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民生非銀 張凱烽團隊】非銀周報:季度切換在即,積極佈局回調后的非銀板塊

2025-09-29 00:02

(來源:金融烽向標)

Summary

周報摘要20250928

8月壽險保費受預定利率切換高增,車險保費維持穩健增長。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保險行業20251-8月保險行業保費收入47,998億元,同比+9.6%8月單月保險行業保費收入5,913億元,同比+35.6%。其中18月人身險保費收入35,797億元,同比+11.4%,財產險保費收入12,201億元,同比+4.7%8月單月人身險保費收入4,644億元,同比+49.7%,財產險保費收入1,268億元,同比+0.9%8月保費在預定利率切換的背景下保費較快增長,利率下行背景下,分紅險佔比有望持續提升,產品結構不斷改善,潛在利差損壓力有望緩解。

國新辦會議回顧「十四五」時期國內金融業發展成就,關注后續政策部署。

922日周一,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主要領導介紹「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成就,並答記者問。本次新聞發佈會不涉及短期政策調整,「十五五」及后續金融改革將在中央統一部署后作進一步溝通。

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市場功能不斷健全,有望增強資本市場吸引力。

吳清主席提出,近五年,交易所市場股債融資合計達到57.5萬億元,直接融資比重穩中有升,較「十三五」末提升2.8個百分點,達到31.6%融資端改革持續深化,目前已有3家未盈利科創企業在重啟科創板第五套標準后完成註冊,創業板第三套標準也迎來首單受理。「併購六條」發佈以來,已披露230單重大資產重組。紮實開展兩輪退市制度改革,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十四五」時期共207家公司平穩退市。投資端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吳清主席表示,「十四五」期間,證監會堅持投資者利益優先,制定實施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三階段降費改革全面落地;中央金融辦會同證監會和相關部門出臺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及實施方案,着力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入市的痛點堵點;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至全國等重要舉措相繼落地,「引長錢、促長投」的改革效果加快顯現。截至今年8月底,各類中長期資金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1.4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2%上市公司主動回報投資者的意識明顯增強,5年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回購派發「紅包」合計達到10.6萬億元,比「十三五」增長超過8成,相當於同期股票IPO和再融資金額的2.07倍。我們認為,市場包容性提升有望拓寬投資標的範圍;上市公司分紅回購規模提升,有助於夯實投資收益;打通各類資金入市堵點,公募基金降費等,也有助於降低投資成本。伴隨投融資改革持續推進,資本市場吸引力有望不斷增強。

落實政治局會議部署要求,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有望加速推動資金入市。

潘功勝行長指出,「十四五」期間,人民銀行探索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貨幣政策工具,會同證監會創設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兩項工具;支持中央匯金公司發揮類「平準基金」作用,不斷健全支持資本市場的長效機制。吳清主席提出,協同發力的穩市機制逐步完善,「十四五」期間,A股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上證綜指年化波動率15.9%,較「十三五」下降2.8個百分點。為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吳清主席表示,將從四個方面持續着力:一是增強多層次市場體系的適配性,以科創板、創業板「兩創板」改革為抓手,推進發行上市、併購重組等制度改革,進一步提升制度包容性。二是更好發揮中長期資金「壓艙石」「穩定器」作用,持續強化長周期考覈,不斷提高跨境投融資便利度。三是持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四是提高監管的精準性、有效性,落實主責主業。我們認為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穩市機制持續完善,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增強,有助於提高夏普比率,推動低風險偏好主體資金入市。

年初至今政策定調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疊加貨幣政策適度寬松,有望持續提振市場情緒。政策鼓勵保險作為中長期資金入市,權益配置有望持續擴大,人身險預定利率調降有望降低險企負債成本。券商方面,資本市場回穩向好,市場交投活躍度保持高位,兩融余額擴大,券商業績修復趨勢有望延續。中國香港股票與債券市場相關制度優化調整,有望拓展內地非銀機構南向投資機會。保險方面,建議重點關注陽光保險、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和中國財險。證券方面,建議關注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國泰海通廣發證券等頭部券商標的。

風險提示

政策不及預期,資本市場波動加大,居民財富增長不及預期,長期利率下行超預期。

正文

1 市場回顧

本周(2025.09.22-2025.09.26,下同)寬基指數回升。環比上周:上證綜指+0.21%,深證成指+1.06%,滬深300指數+1.07%創業板指數+1.96%

非銀方面多數回落,僅保險指數上漲。非銀金融(申萬)-0.09%,證券Ⅱ(申萬)-0.18%,保險Ⅱ(申萬)+0.46%,多元金融(申萬)-1.51%

主要個股方面,環比上周:1)券商中國銀河+1.68%,中信證券+1.45%,華泰證券+1.38%,國泰海通+0.75%2)保險:新華保險+2.67%,中國太保+0.89%,中國人壽+0.58%,中國平安+0.22%

