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國家,給人工智能定了新調子

2025-09-30 06:21

(來源:大公館)

經濟日報近期發文,發展人工智能+必須堅決避免無序競爭、一哄而上,要求各地各行業因地制宜推進人工智能+,保持良性發展,不要違背政策初衷。

而,今年再往前的3月份兩會期間,譚鐵牛院士也提到過,我們要擁抱AI,但是要警惕一哄而上和一鬨而散。

人工智能當然要發展,但是並不需要每個省市都要重複建設,更不需要內卷式的發展

否則,又會是產能過剩,扯不清的一屁股壞賬。

01

國家對於人工智能的相關發文,絕非簡單的「潑冷水」,而是在當前的產業發展階段下,一次極具前瞻性的預期管理。

這並不是爲了澆滅人工智能發展的蓬勃火焰,而是爲了去掉虛火,使得行業能夠少走彎路,持續健康地發展。

事實上,我們從房地產、生豬養殖、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發展教訓中,已經多次感受到了一哄而上、一鬨而散的危害性;所以,我們不得不防人工智能再次重蹈覆轍。

比如説房地產行業。

大家已經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各項數據的冰冷,無論是從二手房的銷售價格、租賃價格,還是土地拍賣價格、在建住宅的面積等等數據都能感受到一鬨而散的無力感。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忘記了這個行業也曾經繁榮過,曾經一哄而上過。

恆大集團就是整個行業的一個縮影。恆大在2015年到2020年期間的盲目擴張,項目覆蓋深圳、廣州、武漢、鄭州等多個城市。而恆大之所以能夠快速拿地,就是通過高槓杆融資不斷滾雪球,巔峰時期債務規模高達2.4萬億元。

一個企業的債務,相當於一個深圳2020年的GDP總量了。

一個行業的企業債務加在一起呢?不敢想象!

所以,恆大這種「重規模輕現金流」的無序擴張模式,終究難逃歷史規律,在2021年爆發債務危機。

恆大雖然已經退市了,但是它在市場上的嚴重影響仍然沒有完全消退。

其中廣州、深圳、武漢、鄭州等重點城市受影響較為嚴重,許多樓盤已經長滿雜草,遙遙無期。

此外,恆大的問題也涉及到了許多上下游企業款項支付的問題,許多公司的應收賬款變為壞賬。

特別是金螳螂僅2021年計提壞賬就導致虧損40億-50億元,簡直是黑天鵝。而其他的三棵樹索菲亞皮阿諾等不計其數的企業都受到牽連。

其中有一些沒有上市的,抗風險能力小的受牽連企業已經降薪裁員、破產倒閉。

恆大的債務問題還造成了一定範圍內的金融震盪,影響到了職工的信託、三方理財,部分銀行的借貸等。這個就不能多講了。

請記住,這僅僅是恆大一家企業而已。而,整個行業一哄而上、一鬨而散對社會的影響將不可估量。

02

我們講過人工智能的發展爲什麼要因地制宜,要良性發展。

因為,我們經歷太多這種一哄而上的慘痛教訓了,除了房地產之外,我們再來講講生豬養殖行業。

2020年到2022年的豬周期中,大量企業跟風擴產導致行業短短2、3年就嚴重地供大於需。

這之后,大量的養豬企業走向破產之路。

2020年生豬價格飆至36.6元/公斤的歷史高位,行業利潤簡直堪比金礦。各個企業都開始掀起擴產潮,生怕錯過了一夜暴富的機會。

其中,總部位於江西南昌的正邦科技就是一個激進擴張的典型案例。

2020年到2021年正邦科技累計新增能繁母豬存欄超50萬頭,2021年生豬出欄量同比增長56%至1492萬頭

激進擴張的背后是什麼?

是債務。

你擴張是需要錢的,錢從哪來?

一方面是股權融資,在股票市場上高位發行股票募資進行擴建。另一方面就是去銀行借錢,進行債務融資。正邦科技2021年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資產負債率已經超過90%。

你借錢擴張,我也跟着借錢擴張,到最后就是整個行業的一哄而上,供應了大量的豬肉,但是咱們就是14億張嘴啊,多了也吃不了。

任何事情都無法違背簡單的供需規律。生豬價格在整個產業都大規模擴建的情況下開始暴跌,2022年10月跌至11.8元/公斤,較2020年高點近乎「腰斬再腰斬」,行業大多數企業都進入深度虧損期。

正邦科技2021年淨虧損達188.19億元,2022年續虧95.44億元

這時候正邦的資金鍊徹底斷裂,已經資不抵債,欠了江西地區不少銀行一屁股債務。

經濟日報提到,人工智能的發展要因地制宜、良性發展。其實,任何一個行業都應該因地制宜、良性發展。

大家想一下,正邦科技本身就身處江西,你的養殖業再怎麼發展,也不可能搞過農業大省河南的牧原股份啊。

這就是沒有因地制宜的激進擴張。

正邦不僅讓自己付出沉重代價,也對江西當地的就業、税收、銀行造成了衝擊,更讓投資正邦的無數股民飽受摧殘。

值得注意的是,正邦科技依然只是整個生豬養殖行業的一個縮影而已,整個行業里其實不少企業都遭遇了和正邦一樣的命運。

這無疑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巨大浪費。浪費了銀行借貸、浪費了當地的就業、税收優惠等等。

再比如,新能源汽車也曾經歷過痛苦的一鬨而散。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能規劃已超過5000萬輛,而實際年銷量預計不足3000萬輛,產能利用率不足60%。

一哄而上,無序競爭的結果就是供應大於需求。

而供大於需的結果就是,頭部企業爲了在存量市場里搶佔市場份額,率先開啟價格戰,部分車型降價幅度高達30%,直接導致行業平均利潤率從2023年的8.5%降至2024年的4.1%,接近盈虧平衡點。

這個時候誰在裸遊就一清二楚了。

浙江嘉興有一家汽車企業的生產基地,正是憑藉「互聯網造車」概念走紅的哪吒汽車。它因市場競爭加劇,2023年淨虧損達64.9億元,至今都沒有喘過氣來,依然行走在懸崖旁邊。

2025年4月哪吒汽車原CEO張勇「跑路英國」之際。

哪吒汽車留下的是拖欠供應商的超60億元的欠款,留下的是3000多名員工被拖欠薪資、社保斷繳、期權作廢,留下的是40萬車主面臨車機斷網、換電站癱瘓、充電樁押金難退,售后近乎崩潰。

事實上,哪吒汽車是個案嗎?

並不是。

無論是浙江嘉興的哪吒汽車,還是浙江温州的威馬汽車、江蘇鹽城的高合汽車、還是百度和吉利聯合打造的極越汽車等等,都出現了員工討薪、供應鏈企業討債,這背后又打翻了多少個家庭的幾兩碎銀。

最后,大家都看到了。

房地產的債務危機、生豬養殖的產能過剩、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內卷,都在反覆説明一個道理,一哄而上沒有贏家

所以,國家強調,人工智能的發展不能夠再一哄而上,如此才能避免重蹈其他行業「先狂歡后崩盤」的覆轍。

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就應該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百米衝刺!

來源:米筐投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