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30 05:00
(來源:金科之家網)
一、本書簡介
本書作者瑞尼·雷吉梅克是荷蘭跨界創業者與資深科技作家,曾主修化學,后轉型為硅谷科技專欄作家,創立科技媒體公司Techwatch。
他他深耕半導體行業報道二十余年,採訪過ASML創始團隊、核心工程師、合作伙伴等近百位關鍵人物,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
《光刻巨人》聚焦全球光刻機巨頭ASML的崛起之路。光刻機被譽為「芯片工業的皇冠明珠」,其製造難度堪比「在頭發絲上雕刻萬里長城」。
而ASML從飛利浦的一個「邊緣小部門」,起步時資金匱乏、技術落后,卻在短短三十年間超越尼康、佳能等老牌巨頭,佔據全球光刻機市場80%以上的份額,甚至壟斷了最先進的EUV光刻機技術。
這本書不僅還原了ASML如何從「追趕者」變成「領跑者」,更揭示了科技創新、企業競爭與全球產業協作的深層邏輯。
二、主要內容
1. 光刻:芯片製造的「心臟」
書中開篇就點明:沒有光刻機,就沒有芯片。光刻技術是通過光線將電路圖案「印刷」到硅片上的過程,其精度直接決定芯片的性能。
從早期的g-line(436nm)、i-line(365nm)光刻,到深紫外(DUV,193nm),再到今天的極紫外(EUV,13.5nm),光刻機的精度每提升一代,芯片集成度就翻一番,推動整個數字文明向前邁進。
ASML的故事,就是一部「追光史」——如何不斷突破光的波長極限,讓芯片更小、更快、更強。
2. ASML的誕生:從「被放棄」到「獨立突圍」
ASML的前身是飛利浦1960年代成立的光刻研發部門,但當時飛利浦更看好家電業務,光刻項目長期處於「邊緣地位」。
1984年,飛利浦與荷蘭設備製造商ASM International合資成立ASML,初始資本僅210萬美元,員工不足30人,甚至沒有獨立的辦公場地,只能在飛利浦總部走廊角落辦公。
更艱難的是,成立之初就遭遇行業寒冬,訂單寥寥,幾乎瀕臨破產。但正是這種「絕境」,逼出了ASML「不破不立」的狠勁。
3. 技術攻堅:用「瘋狂」挑戰「不可能」
ASML的崛起史,就是一部「技術突破史」。書中詳細記錄了幾個關鍵戰役:
PAS 5500的逆襲:
1990年代,尼康憑藉i-line光刻機壟斷市場,ASML決定「彎道超車」,研發更先進的步進式光刻機PAS 5500。當時工程師們面臨鏡頭精度、工件台穩定性等無數難題,甚至有人斷言「歐洲企業造不出比日本更好的光刻機」。
但ASML團隊用「每天工作16小時、每周工作6天」的拼勁,終於在1991年推出PAS 5500,精度比尼康更高,價格卻低30%,一舉打開市場。
EUV的十年豪賭:
2000年代初,芯片工藝進入90納米節點,傳統DUV光刻機遇到物理極限,行業急需EUV技術。
但EUV的難度超乎想象:13.5nm的極紫外光容易被空氣吸收,需要在真空環境工作;反射鏡的表面粗糙度要小於0.1納米,相當於把地球表面磨得光滑如鏡。
當時英特爾、尼康等巨頭都因投入太大、風險太高而猶豫,ASML卻決定「all in」,聯合蔡司、imec等合作伙伴,投入超過100億歐元,耗時十年,終於在2018年量產全球第一臺EUV光刻機,讓7納米以下芯片成為可能。
4. 商業模式創新:「開放合作」的生態鏈
ASML的成功,不只靠技術,更靠獨特的商業模式。書中強調:ASML從不「單打獨鬥」,而是構建了一個「全球創新生態」。
與供應商深度綁定:比如德國蔡司,ASML不僅投資蔡司的光學部門,還派工程師駐場聯合研發,確保鏡頭技術始終領先;
與客户「風險共擔」:在EUV研發最艱難時,英特爾、臺積電、三星三大客户直接注資ASML,幫助其分擔研發成本,作為回報,ASML優先向他們供貨,形成「技術-資金-市場」的閉環;
拒絕「全產業鏈自研」:ASML只專注於光刻機整機設計和集成,零件90%來自外部供應商,這種「輕資產」模式讓它能集中資源攻克核心技術。
5. 人才與文化:「工程師的樂園」
書中多次提到,ASML的核心競爭力是「人」。公司文化強調「挑戰權威、容忍失敗」:工程師可以直接質疑CEO的決策,失敗的項目不會受到懲罰,反而會被總結成「經驗庫」。
比如EUV研發早期,一個團隊花了兩年時間研究的方案被證明不可行,但管理層卻説:「你們幫我們排除了一個錯誤方向,這就是價值。」這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吸引了全球頂尖工程師,也讓ASML始終保持技術活力。
