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這家「全球第一」,斥資4.27億擴建工廠!

2025-09-29 17:02

(來源:醫療器械創新網)

作為全球最大的眼科器械公司,愛爾康(Alcon)在手術與視力保健雙領域均佔據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

愛爾康擴廠:全球眼科巨頭的戰略落子

2025 年 9 月,這家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巨頭再傳擴產消息 —— 其在西弗吉尼亞州萊薩奇的工廠擴建項目正式落成,總投資高達4.27 億元人民幣(6000 萬美元),讓擁有數十年視力產品生產歷史的萊薩奇工廠,成為愛爾康在美國的人工晶狀體(IOL)生產核心。

周三上午的剪彩儀式上,愛爾康全球製造和技術運營副總裁帕特里克・科利爾明確表示:「此次擴建使萊薩奇工廠的產能領先於公司其他生產基地。」

更值得關注的是,愛爾康正計劃將兩條歐洲生產線遷至美國沃斯堡現有園區,若這兩條生產線順利遷移,愛爾康將在沃斯堡當地額外投入1.86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22億元),並創造 241 個全職崗位,員工平均年薪達 75,000 美元。

9 月 23 日,沃斯堡市議會已收到該項目激勵提案,公司領導層正進行現場勘察。

多重政策壓力下的戰略抉擇

「擴廠+生產線轉移」這一系列動作絕非偶然,而是愛爾康在多重政策壓力下的戰略抉擇。

一方面,美國貿易保護政策持續升級:9 月 25 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宣佈,自 10 月 1 日起對進口品牌及專利藥品加徵 100% 關税,雖未直接提及醫療器械,但 9 月 2 日啟動、24 日正式披露的 「232 條款」 調查已將醫療設備納入範圍,美國商務部明確評估進口醫療耗材、設備是否威脅國家安全,此舉可能成為加徵新關税的依據。

愛爾康的產線遷移計劃,恰好處於政策敏感範圍內,若按新關税政策執行,成本將翻倍。另一方面,美歐雖此前約定多數商品關税上限15%,但新調查可能觸發疊加關税,而愛爾康若將產線遷移至美國本土,則可徹底規避潛在税率提升風險。

疊加監管層面的壓力:2025 年 5 月美國 FDA 擴大境外企業飛行檢查範圍,這意味着對境外企業的檢查率與嚴格率將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愛爾康加碼美國產能(萊薩奇工廠擴建 + 沃斯堡遷廠計劃),形成 「規避關税 + 應對覈查 + 響應安全調查」 的三重防禦,成為應對市場環境變化的穩妥策略。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顯示,2023年,全球人工晶狀體市場規模估計為44.7億美元,預計2024年至2030年複合年增長率為4.63%

從市場層面看,北美地區,特別是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人工晶體市場的領導者,並預計在未來幾年繼續保持其主導地位。

因此,從產品維度看,萊薩奇工廠的擴產精準匹配市場需求:人工晶狀體貢獻愛爾康2024 年 94 億美元營收的 32%,新推出的 Clareon® PanOptix® Pro 三焦點晶體以 94% 光能利用率佔據全球多焦點市場領軍地位,伴隨萊薩奇工廠的產能升級,將進一步鞏固愛爾康的技術壁壘與行業地位。

全球競爭格局:寡頭主導的高端博弈

全球人工晶狀體領域的核心先進技術,長期由愛爾康、強生、博士倫、蔡司四大國際眼科器械巨頭掌控,這四家企業不僅壟斷了關鍵技術路徑,更在全球人工晶狀體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

行業統計數據顯示,僅在中國市場,這四家企業的合計市場份額便超60%,且競爭焦點高度集中於高端功能性產品賽道,呈現三大核心競爭態勢:

技術迭代白熱化

頭部企業通過持續創新構建技術壁壘—— 強生 TECNIS Synergy 晶體搭載創新光學設計,實現從遠到近全距離連續清晰視力;蔡司 AT LISA tri 憑藉優異的靜態與動態視覺表現,尤其在駕駛、運動等場景下的適配優勢,在歐美高端市場市佔率超 30%;愛爾康則以 PanOptix 系列鞏固多焦點領域領先地位,其經典的 AcrySof 系列人工晶狀體全球植入量已突破 1.3 億片,臨牀應用覆蓋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

