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林朝暉接手的廣發銀行:從0.63折甩賣不良到6670萬元鉅額罰單

2025-09-29 15:05

9月28日下午,廣發銀行召開干部會議,中國人壽集團副總裁林朝暉獲任兼任該行黨委書記;原黨委書記、行長王凱因集團分工調整,不再擔任廣發銀行黨委書記職務。

同日,廣發銀行官網公告顯示,董事會已收到王凱提交的書面辭呈,王凱因集團分工調整,請求辭去第十屆董事會董事、副董事長、行長等職務。

按照業內慣例,新任行長需經監管部門批准后方可正式上任,目前林朝暉的行長任職資格正處於審批流程中。

從履歷來看,林朝暉出生於1974年,擁有法學碩士學位,具備高級經濟師職稱,金融從業經歷頗為深厚。他曾先后擔任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總行辦公室(黨委辦公室)主任等職務,2020年下半年開始主持建行北京分行工作。2024年1月,林朝暉調任中國人壽集團黨委委員,3月獲監管覈准出任集團副總裁,7月又兼任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此次調任廣發銀行,距離其加入中國人壽尚不足兩年。

卸任的王凱出生於1972年,2021年1月起同時擔任廣發銀行黨委書記、行長,任職期間還兼任中國人壽集團黨委委員、副總裁。其職業履歷涵蓋中國進出口銀行資金營運部總經理、上海分行黨委書記、行長等重要崗位,兼具政策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管理經驗。

資產質量:處置「高頻」,回收率堪憂

成立於1988年的廣發銀行,是國內首批組建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目前仍是未上市的兩家全國股份制銀行之一。

資產規模方面,截至2024年末,廣發銀行總資產達3.6萬億元,在股份行中排名第9,位於浙商銀行(601916)、渤海銀行(09668)、恆豐銀行之前。不過,資產質量層面的壓力仍在顯現。

9月22日,廣發銀行在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掛出《關於璟粹2025年第十二期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公告》,擬將一筆原始金額23.1億元的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給廣東粵財信託有限公司。

這是該行2025年以來推出的第十二批不良資產包,距離上一批轉讓僅間隔一個月。從披露的細節來看,這期資產涉及90198户債務人,主要分佈在鄭州、廣州、深圳、杭州等經濟活躍城市,行業覆蓋房地產、批發零售、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且貸款五級分類全部為「損失類」。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批資產與前十一期一樣,均為個人信用卡貸款,再次印證了該行在信用卡領域持續承壓的資產質量現狀。

拉長時間線觀察,2025年廣發銀行的不良處置力度已達到新高。截至目前,十二批次不良資產包的原始總規模累計達319.1億元,幾乎保持着「每月一期」的密集節奏。其中,前十一期資產已完成交易,原始金額合計296億元,實際轉讓金額卻僅為18.6億元,經計算平均回收率僅6.3%,相當於以約0.63折的價格成交。

具體到各批次處置情況,第六期不良資產原始金額29.4億元,實際轉讓僅1.3億元,回收率低至4.3%;表現相對較好的第九期,回收率也僅8.1%。

這些資產的共同特徵更為突出:借款人累計超過136萬戶,單批户數在8萬至16萬戶,呈現出「筆數多、單筆金額小、催收成本高」的典型特點。

地域上,廣州、鄭州、深圳、杭州、北京、濟南等城市成為高發區域;行業則集中在「房地產/租賃/商務服務」「批發和零售」「其他社會生產和生活服務人員」領域,折射出這些行業在經濟調整期的經營壓力及從業人羣還款能力的普遍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所有批次不良資產的受讓方均為廣東粵財信託有限公司,「銀行—信託」合作模式已成為其不良資產出表的標準化通道。

