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9 16:07
要説近期倒黴的車企,零跑肯定算一個。
9 月 25 日,零跑前腳剛在各大媒體投放「整車下線 100 萬台」的重大好消息,當天就爆出創始人朱江明成了「老賴」。
因為子公司的合同糾紛,作為母公司的零跑被法院以「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為由,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這時作為老闆的朱江明,自然成了被限制高消費的「老賴」。
在短短的兩天之后,零跑就迅速解決了合同糾紛,朱江明也從「老賴」恢復自由身,但這「一邊慶功、一邊老賴」的強烈反差,不僅帶來了戲劇效果,也讓大家更多地關注到這位新勢力「靜悄悄」的銷量王者背后的「難言之隱」。
零跑的王者之路,遠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簡單。
草根之王的逆襲
從今年 3 月開始,零跑的銷量就按不住了。
3月,零跑交付37095 臺車,首次拿下新勢力單月銷冠;4 月首次踏入月交付 40000 臺大關、7 月首次破 5 萬、9 月預計破 6 萬…
這7 個月零跑合計交付約 33.8 萬輛,將銷量指引從50萬-60萬輛提升至58萬-65萬輛,並連續 7 個月穩居新勢力月銷榜首,形成「量價利」三升局面:銷量飆漲、毛利率創新高(14.1%)、半年度扭虧為盈。
但殘酷的事實是,哪怕拿下這樣的成績,對零跑來説甚至還稱不上「跨過生死線」。而這樣的論斷,恰恰出自剛經歷了三天「老賴體驗卡」的零跑創始人,朱江明之口。
在今年超額完成目標后,零跑馬上就給自己立下了新的「軍令狀」——從2025年預計的 65萬台規模,再跳漲 53.8%,最終定下了「年銷過百萬」的目標。
朱江明之所以會定下如此大膽的目標,一大原因是,他始終堅持年銷量過百萬是「生存底線」,零跑必須做到,否則會「活得很累」。
他認為,年銷量過百萬的車企才能實現穩定盈利,像吉利、長城、比亞迪這樣的大車企都經歷了年銷量過百萬的洗禮,才成長成今天這個樣子,零跑如果要成為知名大車企,也終將會經歷這種洗禮。
當然在這樣打雞血一般的口號之外,是更加精準細膩的營銷覈算。
在當前的銷量下,零跑纔剛剛脱離虧損,但從數字層面上看盈利能力依然很弱:現金流剛剛轉正,累計淨利不到5 億元。
在這個規模下,零跑的經營槓桿依然極高,固定成本+研發攤銷幾乎吃掉了全部毛利,淨利潤率也就約1%-2%,任何負面波動(降價、原材料、補貼退坡)都會立刻把利潤打成虧損。
另外,100萬台才能觸發供應鏈「百萬級」價格跳檔,讓採購成本再降3-5%,同時讓研發+產線折舊攤薄到「安全水位」,實現穩定盈利——這是零跑繼續投入高端D系列、海外建廠的前提。
所以,如果明年能實現銷量過百萬的目標,零跑的產能利用率將進一步提升,單車成本下降,固定費用得到攤薄,淨利率提升至 3%-4%,最終單年淨利潤有望從現在的 5-10 億元,增長至 40-45 億元,為后續研發和渠道擴張提供現金流支撐,大大增加了企業的喘息空間。
所以朱江明纔會説:「我們抗日戰爭才勝利,現在剛過盈虧平衡點的邊界線。零跑如果不能夠快速增加銷量,讓盈利能力更強,市場佔有率更高,那可能就很危險」。
再加上所有車企都有共識,未來三年可能會是新能源車競爭最激烈的時間段,市場就是一場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爲了實現這樣的宏偉目標,零跑計劃構築更加完整的車型陣列,在今年B系列進一步下探的基礎上,2026年還會有A系列和D系列上市,最終形成覆蓋6萬至30萬元主流價格帶的完整產品線。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A系列和D系列的旗艦SUV和MPV都會和大家見面,D 系列更是會有 30 萬級別的產品,零跑也終於迎來了自己的「衝高」產品。
只不過,在新的目標、新的產品佈局下,零跑過去最引以為傲的打法,也許就要拖后腿了。
性價比陷阱
零跑今天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一直掛在嘴邊的「全域自研」與「精準刀法」居功至偉。
