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9 15:16
原標題:1.8萬億,曾毓羣還沒吃飽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寧王」終於跨越了「茅王」!
9月25日,寧德時代A股盤中漲超4%,總市值達到1.82萬億元,超過了市值約1.8萬億元的貴州茅臺。
即便在第二個交易日,它的股價出現回調,但在雪球等投資平臺上,關於其在海外和儲能市場上的表現,依舊是投資者的討論核心。「儲能預期升溫,寧德無論營收還是淨利潤都很優秀,市場地位也一直保持全球*,海外市場更具想象力,市值創新高是正常的。」一位投資者説道。
根據SNE Research數據,2025年前5個月,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使用量全球市佔率為38.1%,較去年同期提升了0.6%;在儲能領域,據鑫欏資訊數據,2025年上半年其產量位列全球*。
2025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實現收入1788.86億元,同比增長7.27%;實現歸母淨利潤304.85億元,同比增長33.33%。
雖然在動力電池賽道已連續8年穩坐全球*,但寧德時代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曾毓羣依舊忙碌在海內外各大主戰場,甚至比往年更「認真」了。
9月初,慕尼黑車展他全程坐鎮。開幕前一天,寧德時代專門推出了面向歐洲市場的電池產品。他親自為奔馳、保時捷、沃爾沃、雷諾等歐洲車企高管仔細介紹該產品,這與他往常匆匆現身發佈會后,忙碌輾轉各展臺形成反差。
一周前,他還出現在了「2025世界儲能大會」開幕式上,據他透露,寧德時代正在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技術融合,已深度佈局人工智能、構網型儲能、虛擬電廠等前沿領域。
在演講后,寧德時代的股價就出現了明顯的抬頭,多個交易日股價飄紅。
今年,儲能市場「大爆發」,上半年新增裝機量同比增超60%,多家券商上調全年裝機量預期,且多份市場報告顯示訂單向頭部公司集中的趨勢很明顯。
寧德時代是*的受益者,也是最「激進」的玩家。有券商預測,它明年電池規劃產量或達1000GWh,較2025年增長約43%,超出市場預期。以2025年市場預計的全球鋰電池出貨量計算,它明年的產能規劃可以覆蓋50%的需求。
寧德時代有關人士告訴《中國企業家》,今年整體戰略沒有大調整,會延續此前業務方向,在儲能、海外等市場持續發力。
今年5月,寧德時代登陸港交所,融資約410億港元,在當時被稱為今年以來全球*的一次新股募資。曾毓羣也絲毫不掩飾野心,「港股上市意味着公司更廣泛融入全球資本市場,也是公司推動全球零碳經濟的新起點。」
業務從「單核」到「雙核」,乃至「多核」,從單一市場到全球市場,寧德時代四處開火,這是公司成立以來最「瘋狂」的一個階段。
出生於福建的曾毓羣好「賭」,喜歡做冒險的選擇,比如辭去鐵飯碗投身被外國公司壟斷的電池行業、剝離動力電池團隊創辦寧德時代、冒着無法準確評估的風險選擇出海……
同爲福建人的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講過一個細節,曾毓羣的辦公室里掛着一幅字——賭性堅強。他還因此被問到為什麼不掛「愛拼纔會贏」,他的回答是,「光拼是不夠的,那是體力活。賭,纔是腦力活。」
儲能發力
早在寧德時代2011年創立之時,曾毓羣就制定了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雙輪驅動戰略。但在當時,后者還處在搖籃階段,行業內外不少人對它的可行性和發展潛力都帶着懷疑,甚至認為是在「賭」。
這也導致雖然很早佈局,但受限於市場機會和需求預期不足,很長一段時間內,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業務都遠遠跑在儲能之前。尤其是在鋰電池爆發的初期,市場對它的關注點只集中在動力電池這一塊業務上。
曾毓羣也的確把重心放在了這里,僅在成立第二年,就拿下了寶馬*純電動車的動力電池大單,成為其在大中華地區*的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的客户名單中,后續又加入了北汽、吉利、東風、長安等公司。