通過設立財產權信託並轉讓收益權,銀行可實現不良資產的真實出售與會計出表,信託公司則作為特殊目的載體,為后續結構化分級或轉售提供平臺。

這種高強度處置並非突然啟動,而是2024年處置節奏的延續。

廣發銀行2024年已開啟大規模不良清收,全年完成11次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涉及原始總額327億元。

其中7次交易的受讓方為股東粵財資管的關聯公司粵財信託,顯露出處置對關聯渠道的依賴。

2024年的經營數據同樣反映出資產質量壓力帶來的影響: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92.4億元,同比下降0.6%;實現淨利潤152.84億元,同比下降4.6%,利息淨收入、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兩大核心營收板塊均呈下滑態勢。

2024年的密集處置確實帶來了局部優化:年末不良貸款率1.53%,較年初下降5個基點;撥備覆蓋率165.58%,較年初上升4.68個百分點。

但橫向對比行業水平,差距依然明顯——2024年四季度股份制銀行平均不良率僅1.22%,撥備覆蓋率達216.30%;即便是商業銀行整體均值,不良貸款率也為1.50%,撥備覆蓋率211.19%。

從2024年的327億元到2025年已超319億元的處置規模,再到不足一折的回收率,廣發銀行不良資產存量積壓多、化解難度高的長期特點愈發凸顯,短期內徹底扭轉壓力的難度不小。

合規風險:罰單「連軸轉」,多領域踩雷

除了經營與資產質量的挑戰,廣發銀行2025年以來在合規領域也風波不斷,旗下各級機構收到的行政處罰罰單持續增加,合規問題在多個業務領域、不同層級機構中集中顯現。

9月12日,金融監管總局對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員作出行政處罰。經查,廣發銀行存在貸款、票據、保理等業務管理不審慎,監管數據報送不合規等違法違規行為。依據相關規定,金融監管總局對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罰款6670萬元;對李工凡、陳卉予以警告,並處罰款合計10萬元。

從更廣泛的時間維度與機構層級看,罰單的分佈頗具普遍性。一級分行中,鄭州分行下屬分支機構累計收到20張罰單,罰沒金額合計510萬元;南京分行有11張罰單,罰沒355.5萬元;南昌分行的10張罰單里,分行自身涉及5張、罰沒160.1萬元,下屬機構涉及5張、罰沒97萬元。二級分行層面,無錫分行因「貸款三查未盡職」等問題被罰210萬元;濟寧分行、常州分行也分別被罰30萬元、25萬元。支行中,鄭州中原福塔支行因「虛增存款、違規辦理虛假貿易背景承兑匯票」被罰180萬元;太原千峰南路支行、鄭州農業路支行等多家支行因「貸后管理不到位」「貸款三查未盡職」,各自被罰60萬元。

在違規業務領域,信貸業務違規成為最突出的「重災區」,超九成被罰機構涉及該領域。

鄭州、南京、南昌等地分行及大量支行,因「貸款三查未盡職」「貸后管理不到位」「貸款資金被挪用」等問題受罰,部分機構還存在「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的情況。票據業務違規也較為常見,東莞分行及下屬支行、鄭州多家支行存在「違規辦理虛假貿易背景承兑匯票」「票據業務管理不審慎」的問題。

此外,內控制度不健全、反洗錢義務未落實、監管數據報送不真實、人民幣與外匯管理違規等問題,在南昌、佛山、青島等多地的分行或支行也有體現。

從時間線來看,合規罰單的披露全年未曾間斷。1月,汕頭分行因「貸款業務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55萬元;2月,鄭州有8家支行因信貸、票據業務違規被罰,單月罰沒金額超400萬元;7月,南昌、陽江、無錫等地又集中披露超10張罰單;9月,榆林、西安分行仍因「貸款、票據管理不審慎」受到處罰,合規風險全年持續發酵,未得到有效遏制。

人事調整為廣發銀行帶來了新的管理力量,但擺在新任管理者面前的,是經營業績增長、資產質量優化與合規風險防控的多重挑戰,這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未來走向,仍需持續關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