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愛建電子周報】AI 服務器+智能手機需求爆發推動NAND Flash價格上揚

2025-09-29 14:30

(來源:愛建證券研究所)

投資要點:

半導體設備持續領漲電子行業。本周(2025/9/22-9/26)SW電子行業指數(+3.51%),漲跌幅排名3/31位,滬深300指數(+1.07%)。SW一級行業指數漲跌幅前五分別為:電力設備(+3.86%),有色金屬(+3.52%),電子(+3.51%),環保(+1.06%),傳媒(+0.63%),漲跌幅后五分別為:社會服務(-5.92%),綜合(-4.61%),商貿零售(-4.32%),輕工製造(-2.71%),紡織服飾(-2.59%)。本周SW電子三級行業指數漲跌幅前三分別是:半導體設備(+15.56%),集成電路製造(+14.36%),半導體材料(+12.30%);漲跌幅后三分別是:印製電路板(-7.33%),光學元件(-5.44%),被動元件(-2.61%)。

2025年9月17日,據DigiTimes報道2025年第四季度NAND Flash合約價格預計將大幅上漲15%-20%,打破了傳統的年末降價格局。截至9月22日,Flash(MLC 256 GB)、Flash(MLC 128 GB)、Flash(SLC 16 GB)、Flash(SLC 8 GB)價格分別為12.20美元、9.45美元、9.94美元、3.47美元。

NAND Flash(NAND閃存)是一類以數據存儲為核心用途的非易失性存儲器技術,通過電荷的存儲與釋放實現數據留存。相較於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SRAM(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NAND Flash具備斷電保數據的特性,且在容量規模、成本控制上更具優勢。從技術分類來看,按單個Cell單元的數據存儲位數,NAND Flash可分為SLC(單層式儲存)、MLC(雙層式儲存)、TLC(三層式儲存)及QLC(四層式儲存)四種類型。當前市場中TLC已成為主流選擇,而QLC憑藉技術迭代方向明確被定位為未來發展趨勢。

全球NAND Flash市場呈波動增長態勢。2023-2024年受頭部廠商減產改善供需、AI服務器與數據中心高容量需求拉動,NAND Flash市場規模分別達387.3億美元、656.4億美元;2025年Q1因庫存壓力與終端需求下滑,ASP環比下降15%、出貨量環比下降7%,市場規模為131.7億美元;2025年Q2憑藉原廠減產、中、美政策推動及AI服務器/消費電子需求回暖,出貨量大幅增長。2025Q2 NAND Flash市場份額前五企業為Samsung(32.9%)、SK Group(21.1%)、Kioxia(13.5%)、Micron(13.3%)、SanDisk(12.0%)。國內企業同步加速佈局,長江存儲、江波龍佰維存儲也在技術架構、產品開發等領域實現突破。

江波龍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存儲品牌廠商,為客户提供高端、靈活、高效的全棧定製服務。公司核心業務涵蓋NAND Flash與DRAM存儲產品的設計、生產及銷售,產品應用場景廣泛,既覆蓋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電腦等主流消費類智能終端,也涉及數據中心、汽車電子、物聯網、安防監控等專業領域。財務表現上,公司營業收入從2020年的72.76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74.64億元(複合增長率24.47%),毛利率從2023年的8.19%提升至2024年的19.05%。營收增長主要得益於優化產品組合(如加快企業級高性能eSSD佈局)、完善全球工廠佈局以強化封測技術、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客户忠誠度;公司產品佈局聚焦消費電子與數據中心領域,2024年擁有嵌入式存儲、固態硬盤、移動存儲及內存條四大品類。其中,嵌入式存儲作為公司的核心產品,不僅品類豐富、性能強勁,還可適配多場景需求。

投資建議:由於AI服務器的高景氣持續,同時疊加iPhone等智能手機新款機型將最小存儲容量從128G升級為256G,我們判斷NAND Flash產品將在2025Q4迎來明顯的需求提升。建議關注產業鏈投資機會,江波龍作為國內NAND模組品牌龍頭企業有望受益於產品漲價。

