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每日投行/機構觀點梳理(2025-09-29)

2025-09-29 16:03

小程序:每日投行/機構觀點梳理

國外

1. 匯豐預計到2026年,中國股市將上漲17-20%

匯豐全球研究預測,到2026年,上證綜指將達到4500點,滬深300指數將達到5400點,深證成指將達到16000點,漲幅為17-20%。匯豐的樂觀基於三個假設:美國不會發生經濟衰退;人工智能相關資本開支持續;美聯儲繼續降息。匯豐預計,企業盈利將在2026年反彈,其中以電子元件為龍頭,充裕的流動性將提供進一步支撐。

2. 大摩策略師:超過90%的路演客户明確表示願意增加對中國資產的敞口

根據彭博匯編數據,截至9月19日當周,在投資新興市場的美國上市交易所交易產品中,追蹤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股票和債券的產品資金流入規模最大。摩根士丹利表示,截至8月底,外國多頭基金的資金流入規模已達10億美元,去年則流出170億美元。根據本月早些時候發佈的報告,儘管有所改善,全球基金對中國的配置仍低配1.3個百分點,而亞洲(除日本外)的基金經理則已轉為超配。策略師Laura Wang表示,她最近赴美路演期間,超過90%的客户明確表示願意增加對中國的敞口,是自2021年初市場觸及高點以來興趣最高的一次。

3. 富達國際: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興趣明顯增加,在不斷增持中國股票

高盛表示,全球對衝基金上個月在中國境內股票市場的活躍度為近年來最高,與2021年時形成鮮明對比,當時一些客户認為中國市場「不可投資」。品浩(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表示,投資者從擔心風險轉向更怕踏空。官方數據顯示,各類資產的外資流入都在增加,這種同步增長的現象過去十年僅出現過三次。總的來看,這些跡象表明中國市場正在好轉。今年中國境內股票市場高達2.7萬億美元的漲勢讓人刮目相看,且無法忽視,而全球基金目前仍處於低配狀態,意味着仍有大量空間可以加倉。「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興趣明顯增加,」富達國際的投資組合經理Joseph Zhang表示,他在不斷增持中國股票。「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對中國資產的重估不再是政策帶動的熱情使然,而是由基本面改善所驅動。投資者信心可能還會增強。」

4. 巴克萊:黃金價格似乎沒有被高估,黃金ETF持有量處於2022年以來最高

巴克萊銀行策略師上周日在報告中表示,相對於美元和美國國債,黃金價格似乎沒有被高估;考慮到美聯儲可能失去獨立性的風險性質,黃金價格應該包含一定程度的美聯儲相關溢價。今年以來金價已飆升逾40%,受央行需求和美聯儲恢復降息刺激,金價迭創新高。金價勢將連續三個季度錄得上漲。包括高盛集團和德意志銀行在內的銀行預計漲勢將會持續。

5. 野村:澳洲聯儲本周料按兵不動,溝通口徑或有變化

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Andrew Ticehurst表示,預計澳洲聯儲周二將宣佈維持官方現金利率不變,到時可能是全票通過。與8月份的表態相比,澳洲聯儲此次的溝通口徑似乎將明顯轉向不那麼鴿派的立場。近期數據顯示,GDP增長更為強勁,失業率保持低位,同時通脹有升溫跡象。澳洲聯儲的預測暗示,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核心CPI(經調整平均值)環比漲幅約為0.65%。而Ticehurst認為,第三季度的漲幅可能達到0.95%。

6. 野村:美元/日元的波動性可能會因即將到來的數據和事件而增加

野村證券的全球外匯策略在一份報告中説,在日本和美國數據和事件繁忙的一周,美元/日元的波動性可能會上升。在日本,焦點將是周三日本央行的短觀調查,該調查可能顯示製造業信心温和改善,並維持加息預期。外界將密切關注包括日本央行官員的講話,以判斷日本央行對經濟和通脹的評估是否會發生變化。他們補充稱,在美國,市場正關注國會是否會在周二最后期限前通過一項持續決議,以避免政府關門。野村證券預計美元/日元本周在146.50-151.50區間波動。

