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電力碳達峰前夜:轉型的平衡術

2025-09-29 16:43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能源新媒 作者:魏然

碳達峰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

2025年,中國電力系統迎來了歷史性的關鍵節點。綠色和平、華北電力大學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聯合發佈的最新研究指出,在「高能效電氣化+非化石能源高速部署」的推薦情景下,中國電力部門有望在今年實現碳排放達峰,規模約52億噸,同時煤電發電量峰值控制在5.5萬億千瓦時左右。

這不僅是中國能源轉型路線圖上的一個里程碑,而且是關係到未來十年能否實現順利降碳的起點。報告同時預測,到2030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1.7萬億~12.2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速2.8~3%;風電與光伏裝機合計達到27億~31億千瓦,新型儲能裝機則為2.4億~2.7億千瓦。這些數據意味着,中國電力部門將進入以非化石能源主導、煤電逐步轉型的「存量替代時代」。

然而,通往目標的道路並不平坦。電力轉型是一場涉及經濟、社會、環境多重目標的複雜平衡術。電氣化的紅利與風險並存,煤電的再定位充滿陣痛,制度與技術的配套尚不完善。唯有在政策、市場、技術與區域協同之間尋找到動態均衡,電力部門才能真正實現從達峰到持續下降的跨越。

電氣化紅利與風險

過去十年,中國的電能替代進程明顯加快。無論是交通領域的新能源汽車普及,還是工業領域的電解鋁、電解氫,抑或居民生活中的「煤改電」,電氣化都帶來了需求的快速攀升。據測算,2016至2024年,全社會新增用電量3.73萬億千瓦時,其中約1.4萬億千瓦時來自電能替代。這一數字幾乎與同期煤電發電量的增量1.55萬億千瓦時等量齊觀,揭示出一個令人警醒的事實:電氣化在替代終端煤油氣消費的同時,在把碳排放壓力轉移到電力部門。

電氣化本應是碳中和的加速器,卻在節奏不當時變成了「碳轉移器」。原因在於非化石能源和儲能部署速度未能完全匹配新增電力需求,煤電不得不填補缺口。這種情形在一些地區尤為明顯,電動汽車與電解鋁產能集中上馬,而新能源裝機和儲能建設滯后,最終導致煤電機組出力增加。正如馬里蘭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中心副主任崔宜筠所言,電氣化必須與非化石能源的發展相匹配,否則只是把碳排放從終端轉移到電網。

然而,電氣化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不可忽視。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爆發、智能製造與數字經濟的用電增長,為經濟提供了新的動能。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賀一指出,煤電負荷率已經從過去的80%降至50%~60%,轉型已然開始,但節奏取決於新能源系統的成熟度,「先立后破」纔是安全可靠的邏輯。道達爾高級市場分析經理於涵則強調,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將繼續推高電力需求。這使得煤電轉型更具挑戰,必須探索氣電+儲能的協同,並通過長期購電協議(PPA)降低市場的不確定性。

研究建議,在未來十年中,電氣化必須以「能效提升+清潔電力替代」為雙輪驅動。一方面,通過產業升級、節能技術與數字化管理降低單位GDP的電力消耗強度;另一方面,加快非化石能源與儲能的高速部署,使其足以覆蓋新增電力需求。只有當電氣化速度與清潔電力擴張節奏保持一致時,電氣化纔是真正的「碳減排引擎」。否則,就可能在短期經濟繁榮的掩蓋下,埋下碳排放反彈的隱憂。

煤電的再定位

煤電的角色在悄然轉變。從絕對的電量支柱,它正逐步被重新定義為容量保障和系統調節資源。到2024年底,煤電裝機接近12億千瓦,雖然佔比不足四成,但發電量仍超過一半。在迎峰度夏等關鍵時段,煤電依然是最重要的壓艙石。但隨着新能源比例快速提升,煤電的電量功能將逐漸退居次要,其主要價值轉向在極端天氣、尖峰時段和區域互濟中提供靈活性。

研究給出了明確的目標:到2030年前,累計完成10億千瓦的煤電靈活性改造,淘汰5000萬千瓦老舊機組,另有7000萬千瓦轉為應急備用。這些措施將使煤電從「電量型電源」逐步轉為「調節型電源」。然而,這一過程伴隨着顯著的經濟陣痛。煤電利用小時下降,頻繁啟停和深度調峰增加了機組磨損和成本,盈利能力持續承壓。卓爾德首席經濟師張樹偉直言,電力市場存在「大鍋飯」現象,機組利用小時平均化,使煤電價值被低估。