三、原文摘錄
1.「光刻機是人類工業製造的巔峰之作,它的精度相當於從地球發射一束激光,擊中月球上的一個高爾夫球。」
這句話用極致的比喻,直觀展現了光刻機的精度之高。ASML的工程師們就是在這樣的「精度極限」上工作,每一個零件、每一行代碼,都要求近乎完美的容錯率。正是這種對「極致」的追求,讓ASML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2.「我們不是在製造一臺機器,我們是在書寫工業文明的新篇章。」
這是ASML創始人之一維姆·特羅斯特(Wim Troost)的名言。它超越了「商業」的層面,點明瞭ASML的使命感:光刻機不僅是產品,更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基礎設施」。
從智能手機到人工智能,從5G到自動駕駛,幾乎所有前沿科技都離不開芯片,而ASML就是在為這些技術「鋪路」。
3.「失敗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每一次失敗都在告訴我們‘此路不通’,讓我們離正確的路更近一步。」
這句話出自ASML研發EUV時的內部會議記錄。書中提到,EUV研發過程中經歷了上萬次失敗,比如真空環境泄漏、反射鏡塗層脱落、光源功率不足……
但團隊從未放棄,而是把每一次失敗當成「數據」,不斷迭代方案。這種「失敗觀」,正是科技創新的核心邏輯。
4.「在ASML,我們不問‘能不能做到’,我們問‘如何才能做到’。」
這是ASML工程師們的口頭禪。書中講過一個細節:早期ASML爲了趕工期,需要一種特殊的定製零件,供應商説「至少需要3個月」,ASML工程師卻自己動手改造設備,用2周時間造了出來。這種「目標導向、解決問題」的思維,讓ASML總能打破「不可能」的魔咒。
5.「沒有一家公司能獨自造出光刻機,ASML的成功是全球產業鏈協作的勝利。」
作者在書中反覆強調,ASML不是「孤膽英雄」,而是「生態組織者」。德國的鏡頭、美國的計量設備、日本的特殊材料、荷蘭的精密製造……光刻機是「全球智慧的結晶」。這也揭示了現代科技產業的發展規律:開放協作比封閉自研更能推動創新。
6.「技術領先一步是優勢,領先三步是孤獨。但ASML選擇孤獨,因為我們要做的是定義未來,而不是跟隨現在。」
這是ASML時任CEO彼得·温寧克(Peter Wennink)在EUV量產后的演講。
當時行業內很多人質疑「EUV是否必要」,但ASML堅持「超前佈局」,因為它知道:只有定義下一代技術,才能掌握行業話語權。這種「長期主義」的遠見,讓ASML始終站在技術頂端。
7.「工程師的血液里應該流淌着‘瘋狂’——對完美的極致追求,對不可能的持續挑戰。」
書中描述ASML工程師時,用了「瘋狂」這個詞。比如爲了測試工件台的穩定性,團隊連續72小時不休息,盯着屏幕上的數據曲線;爲了優化鏡頭塗層,有人花了三年時間,只為把反射率提高0.1%。這種「近乎偏執」的專注,正是ASML技術領先的核心密碼。
8.「客户不是上帝,是夥伴。我們和客户一起賭未來,所以我們必須贏,也必須讓他們贏。」
ASML與臺積電的合作堪稱「夥伴關係」的典範。書中提到,在EUV研發最艱難時,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親自到ASML考察,最終決定注資,並派工程師參與研發。
ASML也沒有讓夥伴失望:EUV量產后,臺積電率先實現7納米工藝,成為全球芯片代工龍頭。這種「共生共榮」的關係,讓ASML和客户形成了強大的利益共同體。
9.「資源有限時,創造力就是最大的資源。ASML早期沒有錢,但我們有‘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智慧,更有‘用智慧撬動資源’的勇氣。」
ASML初創期,資金極度緊張,買不起昂貴的實驗設備,工程師們就用「土辦法」解決問題:比如用舊機牀改造零件,用計算機模擬代替實物測試。
這種「窮則思變」的創造力,讓ASML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依然實現了技術突破。
10.「光刻機的競爭,從來不是機器與機器的競爭,而是國家與國家、時代與時代的競爭。ASML扛起了歐洲科技崛起的旗幟,也推動了全球數字文明的進程。」