2 證券板塊

2.1 證券業務概況

經紀業務:本周滬深兩市累計成交0.68萬億股,成交額11.46萬億元,滬深兩市A股日均成交額2.29萬億元,環比上周-7.98%,同比+116.72%

投行業務:截至2025926日,(1)年內累計IPO承銷規模為698.99億元;(2)再融資承銷規模為9650.05億元,分別達到2024年的112%/ 558%

信用業務:1)融資融券:截至926日,兩融余額24443.17億元,較上周+1.93%,同比+75.15%,佔A股流通市值2.48%。(2)股票質押:截至926日,場內外股票質押總市值為30009.43億元,較上周-0.80%,同比+18.85%

2.2 證券業務重點圖表

3 保險板塊

4 流動性追蹤

4.1 流動性概況

貨幣資金面:本周央行開展2.47萬億元逆回購和6000億元MLF操作,有1.83萬億元逆回購和3000億元MLF到期,淨投放8806億元。國慶假期前夕資金利率總體下行,而存單利率持續上升。922-926日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利率R001下行25bp1.33%R007下行1bp1.55%DR007下行3bp1.53%SHIBOR隔夜利率下行19bp1.32%6個月AAA同業存單收益率上行1bp1.66%

債券利率方面,本周債券收益率變動不一,長端利率多數上行,1年期國債收益率基本持平於1.39%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2bp1.88%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5bp2.22%

4.2 流動性重點圖表

5 行業新聞與公司公告

6 投資建議

投資建議:

年初至今政策定調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疊加貨幣政策適度寬松,有望持續提振市場情緒。政策鼓勵保險作為中長期資金入市,權益配置有望持續擴大,人身險預定利率調降有望降低險企負債成本。券商方面,資本市場投融資改革持續深化推進,穩市機制完善,有助於提升資本市場吸引力。市場交投活躍度保持高位,兩融余額擴大,券商業績修復趨勢有望延續。

標的方面:

保險方面,建議重點關注陽光保險、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和中國財險。證券方面,建議關注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國泰海通和廣發證券等頭部券商標的。

7 風險提示

1)政策不及預期:影響資本市場活躍度表現,拖累券商營收;部分政策推出不及預期,或間接令行業創新不及預期。

2)資本市場波動加大:拖累險企和券商投資端表現,造成淨利潤大幅波動。

3)居民財富增長不及預期:宏觀經濟復甦放緩,影響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預期,購買力和需求下降拖累保險負債端表現。

4)長期利率下行超預期:險資資產負債匹配難度加大,拖累淨投資收益率水平,潛在「利差損」風險上升。

證券研究報告:《非銀行業周報20250928:季度切換在即,積極佈局回調后的非銀板塊》

對外發布時間:2025年9月28日

報告撰寫:張凱烽 S0100524070006

本報告署名分析師具有中國證券業協會授予的證券投資諮詢執業資格並登記為註冊分析師,基於認真審慎的工作態度、專業嚴謹的研究方法與分析邏輯得出研究結論,獨立、客觀地出具本報告,並對本報告的內容和觀點負責。本報告清晰準確地反映了研究人員的研究觀點,結論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響,研究人員不曾因、不因、也將不會因本報告中的具體推薦意見或觀點而直接或間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補償。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於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通過本微信訂閲號/本賬號發佈的觀點和信息僅供民生證券的專業投資者參考,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民生證券研究院發佈的完整報告爲準。若您並非民生證券客户中的專業投資者,為控制投資風險,請取消訂閲、接收或使用本訂閲號/本賬號中的任何信息。本訂閲號/本賬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我司不會因為關注、收到或閲讀本訂閲號/本賬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客户;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具有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

本報告僅供本公司境內客户使用。本公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客户。本報告僅為參考之用,並不構成對客户的投資建議,不應被視為買賣任何證券、金融工具的要約或要約邀請。本報告所包含的觀點及建議並未考慮獲取本報告的機構及個人的具體投資目的、財務狀況、特殊狀況、目標或需要,客户應當充分考慮自身特定狀況,進行獨立評估,並應同時考量自身的投資目的、財務狀況和特定需求,必要時就法律、商業、財務、税收等方面諮詢專家的意見,不應單純依靠本報告所載的內容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而導致的任何可能的損失負任何責任。

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本公司及其附屬機構可能持有報告中提及的公司所發行證券的頭寸並進行交易,也可能為這些公司提供或正在爭取提供投資銀行、財務顧問、諮詢服務等相關服務,本公司的員工可能擔任本報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客户應充分考慮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勿將本報告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參考依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