時間來到2017年,寧德時代超越日本松下和比亞迪,憑藉17%的全球市場份額登頂動力電池賽道。這讓同期的儲能業務更顯得「默默無聞」。動力電池直到現在依然是寧德時代的收入大頭,2025年半年報顯示,其營收佔比為73.55%。
但寧德時代的儲能業務並不是一片「空白」。在其創立*年,就參與了全球規模*的「風光儲輸」示範工程——張北儲能項目。
工程系畢業的曾毓羣深諳核心技術的重要性,寧德時代牢牢把握着儲能系統中的核心部件——電芯,這大概要佔到總成本的50%~60%。
在儲能風口來臨時,即便市場涌現了海辰儲能、瑞浦蘭鈞等新玩家,寧德時代依舊能掌握話語權。2021年后,國內多省、自治區發佈了新能源項目「強制」按比例配置儲能的政策,拉動了訂單潮,多家企業爆單。
寧德時代憑藉「動力電池一哥」的勢能,品牌和體量跟競爭對手都不在一個量級上,儲能業務開始放量。行業*階段最主流的280Ah電芯規格,正是寧德時代在2020年推出的標準。
那個階段,曾毓羣開始「兩手抓」。因為儲能業務從2020年僅約20億元的營收、3.86%的整體營收佔比,一年之后直接飆升至營收136億元,營收佔比約10%。
曾毓羣直接將動力電池的打法複製到了儲能市場。他喜歡通過研發加大產品的溢價,比如在動力電池業務上,核心賣點就圍繞着安全、空間利用率、度電成本、周期投資回報率等維度。2014年以來,寧德時代累計研發投入超過800億元,僅去年研發投入就達186億元——這個規模已接近部分腰部鋰電池企業全年的營收。
根據摩根士丹利報告,寧德時代的儲能系統在全球市場能為客户帶來約14%的內部收益率溢價,在價格戰激烈的中國市場也能帶來約8%的溢價。
短短几年內,寧德時代超越入局該業務數十年的日本松下、韓國LG化學等老牌企業,在兩個主要市場都佔據*。到2024年,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上連續8年使用量全球*、儲能電池連續4年出貨量全球*。
但近兩年,儲能正在變成一個「嚴酷」的戰場。伴隨動力電池行業周期性波動加劇,激烈的價格競爭和需求增速放緩,讓多家專注動力電池業務的企業開始把儲能當成「第二曲線」。一些光伏企業也盯上了「光儲一體」的蛋糕,低價成爲了競爭核心。
今年3月,儲能市場上接連出現0.486元/Wh、0.478元/Wh的招標報價,兩度刷新今年1月的0.499元/Wh的*價。而一年前,常規報價還在0.8元/Wh以上。
寧德時代也在2024年出現了上市后的首次營收下降,全年增利不增收,其中儲能業務的營收出現了4.36%的下降。
曾毓羣近期公開談論最多的話題變成了「內卷」。他提到3年間,儲能價格下降了約八成,嚴重偏離了成本,甚至價格戰已經蔓延至海外。
他直言:「技術同質化問題顯現。在資本推動下,不少企業選擇走捷徑,傾向於抄襲和複製,而非自主研發。創新是需要燒錢的,問題是如果人人都想走捷徑,誰來做創新?」
「賭」向海外
這也讓海外市場的戰略權重更高了。
港交所掛牌所募集的資金,90%都將投向匈牙利工廠的一期及二期建設。寧德時代也坦言,港股IPO就是由於外匯儲備難以覆蓋海外投資需求而開展的。
曾毓羣對海外市場並不陌生,他也吃到過甜頭,畢竟寧德時代剛成立時的*大客户就是寶馬。早年他創辦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也是蘋果的鋰電池核心供應商。
對於全球市場,他有自己的執念。2014年,寧德時代在德國成立首家海外子公司時,出海建公司並不是電池行業的主流選擇,雖然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已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隨后幾年,憑藉寶馬訂單的背書,寧德時代先后在匈牙利、美國等地開設分公司,並着手在歐洲部分地區建工廠。
這一次略帶賭性的下注,曾毓羣拿到的結果不算差。
2019年,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貼收緊,銷量隨之下行,讓一眾動力電池企業陷入困境。曾毓羣則先一步打開了國際市場,在第二年就與特斯拉簽訂了兩年的供貨協議。
據媒體報道,僅2021年,特斯拉爲了第二年的銷量計劃向寧德時代預訂了45GWh的磷酸鐵鋰電池,這對應近80萬輛汽車的用量,已超過特斯拉2021年前三季度的總銷量。
2020年,寧德時代海外營收79億元,佔總營收比重15.71%,這個規模已是直接競對國軒高科、孚能科技等企業的數十倍了。同年,曾毓羣從福建富豪榜第二位晉升爲首富,寧德時代也開始被行業稱作「寧王」。
