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投資者正將焦點從人工智能轉向政府支出帶來的長期機遇

2025-09-29 16:26

  全球部分大型投資者正將目光從人工智能(AI)熱潮移開,轉向各國政府為應對地緣政治、技術及人口結構壓力而開展的長期支出。未來數年,這些壓力將重塑全球市場格局。

  儘管華爾街仍在爭論由人工智能推動的股市上漲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但資產管理公司已開始在基礎設施、能源轉型、醫療健康及國防領域分散佈局,以藉助各國政府的財政刺激政策獲利。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UBS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資官馬克・黑費勒(Mark Haefele)表示,在部分國家財政債務激增引發關注的背景下,許多投資者 「低估了(財政刺激)可能對實體資產和金融資產產生的影響」。

  黑費勒在路透全球市場論壇(Reuters Global Markets Forum)上透露,其管理着 4.5 萬億美元資產的公司正 「圍繞各國政府的政策方向開展主題投資」,將投資分散至電力、資源、醫療健康和國防等領域。

  今年 7 月,美國出臺的全面減税與支出法案通過延長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實施的減税政策、增加邊境安全與國防資金投入,以及削減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和醫療補助(Medicaid)支出,將使政府債務再增加數萬億美元。

  歐洲的財政支持力度同樣可觀:德國設立 5000 億歐元(約合 5860 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基金,且該基金不受其嚴格的債務剎車機制(debt brake)限制;此外,北約(NATO)成員國承諾將國防支出提升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3.5%,這些都提振了市場信心。

  管理着 4300 億美元資產的忠利資產管理公司(Generali Asset Management)投資主管安東尼奧・卡瓦雷羅(Antonio Cavarero)指出:「財政刺激始終是影響金融市場表現的關鍵因素。」

  他表示,與以往的市場周期相比,大西洋兩岸這些財政承諾的規模和持續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且這些政策推動的結構性調整將持續數年。

  卡瓦雷羅稱:「這些資金要真正滲透到整個體系中…… 要真正轉化為現實成果,還需要時間。」

  他補充道,核電、能源基礎設施、生物技術創新及國防等行業 「是市場無法忽視的領域」,但同時也警示:「在某個節點,我們終將需要應對這些債務問題。」

  今年以來,標普 500 指數(S&P 500)上漲近 14%,這一漲幅在很大程度上由人工智能相關動能推動;相比之下,歐洲基準指數斯托克 600 指數(STOXX 600)漲幅較為温和,僅為 9.5%。

  然而,斯托克 600 指數中的航空航天與國防板塊卻飆升了近 68%,這表明即便在人工智能仍主導整體市場環境的背景下,政府的財政優先方向仍在推動國防及工業類股上漲。

  管理着 1.3 萬億美元資產的美國資產管理公司紐文投資(Nuveen)首席投資官賽拉・馬利克(Saira Malik)預計,股市上漲的範圍將從美國科技股主導的行情,擴展至周期性板塊、小盤股及價值型股票。

  她表示:「得益於美元走弱,美國市場的優異表現並非今年唯一的投資亮點。」

  馬利克建議投資者保持投資組合平衡,同時略微向美國市場傾斜。「我認為投資者不應只持有美國資產,而犧牲其他所有投資標的,但我堅決反對看空美國市場。」

  馬利克還認為,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廢物管理領域存在投資機遇,並形容這些領域具有較強韌性,是應對通脹的有效對衝工具。

  瑞銀和紐文投資均強調主動管理策略優於被動投資。黑費勒表示:「當前市場環境下,依靠市場整體走勢(貝塔收益)獲利的空間較小,更適合採取主動投資策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