7. 凱投宏觀:東京CPI不會阻止日本央行在10月份恢復加息

凱投宏觀在一份報告中説,東京低於預期的CPI誇大了日本各地通脹放緩的速度。儘管這一消息再次讓市場認為10月份不太可能加息,但東京9月份CPI走軟主要是由於該市推出了免費托兒措施。這是東京和日本全國為緩解價格壓力而採取的一系列舉措中的最新舉措。預計這將使日本的總體通脹率降低約0.7個百分點。不包括新鮮食品和能源在內的全國通脹率將從本月的3.3%降至3.1%。凱投宏觀堅持認為,日本央行將在10月份的會議上恢復緊縮政策。

國內

1. 招商證券:建議繼續把握科技和有色金屬的市場主線

招商證券稱,此前持續推薦的港股互聯網、有色金屬板塊近期表現優異,站在當前時點仍然維持上述推薦。展望后市,市場波動可能加劇,但長期向上趨勢不改。AI仍然是港股市場主線,港股互聯網仍然有望成為最為受益方向。有色金屬則受益於降息帶來的流動性寬松和通脹預期提升的雙重利好。建議繼續把握科技(包括AI互聯網大盤+高端製造業等小盤)和有色金屬的市場主線,同時增配市場預期差較大的港股保險股以及「困境反轉」和高股息等價值策略。部分超跌的優質創新葯個股可以自下而上進行配置。

2. 招商宏觀:預計國慶節后將會出台穩增長相關政策,或暫時迎來股債雙牛

招商宏觀研報稱,國內方面,1)Q3價格企穩趨勢強化,高頻數據顯示9月傳統產業價格重新回升,受下游需求提振,新能源領域價格回升勢頭更為明顯。2)國內穩增長政策即將加力,Q4財政集中發力,但由於7-8月經濟數據下行過多,完成全年增長目標仍有壓力,預計國慶節后將會出台穩增長相關政策。資產方面,1)國內政策基調暫時重回穩增長,或暫時迎來股債雙牛。壓制融資成本訴求令利率債或迎來短暫做多窗口,經濟回升預期或令權益風格暫時趨於均衡。2)美國基本面暫無衰退風險,后續降息預期的變化大概率也不會對市場構成負面影響。一旦AI產業高景氣度延續就能助力美股繼續向上。

3. 銀河證券:節前短期波動加大,不改市場向好趨勢

銀河證券研報稱,節前部分資金情緒趨於謹慎,市場交投活躍度小幅回落,寬基指數呈現震盪格局,但短期波動不改市場向好趨勢。同時,結構性行情依然突出,科技板塊受益於海內外產業趨勢持續催化,儘管在情緒面影響下,周五行情出現調整,但短期壓力釋放后,仍存在修復向上空間。展望后市,隨着10月即將召開的二十屆四中全會聚焦「十五五」規劃,A股市場有望迎來關鍵窗口期,市場風險偏好或將進一步回暖。同時,流動性預計延續向好趨勢,兩融余額處於上行通道中,居民存款搬家仍處於初期階段,美聯儲降息為全球流動性提供支撐。仍需關注中美談判對短期結構性行情的擾動。

4. 華泰證券:基準情形下10月1日美國政府可能暫時關門

華泰證券研報表示,美國國會至今仍未能通過短期融資法案,如果10月1日前未能達成妥協,則美國政府將暫時關門。這是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后美國政府第二次面臨關門風險。與今年3月政府關門風波不同的是,共和黨和民主黨都認為政府關門對自身更為有利,尤其民主黨,認為這次在短期融資法案上妥協短期有害無益。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下,我們認為10月1日前兩黨達成協議的概率較低,政府關門或是基準情形。粗略估算,美國政府平均關門一周對當季GDP的拖累約為0.1pp。本次關門危機會再度強化對美國政治極化、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疊加近期經濟數據走強,美債波動率可能上升、如果美元繼續反彈,則市場流動性可能短期偏緊。