雖「好賭」,但曾毓羣要的是「大結果」,並不太在意暫時的得失。那幾年,「危機意識」被他反覆提及。2017年,他發了一封題為《颱風來了,豬真的會飛嗎?》的全員信,告誡自己和員工:努力思考,未來纔有出路,風總會有停下的那天。
寧德時代的確在最盛時陷入「危機時刻」。2022年,時任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調侃,「我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嗎?」2023年,經濟學家任澤平發文稱寧德時代擠壓上下游利潤,「天下苦寧王久矣」。
同時期,已有長安、長城、極氪等一眾車企下場自研電池,「去寧化」一時間成了行業共識。顯著的數據變化在2023年上半年,寧德時代電池的產能利用率創下兩年內歷史*的60.5%,而在2021年*時的產能利用率為95%。
2023年,曾毓羣果斷調整方向——出海,不在國內「卷」。據媒體報道,當年底,寧德時代員工的辦公電腦桌面被統一設置為「誰到海外,誰就是公司的英雄,走出去,到海外去」。
2024年初,他直白地在全員郵件中説,「一家有志向的企業通常要經歷三個階段——求生存、謀發展、走向世界。」並明確提出,寧德時代海外業務進入關鍵時刻,無論如何都要成功。
他親自上陣負責海外業務,四位聯席總裁分別負責海外銷售、海外基建、海外基地運營和海外採購,直接向他匯報。
曾毓羣的野心大,手筆也大。市場看到的是,這些年寧德時代投了大量資金在海外建廠。據媒體統計,它建設的歐洲電池工廠耗資超過130億歐元。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初期寧德時代更多通過產品和技術出海,2021年,它與現代摩比斯簽署了技術許可合作協議,支持現代摩比斯在韓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相關電池產品供應,同期也向它的兄弟公司現代汽車提供電池產品。
但近幾年,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補貼力度加大,歐洲市場成了主戰場。歐洲各大汽車公司加快電動化進程,僅今年上半年,銷量就達到了100萬輛,同比增長24%。按照規定,到2035年歐盟境內銷售的所有新車都必須是電動汽車。
歐洲尚未形成完整的鋰電池產業鏈條,這引發了國內企業密集出海。但《中國企業家》記者曾和多位業內人士溝通獲悉,把電池賣到歐洲市場並不容易,當地法律法規對電池供應鏈、物流等各個環節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着明確限制。
爲了吃盡紅利,曾毓羣把工廠乾脆建在了海外——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的*海外工廠已於2023年啟動;匈牙利東部城市德布勒森的電池工廠規劃產能為100GWh;斯特蘭蒂斯歐洲電池工廠也有望落户西班牙。
爲了拿下海外市場,他也不固定某一打法。比如在美國市場,爲了迎合當地要求,寧德時代是通過技術授權模式,跟福特、通用等美國車企進行合作。
曾毓羣説,海外市場的產能規劃可以參考足球「433陣型」。在他看來,這種強調分享和配合的足球戰術也可以應用到新能源汽車行業。具體而言,即在資源優勢地區和市場優勢地區分別佈局30%的產能,在技術優勢的地區佈局40%的產能。
2024年,寧德時代海外營收由4年前的79億元大增至1103億元,營收佔比從15.71%提升至30.48%。2025年上半年,寧德時代的境外業務毛利率為29.02%,超國內22.94%的毛利水平。
摩根士丹利發佈的報告也提到,寧德時代的行業領導地位非但沒有被削弱,反而在競爭中得到進一步強化。報告表示,寧德時代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歐洲電動汽車電池市場,在此,公司實現了「顯著的份額增長」,而其他小型電池製造商的市場份額依然「低迷」。
曾毓羣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我們已經是*,但這個*是‘虛’的。要當真正的*,得是內外雙修的*,現在還不夠Solid(紮實)。‘Solid的*’是到達‘只有寧德和其他之分’的境界。」
這也意味着他只能在更大的戰場發起全面戰爭,從而開啟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