破解之道在於市場與制度的重構。首先,容量電價與輔助服務市場要儘快完善,為煤電的備用和調節提供合理補償。其次,碳市場應更有效地將排放成本內部化,推動煤電機組進行低碳改造。再次,探索煤電+儲能的組合運行模式,使煤電在承擔系統調節時與儲能協同,既保證靈活性又改善經濟性。浙江的經驗表明,通過「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的多元市場設計,再結合跨省互濟,可以實現新能源100%消納,同時為煤電和儲能的靈活服務提供穩定回報。

煤電還可以通過技術路線延長「價值鏈」。例如,構建綜合能源系統,把廠區光伏、儲能和熱電聯產結合起來;或進行生物質摻燒與碳捕集利用(CCUS)試點,降低度電排放強度。正如賀一所説,煤電轉型節奏取決於新能源系統的成熟度,但這並不意味着煤電只能被動等待,而是要主動在價值體系中找到新的定位。

「先立后破」的路徑

電力系統當下真正的難點不在於是否能達峰,而在於峰值之后如何平穩下降。為此,需要制度與技術並舉,形成可持續的操作性路徑。

首先是市場機制的改革。目前現貨市場的價格信號仍受限價約束,價格失真導致儲能和靈活電源投資缺乏足夠激勵。山東、浙江等地的負電價現象,就是外來電剛性和機組開機數過多疊加的結果。要破解這一困局,需要放開價格信號,引導儲能與煤電迴歸價值本原。同時,建立容量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把煤電、氣電、儲能和需求響應的價值納入補償。國網能源研究院蔣莉萍強調,系統調節能力的提升不僅靠技術而且靠政策與制度的推動。

其次是區域協同與省間互濟。浙江案例顯示,在外來電比重高、新能源比例高、峰谷差大的「三高」條件下,通過市場化機制與跨區協同,實現了新能源的100%消納。浙江與安徽之間的電力置換、甘肅綠電的引入,都是省間互濟的典型案例。但要把經驗推廣,需要在頂層設計上解決輸電通道權責、收益分配和調度優先級等制度性問題。

再次是技術路線的迭代。短期內,發展構網型逆變器、推廣儲能與抽蓄、擴大需求響應的規模,是增強系統靈活性的關鍵。研究模擬顯示,在推薦情景下,即使在高峰時段,系統缺口僅限於少數夜間小時,可通過需求響應削減約6.5%的峰值負荷和跨區調度彌補。中長期,則需要推動長時儲能、熔鹽儲熱與煤電+儲能等路徑,探索CCUS等低碳技術,提升系統在極端天氣和高比例新能源條件下的韌性。

最后是政策引導與社會協同。專家普遍認為,煤電轉型不是單一部門能獨立完成的工程而是系統性任務。國網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長蔣莉萍指出,電網在未來必須轉變職能,從單純的輸電通道轉向綜合調度與支撐平臺。要實現這一轉型,必須結合財政金融工具,解決煤電退出過程中的資產處置與就業安置問題。這不僅是技術和市場的問題,而且是社會治理與公平轉型的問題。

碳達峰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對電力部門而言,達峰后的挑戰比達峰本身更為艱鉅。如何在安全、經濟與低碳之間取得平衡,如何讓電氣化成為真正的減排引擎,如何讓煤電找到新的價值定位,如何讓市場與制度為靈活性資源提供激勵,將決定未來十年中國能源轉型的質量。

當2025年的碳達峰被寫入歷史時,中國電力行業需要回答的更大問題是:如何在2035年之前,把碳排放從52億噸穩步降至42億噸,併爲全社會的碳中和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這需要「先立后破」的長期主義,需要市場與政策的雙輪驅動,需要國際經驗的借鑑與本土機制的創新,更需要全社會的合力。只有如此,中國電力系統才能把複雜的多目標博弈轉化為清晰的實踐路徑,為世界能源轉型貢獻中國方案。


注:本文來自公眾號能源新媒《電力碳達峰前夜:轉型的平衡術》;作者:魏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