本土化與生態佈局深化

巨頭紛紛加碼區域市場深耕,以中國為例,2025 年 7 月強生宣佈啟動蘇州產業園外科工廠產能升級,計劃將原位於興浦路的吻合器產線整體遷入長陽街產業園,打造集智造集羣與供應鏈基地於一體的本土化樞紐;

蔡司亦在蘇州構建「手術顯微鏡 + 人工晶狀體」 協同生態,2025 年 9 月 5 日,蔡司蘇州研發製造基地迎來開業一周年,不僅營收同比翻倍至 7.6 億元人民幣,更有三款本土製造的高端顯微鏡同步首產下線並交付國內客户,實現 「研發 - 生產 - 服務」 本土化閉環。

資本整合加速技術卡位

通過併購補全技術版圖成為關鍵策略——2025 年愛爾康以 12 億美元收購 STAAR Surgical,強勢補強屈光矯正領域技術儲備;博士倫則早在 2023 年便收購 AcuFocus,快速獲取焦深延長型(EDOF)晶體核心技術,進一步完善高端產品矩陣。

中國企業現狀:集採催化下的國產突圍

2024 年 IOL 集採落地后,國內形成 「基層放量 + 高端突破」 格局,近期國產企業再添技術突破:

頭部企業雙線發力

近日愛博醫療發佈2025 年半年報,2025H1公司實現營收7.87億元(+14.72%),人工晶狀體業務營收3.45億元(+8.23%)、毛利率86.42%(-3.06pct),國採中標「全視」雙焦EDoF晶體、年初獲證上市的「龍晶」PIOL等高端產品增長迅速。

更值得關注的是,9 月 26 日愛博諾德焦深延長型人工晶狀體通過國家藥監局創新註冊,進一步豐富國產高端產品矩陣。

仍存明顯短板

根據醫裝數勝對於2024年國內人工晶體細分市場分佈的研究可發現,單焦點人工晶狀體市場國產化率最高(32%),國產品牌愛博醫療優勢顯著;在多焦點人工晶狀體市場,國產化率為17%,進口品牌蔡司優勢更突出;在景深延長人工晶狀體市場,幾乎被進口品牌強生、愛爾康壟斷。

集採影響:短期陣痛與長期格局重塑

集採對眼科器械行業既帶來短期壓力,也推動長期發展格局重塑。

短期內,以愛博醫療為代表的國產企業面臨明顯經營陣痛,其人工晶狀體中標價降幅超30%,2025 年上半年淨利增速降至 2.53%,行業整體毛利率也隨之出現普遍收縮

但從長期來看,集採卻催生了多重結構性機遇—— 伴隨採購價降低,患者負擔大幅減小,推動國內人工晶狀體需求進一步增長,白內障手術率持續向美國水平靠攏;國產企業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印尼樂敦因質量問題被取消中選資格更進一步為國產產品騰挪了市場空間;同時行業產品結構加速升級,各大企業不約而同選擇加大高端型號推廣力度,共同形成 「低價保量、高端盈利」 的發展模式。

當前全國多省份已啟動集採續簽工作,隨着2025 年底首批集採到期,創新產品有望獲得更多政策傾斜,進而推動行業從單純的價格戰逐步轉向技術競爭的新賽道。

全球博弈中的中國機會

愛爾康合計超15 億元人民幣的美國產能投入(萊薩奇 4.27 億 + 沃斯堡約 13 億),是其鞏固全球第一地位的戰略防禦;而愛博醫療的技術突破,則彰顯中國企業的突圍韌性。

國產人工晶體制造企業未來破局關鍵在「雙向突破」:向內攻堅多焦點、EDOF 技術,向外複製邁瑞出海經驗。集採政策的動態優化,將成為平衡民生需求與創新動力的樞紐,推動中國眼科器械從規模擴張邁向質量升級,在全球競爭中實現從追隨者到引領者的蜕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