風險提示:1)國際貿易摩擦加劇2)下游需求不及預期3)技術升級進度滯后

  1.  NVIDIA推動供應商加速MLCP產業化落地

2025年9月17日,據DigiTimes報道2025年第四季度NAND閃存合約價格預計將大幅上漲15%-20%,打破了傳統的年末降價格局。截至9月22日,Flash(MLC 256 GB)、Flash(MLC 128 GB)、Flash(SLC 16 GB)、Flash(SLC 8 GB)價格分別為12.20美元、9.45美元、9.94美元、3.47美元。

1.1 NAND Flash主要應用於數據存儲

NAND Flash(NAND 閃存)是一種非易失性存儲器技術,主要用於數據存儲。它通過電荷的存儲與釋放來實現數據存儲,與傳統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和SRAM(靜態隨機存取存儲器)不同,NAND Flash在斷電后仍能保存數據,且容量極大、成本相對較低。

按單個Cell單元的數據存儲位數劃分,NAND Flash可分為SLC(單層式儲存)、MLC(雙層式儲存)、TLC(三層式儲存)及QLC(四層式儲存)四種類型。當前市場中TLC已成為主流選擇,而QLC憑藉技術迭代方向明確被定位為未來發展趨勢。

四種閃存顆粒場景定位差異顯著。SLC性能最優、可靠性最強但成本最高,應用於工業控制、航天軍工等企業級高可靠場景;MLC性能中高端、穩定性均衡且成本適中,為工業級與車規級SSD主流選型;TLC原生性能較弱,但憑藉低成本+主控算法優化,成為消費級SSD主流;QLC以高容量密度、低單位成本為核心,推動NAND Flash持續迭代。

1.2 消費電子需求回暖+AI服務器放量助力NAND Flash市場持續回暖

全球NAND Flash市場呈波動增長態勢。2023-2024年該市場整體呈上升趨勢,核心驅動力來自頭部廠商減產推動的供需平衡改善,以及AI服務器與數據中心對高容量存儲需求的拉動。據TrendForce數據,2023-2024年市場規模分別達387.3億美元、656.4億美元;2025年Q1,受庫存壓力加大、終端客户需求下滑影響,NAND Flash ASP環比下降15%,出貨量環比減少7%,市場規模為131.7億美元。

2025年Q2,儘管NAND Flash ASP仍小幅下滑,但原廠減產策略有效緩解了供需失衡,疊加中、美政策推動及需求端支撐(AI服務器放量拉動SSD需求,PC、智能手機消費電子需求回暖),出貨量實現大幅增長。在此背景下,NAND Flash龍頭企業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TrendForce數據顯示,2025Q2 NAND Flash市場份額前五的企業分別為Samsung(32.9%)、SK Group(21.1%)、Kioxia(13.5%)、Micron(13.3%)、SanDisk(12.0%)。

國內外企業正加速佈局 NAND Flash領域,技術迭代與產品創新持續突破。國外方面,三星於2024年成功量產全球首款1Tb V-NAND,並在同年12月完成400層NAND Flash開發,計劃2025年實現量產;SK海力士則在2025年達成321層2Tb QLC NANDFlash量產,該產品不僅容量領先,更是實現了數據傳輸速度翻倍、寫入性能最多提升56%、讀取性能提升18%及數據寫入能效提高23%以上的綜合突破。國產廠商中,長江存儲、江波龍、佰維存儲依託技術架構創新、細分場景深耕與核心環節攻堅,加速國產NAND Flash領域突破。

1.3 江波龍:全球領先的存儲模組廠商

江波龍作為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存儲品牌廠商,為客户提供高端、靈活、高效的全棧定製服務,核心業務涵蓋NAND Flash與DRAM存儲產品的設計、生產及銷售。江波龍產品應用場景廣泛,既包括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電腦等主流消費類智能終端,也覆蓋數據中心、汽車電子、物聯網、安防監控、工業控制等專業領域。