5. 華泰證券:適度向低位板塊做切換,10月將迎來政策及業績佈局窗口期

華泰證券研報表示,近期A股市場進入上行平臺期,結合日曆效應來看,節前投資者情緒或以避險為主,但考慮到資金正反饋仍在持續、基本面改善仍在蓄勢,市場或偏向縮量震盪。節后,宏觀不確定性減弱,投資者交投意願存在回暖動力,市場進入政策及業績佈局的窗口期。配置上,考慮到上周TMT板塊成交額佔比回升、季末資金存在風格調整需求,建議投資者小幅調整倉位,關注主線低位板塊,如港股科技、國產算力、機器人,「反內卷」中化工、電池及大眾消費龍頭。

6. 中金公司:中美信用周期或再迎拐點

中金公司研報認為,中美信用周期可能會迎來各自的拐點,這對於未來中美兩地市場和資產走向有重要啟示。簡言之,美國信用周期在美聯儲降息后可能重啟修復,甚至存在「過熱」風險;中國信用周期經歷了一年的修復后受高基數影響可能震盪甚至走弱,需要政策加大對衝力度。如果説三季度還不明顯的話,四季度隨着美聯儲降息落地和「924」行情一周年,這一效果將開始逐步顯現,值得重視。

7. 方正證券:AI終端爆發指日可待,半導體側迎來AI大機遇

方正證券發佈研報稱,模型小型化技術愈加成熟,算力、存力、連接各硬件環節持續升級,AI終端爆發指日可待,儘管在AI手機、AIPC等主流端側算力芯片國內廠商的起步時間較晚,但在端側AIOT算力、存儲技術方向、無線連接芯片國內廠商大有可為,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值得注意的是,端側AI大趨勢下,各賽道優秀公司具備跨賽道集成的優秀能力,如存算一體、帶有算力的連接AISOC等,建議關注端側算力SOC、端側存力、端側連接三大核心環節。

8. 申萬宏源:調整后就是紅十月,2026年春季可能是A股階段性高點

申萬宏源表示,A股調整后,「紅十月」是大概率。10月又是一個關鍵的政策佈局窗口,調整兑現后,更有利於資本市場預期穩中有升。順周期催化還需等待,需求側重點看26年新一輪「政策底」到「經濟底」的推演,供給側26年中供給出清。但25Q4順周期催化相對乏善可陳。而科技產業催化仍在趨勢中,海外AI產業趨勢向上,尚未觸及邊界,國內AI產業趨勢同樣在不斷進步。當前本就處於科技產業亮點不斷增加的周期,9月調整周期以來,小級別的結構亮點不斷。10月產業亮點和長期政策佈局共振,結構熱度可能重新升溫。此外,2026年春季可能是階段性高點,大概率不是2026年全年高點,更不是本輪全面牛市的高點。牛市還有縱深,隨着時間的推移,全面牛市演繹的條件會越來越充分。

9. 中信證券:存儲景氣度上行至少將延續到2026年下半年

中信證券研報認為,相比於上一輪存儲上行周期是「強預期弱現實」,本輪存儲周期上行是「保守預期→北美CSP上調CAPEX+ HDD需求外溢」,疊加NAND在過去約3個季度的時間里保持相對較低的產能利用率水平以及海外原廠謹慎的CAPEX預期,存儲景氣度上行至少將延續到2026年下半年。建議重視企業級SSD需求景氣度,建議重點關注企業級產品進展快、漲價受益邏輯強的存儲模組公司。

10. 中信證券:房地產市場具備止跌回穩的基礎

中信證券研報認為,儘管房地產市場仍然處於下行階段,但新房供給過大的局面已經扭轉,房價過高的情況已經明顯緩解,市場具備止跌回穩的基礎。在開發業務層面,看好新貨比較充分,營建好房子的能力較強,且新貨布局區域集中在杭州、上海、成都等地的公司。在經營性不動產領域,看好運營能力突出,資產組合優越的企業。

11. 廣發證券:Q4日曆效應顯現,看好順周期行業及高增長板塊

廣發證券發佈研報稱,進入四季度,市場板塊結構上存在一個重要特徵:05年至今,順周期行業在四季度的上漲概率超過65%,且有超過60%的概率跑贏滬深300。但需要滿足一定條件,即「順周期」行業在四季度的「日曆效應」基於宏觀經濟基本面變好的預期。在宏觀基本面亮點不多,但產業賽道活躍年份,四季度股價對來年指引作用更強,業績真空期提前演繹來年高增長板塊。