這句話將ASML的崛起置於更宏大的時代背景。書中提到,1980年代,全球光刻機市場被日本企業壟斷,歐洲幾乎沒有話語權。
ASML的成功,不僅是一家企業的勝利,更是歐洲科技產業「重振雄風」的象徵。而它推動的芯片技術進步,則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從掌上手機到超級計算機,從物聯網到元宇宙,背后都有ASML的身影。
四、讀書啟示
1. 聚焦核心,拒絕「貪多求全」
ASML從成立到成為巨頭,始終聚焦「光刻機」這一個核心業務,哪怕房地產市場火爆、互聯網浪潮興起,也從未分散精力。
這告訴我們: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企業發展,資源都是有限的,只有集中優勢兵力攻克「核心痛點」,才能形成不可替代的競爭力。
2. 把「失敗」當成「數據資產」
ASML的研發歷程中,失敗遠比成功多。但他們從不因失敗而停滯,而是系統分析失敗原因,將其轉化為迭代的依據。
這提醒我們:面對失敗時,不要陷入情緒內耗,而要像ASML工程師一樣,把每一次失敗當成「成功的學費」,從中提取經驗、優化路徑。
3. 開放協作,打破「單打獨鬥」的思維
ASML的成功離不開全球供應鏈和客户的深度合作。這印證了一個道理:在分工日益精細的今天,「獨行快,眾行遠」。
無論是職場中的項目協作,還是創業中的資源整合,學會借力、與人共贏,比「什麼都自己干」更高效。
4. 長期主義,相信「時間的複利」
EUV光刻機從研發到量產用了十幾年,期間投入巨大、質疑不斷,但ASML堅持長期投入,最終收穫技術壟斷。
這啟示我們: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往往需要「慢功夫」。無論是學習一項技能,還是打造一份事業,都要拒絕短期誘惑,相信「持續深耕」的力量,時間會給予回報。
5. 以「使命感」驅動,而非「利益」驅動
ASML的員工不只是爲了薪水工作,更相信自己在「推動科技進步」。這種使命感讓他們能忍受枯燥的研發、承受失敗的壓力。
這提醒我們:找到自己事業或工作的「意義錨點」——當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做,就能獲得超越利益的內在驅動力,走得更遠、更穩。
五、本書評價與延展閲讀
1.本書評價
《光刻巨人》是一部「技術與人文完美融合」的佳作。作者瑞尼·雷吉梅克以記者的嚴謹視角,既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光刻技術的原理,又生動刻畫了ASML背后的人物羣像——有執着的技術狂人、有遠見的企業家、有默默奉獻的工程師,讓硬核的科技故事充滿了人情味。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記錄了一家企業的成功,更揭示了「科技創新」的底層規律——沒有隨隨便便的領先,只有對極致的追求、對失敗的包容、對協作的重視、對長期的堅守。
《光刻巨人》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光刻機這一「工業奇蹟」的誕生過程,更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偉大,源於對「不可能」的持續挑戰。
2.延展閲讀:
《芯片戰爭:世界最關鍵技術的爭奪戰》(克里斯·米勒):從更宏觀的視角,講述芯片產業百年發展史,以及全球科技競爭的格局,能幫助讀者理解ASML崛起的時代背景。
《創新者的窘境》(克萊頓·克里斯坦森):經典商業理論著作,解析「為什麼大企業會在技術變革中失敗」,與ASML的「顛覆式創新」形成對照,深化對創新規律的理解。
《ASML:光刻機之王的崛起》(另一本ASML授權傳記):補充更多ASML內部細節,比如管理方法、企業文化等,適合想深入瞭解ASML的讀者。
免責聲明:自媒體內容僅用於記錄和分享,請勿用於商業用途。所有內容來自於網絡,或由人工智能服務生成。如有文字或圖片涉及侵權,請聯繫修改或刪除。文章內容不代表本人觀點,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機構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