與多數依賴外部供應商的「整合型」車企不同,零跑從創立之初就從底層的電子電氣架構,到三電核心技術,再到智能座艙和駕駛輔助都進行自研,甚至類似AR-HUD、座椅這類高附加值零部件,零跑也不想讓別人把利潤給掙了——通通自己來。
通過全域自研節省成本之后,給了零跑更多在「性價比」上大施拳腳的空間,它們也毫不扭捏的,大大方方地擁抱了性價比。
以奠定其市場地位的零跑C11為例,2023年,當同價位車型還在普遍使用麥弗遜懸架時,零跑C11以15-20萬元的價格,直接給出了通常在30萬以上豪華車才配備的「前雙叉臂、后五連桿」獨立懸架;車內,它塞進了三塊高清大屏和高通驍龍8155芯片,配上Nappa真皮座椅。
現在在社媒平臺上談到零跑,大家首先想起的反而是「半價理想」「半價特斯拉」,零跑可以給到理想同款的冰箱彩電大沙發、特斯拉同款的續航、懸架、激光雷達和座艙芯片,配置表基本全對標,價格直接砍一半,成了圈粉的終極武器。
這種打法在銷量爬坡階段確實奏效,但問題在於:硬件的「性價比」並不能自動轉化為體驗的「滿意度」。
最突出的,在於看得見的硬件與看不見的綜合體驗之間的巨大鴻溝。
比如當下新能源車智能化的核心:智能座艙、車機系統上,儘管零跑大方地給到了高通驍龍8155甚至8295的頂級座艙芯片,硬件規格拉滿,但在各大車主論壇和社交媒體上,對「車機傻」的吐槽卻屢見不鮮,「屏幕操作偶有卡頓」、「語音助手不夠智能」等問題司空見慣。
這種軟件體驗上的明顯短板,讓頂級硬件的價值打了折扣,也讓所謂的「智能座艙」體驗大打折扣。
另外,零跑汽車在底盤質感和智能輔助駕駛的水平一般,已經在廣大車主之間成為共識。不過也有的車主反饋,儘管已經有了心理預期,但零跑的底盤還是「晃」出了他的想象。
特別是當初首次用」雙叉臂+多連桿「試圖在底盤上打出性價比的 C系列車型,因為車身巨大,」船感」也是最明顯的:側傾大、起伏大、抖動的持續時間長。
不少車主都戲稱,在開零跑之后,「用料是用料,調校是調校」這句話,第一次被深刻理解到了。
另外在智能駕駛方面,雖然零跑的車子頭頂碩大的激光雷達,但體驗上不僅沒有和一些品牌的視覺方案拉開差距,和大部分燃油車的 L2 級別輔助駕駛,比如 ACC 也沒有來開明顯區別。
小紅書上就有挺多用户在吐槽零跑的智駕,城區 NOA 的安心率低,有的用户在試駕的時候,最基礎的自動泊車都能出事故,實在令人捏一把汗。
這時候,投入了好的硬件卻沒有做出好的體驗,往往會比車子沒有什麼好硬件更糟心。零跑確實堆料了,但又沒有讓消費者感受到堆料的實在好處,更別說還有一些企業,用一般的硬件就能做出不錯的體驗,這種落差就更讓用户糾結了。
原本按照零跑的計劃,它們會繼續拓展車型,覆蓋 20-30 萬區域的價格段。
但從目前是市場格局來看,這個價位的賣得好的產品,每一個都是狠角色:有三電遙遙領先的特斯拉、情緒價值拉滿的小米 SU7/YU7、智能駕駛先鋒鴻蒙智行,還有「原價理想」的理想汽車。
在當前消費者最關心的新能源車的幾個領域:底盤、智駕、冰箱彩電大沙發,都有零跑的上位替代,零跑「豪華平替」的定位,正在被市場無情地擠壓。
當「原版理想」推出24萬元的 i6,自己都開始做「七折理想」時,以「半價理想」為榮的零跑,只會變得越來越被動。
另外,隨着鴻蒙智行的尚界用華為智駕為矛大舉進攻 15-20 萬價位段、小鵬將 G6、P7+下沉到 20 萬元以內,蔚來也通過 BaaS 將更多的新車打到了 15 萬元級別…
這些車企可以輕松複用過去在 20 萬元以上級別車型上的技術、算法、調校實現「降維打擊」,零跑很可能在還沒需要考慮怎麼進攻的時候,就得先考慮如何防守了。
這樣看,零跑想要跨過 100 萬台年銷量生死線,絕不簡單。
荒誕現實
月銷 5 萬卻沒有度過」安全期「,放在哪里都是胡說八道,但在中國汽車市場,確是一個荒誕的現實。
歸根究底,正如朱江明所言,一個車企要達到年銷百萬才能真正跨過生死線,實在太殘酷了。
即便對現在已經月銷量 5 萬+的零跑來説,未來要達到年銷百萬級別,意味着2026年的月均銷量需要從當前的5萬多臺穩定躍升至8.3萬台以上,給資本市場展現「規模+盈利」雙躍升完美敍事。
跨過去,就能擠進新勢力第一梯隊;跨不過去,高端化、盈利、估值都會全面受壓。
只是任由零跑「猥瑣發育」的時間不多了。
零跑用百萬下線和首次盈利的成績,證明了「性價比」是一條可以走通的生存之路。
現在他們必須回答,當它想推出三十萬級的D系列,摘掉「平替」的帽子、最終跨過年銷量百萬這條生死線時,性價比還是不是「靈丹妙藥」?
靜候一個答案。(轉載自藍字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