12. 華泰證券:PPI同比及工業企業利潤有望延續修復態勢

華泰證券研報稱,今年8月工業企業盈利同比較7月的-1.5%大幅上行至20.4%,或主要受到去年同期低基數的提振,其中營收同比增速較7月的1.1%温和回升至2.3%,季調后利潤率較7月的5.2%回升至5.8%,可能體現「反內卷」政策對價格的效果逐步顯現。往前看,「反內卷」政策對部分行業的價格及利潤形成託舉, PPI同比及工業企業利潤有望延續修復態勢。

13. 華泰證券:擴產周期結束,PTA行業拐點漸顯

華泰證券研報稱,擴產周期結束,PTA行業拐點漸顯。PTA作為聚酯纖維、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的核心原料,2010年以來行業經歷了兩輪擴產周期,截至2025年9月,我國PTA有效產能規模增長至9135萬噸,供給端快速趨於飽和導致近5年產品價差持續低位徘徊。未來兩年基本無新增產能投放計劃。國內「反內卷」政策以及技術更新迭代有望共同推動PTA行業供給格局優化,疊加海內外終端紡服及消費需求或將穩步提升,PTA利潤有望迎來一輪顯著的築底反彈,新裝置佔比較高的行業頭部企業有望受益。

14. 華泰證券:銅礦再現較大擾動,銅價有望走強

華泰證券研報稱,9月8日全球第二大銅礦Grasberg銅礦因事故停產。展望2026年,華泰證券預計Kamoa-kakula銅礦與Grasberg銅礦合計造成的供給減量可能達40萬噸產量,有望抵消全球銅礦全部增量,銅供需平衡表大幅改善。疊加市場對AI相關基建鋪開將驅動銅需求的預期、銅礦擾動頻發、全球財政貨幣寬松環境、金價對銅價有一定拖拽作用,華泰證券判斷銅價行情或啟動。建議關注優質銅礦公司。

15. 天風證券:看好未來行星滾柱絲槓在汽車中的應用

天風證券研報稱,絲槓是通過電機驅動絲槓軸旋轉,絲槓軸配套的螺母在螺紋的推動下實現直線運動,將電機的旋轉力轉化為設備所需的直線驅動力。根據摩擦特性,絲槓可以分為滑動絲槓、滾動絲槓和靜壓絲槓;其中,滾動絲槓分為滾珠絲槓和行星滾柱絲槓。絲槓是精密傳動系統的核心元件,其在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的運用廣泛。

16. 天風證券:AI存儲革命已至,「以存代算」開啟存儲新紀元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為突破算力瓶頸與「存儲牆」制約,「以存代算」作為一種顛覆性技術範式應運而生。該技術通過將AI推理過程中的矢量數據(如KVCache)從昂貴的DRAM和HBM顯存遷移至大容量、高性價比的SSD介質,實現存儲層從內存向SSD的戰略擴展,而非簡單替代。其核心價值在於顯著降低首Token時延、提升推理吞吐量,並大幅優化端到端的推理成本,為AI大規模落地提供可行路徑。AI存儲革命已至,「以存代算」催生核心機遇,顯著節省算力消耗加速AI推理,帶動SSD需求增速高於傳統曲線。

17. 中信建投:繼續看好儲能、鋰電板塊景氣度抬升

中信建投研報表示,繼續看好儲能、鋰電板塊景氣度抬升。今年以來國內儲能需求超預期,核心驅動在於新能源全面入市推動峰谷電價差拉大,加上容量電價政策出臺,推動儲能IRR提升。儲能需求驅動力快速由新能源強制配儲轉向經濟性驅動。海外市場,美國以外市場需求維持高速增長,「大而美」法案核心限制2026年后開工項目,預計裝機端需求影響有限。鋰電方面,儲能需求超預期帶來的產業鏈量利齊升邏輯持續兑現,當前核心矛盾為儲能需求持續性是否能夠帶動26年需求預期在20%的增速上繼續上修,關注四季度儲能招標、11月底電池企業要貨預期以及2026年電動車以舊換新政策及鋰電排產情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