同樣需要砸下重金,小米汽車的供養遠未結束,雷軍計劃未來5年投入2000億元,並非一時興起。

  雷軍供養造車的資本不只是有錢的「家底」,還需要製造業的經驗,以及高科技生態鏈的產業協同,雷軍重金從高通、聯發科挖來芯片架構師,組建超2000人的研發團隊。6.8億月活MIUI用户纔是雷軍供養汽車的關鍵。

  3

再「賭」芯片研發

  芯片是雷軍供養的第二大學生,除了小米汽車和手機本身需求之外,雷軍還看重了芯片產業的高估值。

  9月16日,央視畫面中出現了阿里巴巴旗下平頭哥PPU芯片的相關介紹,涉及到芯片的型號、顯存容量、顯存類型、片間帶寬及功耗等參數。阿里造「芯」成功,讓其市值暴漲4100億。

  2023年,雷軍踏入芯片製造領域。這是雷軍的又一份「勇氣」。因為作為手機市場的資深玩家,雷軍深知手機市場的性價比紅利已經在人口紅利下所剩無幾,未來十年汽車和芯片將是主戰場,依靠技術紅利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於是再度押注芯片。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豪賭」都能精準踩在行業的變革臨界點之上,比如2010年他做智能手機,2013年做IoT,2021年造車,2023年造芯,他的每一次「All in」都精準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

  目前手機業務依然是小米基本盤,其2024年營收佔小米總營收的六成以上。雷軍也敏鋭地看到汽車和芯片可以藉助小米手機的流量紅利快速起量,在造車和造芯如火如荼之際,也沒有放棄小米的基本盤,小米17系列如期推出,且搭載小米自身研發的玄戒芯片,同時小米汽車的車機系統與MIUI深度打通,形成1+1>2的深度協同。這種佈局很巧妙,既不讓他供養的兩個大學生互搶資源,還能形成合作共贏,這種生態協同,讓雷軍供養兩個「在讀大學生」時,雖有壓力卻不至於壓力很大。

  芯片的投入從長遠來看,也是燒錢大户。目前小米造芯在今年5月自研芯片「玄戒」累計投入超135億元,2025年3月發佈的3nm旗艦處理器「玄戒O1」研發成本高達10億美元/次,流片失敗多次后仍堅持投入。造芯業務僅在2023年研發費用達87億元,佔總研發投入的18%。2025年單年研發預算超60億元。研發團隊超過2500人。

  按照小米招聘工程師的薪資來計算,研發團隊的年薪約在30萬至60萬元,尚不包括年薪千萬的大牛,即便以平均年薪45萬元計算,僅造芯團隊的薪資每年就要12億元以上。據《財經》報道芯片研發團隊年均人力成本超30億元,佔投入的22%‌。澎湃OS系統與芯片的協同開發另耗資20億元。‌

  目前小米造芯也取得不俗成就,成為全球第四家掌握3nm手機芯片技術的企業。但造芯項目依然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特斯拉2024年研發投入182億美元,比亞迪半導體2023年研發費用42億元。雷軍只能把十年積累的生態、用户、資金集中到兩個戰略級領域,用壓強原則突破技術壁壘。

  面對兩大燒錢業務,雷軍的壓力很大也可以理解,好在小米近兩年的股價漲幅很猛,在資本市場的融資之路也較為順暢。2025年3月,小米通過配售股份籌資425億港元(約389億元),這筆錢也明確用於電動汽車和芯片業務。

  雷軍在演講中大篇幅講述了凡客創始人、好友陳年的經歷。稱陳年在小米SU7成功發佈后,備受鼓舞,帶着只有三四名員工將公司遷至杭州做直播電商,成功殺回抖音男裝頭部。纔有了雷軍那句「五十歲正是闖的年紀」。

  雷軍坦言「供養兩個大學生」壓力很大,這兩者均屬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的硬科技賽道,動輒百億級資金與數年技術沉澱,對任何企業都是巨大考驗。雷軍以自嘲化解壓力,卻始終堅定投入,體現了中國企業家攻堅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升級的決心與魄力。正是這種不畏艱難、勇於「啃硬骨頭」的精神,推動着中國科技從「製造」向「創造」躍遷。這份堅持,值得尊敬,更值得期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