財務表現方面,公司營業收入從2020年的72.76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74.64億元,複合增長率達24.47%;毛利率同步持續優化,從2023年的8.19%提升至2024年的 19.05%。營收增長主要得益於:1)2024年公司優化現有產品組合,提升產品質量與市場競爭力。尤其在NAND Flash領域,加快面向企業級應用的高性能eSSD(PCIe Gen 5.0)佈局,進一步擴大在雲計算、互聯網及電信領域的應用覆蓋;2)公司進一步完善全球存儲市場佈局。公司通過投資蘇州、中山及巴西主要工廠,藉助市場先進技術與工藝強化封測製造技術積累及工藝水平,持續提升產品質量;3)加強品牌建設以增強全球影響力,有效提升客户對Lexar、FORESEE及Zilia三大品牌的忠誠度。

產品佈局上,公司聚焦消費電子、數據中心等核心領域,提供高質量NAND Flash與DRAM 存儲芯片產品。2024年公司產品涵蓋嵌入式存儲、固態硬盤、移動存儲及內存條四大品類:其中嵌入式存儲為核心產品,不僅品類豐富且性能強勁,可適配多場景需求;固態硬盤則屬於大容量NANDFlash存儲產品,能滿足筆記本電腦、臺式機、一體機、視頻監控及網絡終端等場景的應用需求。嵌入式存儲與固態硬盤的營收合計佔比達71.99%。

公司營業收入主要來自境外客户,2020-2024 年境外營收佔總營收比重維持在70%以上。公司境外營收從2020年的61.65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24.25億元,複合增長率達19.15%。

2.全球產業動態

2.1

DeepSeek 發佈DeepSeek-V3.1-Terminus

9 月23日,DeepSeek在其官網API平臺正式發佈全新模型DeepSeek-V3.1-Terminus,並宣佈該模型將在不久后開源。 

此次更新在保留模型原有核心能力的基礎上,針對性修復了DeepSeek-V3.1上線后出現的問題——包括語言一致性不足、偶發異常字符等Bug,同時進一步優化了模型在編程場景與搜索智能體功能上的表現。 

此外,DeepSeek 官方還通過微信公眾號公佈了該模型與舊版DeepSeek-V3.1的基準測試對比數據。結果顯示,雖有部分測試成績出現小幅下滑,但在非Agent類基準測試中,DeepSeek-V3.1-Terminus 的表現實現了 0.2%-36.5%不等的提升;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在HLE(人類終極測試)上的性能進步——該測試主要考察模型在專家級高難度知識掌握、多模態處理及深度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此次提升充分體現了模型核心競爭力的強化。

而在Agent測評中,DeepSeek-V3.1-Terminus 網頁瀏覽、簡單問答和多項編程測試中的表現出現小幅提升。

2.2

聯發科發佈發佈天璣9500旗艦5G智能體AI芯片

9月22日,聯發科正式發佈天璣9500旗艦5G智能體AI芯片。該芯片採用業界先進的第三代3納米制程,集成全大核CPU、GPU、NPU及ISP影像處理器等高算力單元,在端側AI、專業影像、主機級遊戲體驗及網絡通信等領域實現全面突破。

天璣9500採用全新全大核CPU架構,包含1個主頻4.21GHz的C1-Ultra超大核、3個C1-Premium超大核及4個C1-Pro大核,首次集成矩陣運算指令集SME2並支持4通道UFS4.1閃存架構。

1)單核性能較上一代提升32%,多核性能提升17%;能效表現更為亮眼,超大核功耗較上一代峰值性能下降55%,多核功耗下降37%。第二代天璣調度引擎的引入,確保終端在日常應用與重載場景下均能兼顧高流暢與高能效。

2)圖形處理能力迎來跨越式升級,新一代G1-UltraGPU峰值性能提升33%,功耗降低42%,光線追蹤渲染性能更是暴漲119%。該芯片首發GPUDynamicCache架構、移動端RaytracingPipeline技術及倍幀技術3.0,同時支持虛幻引擎5.6MegaLights和5.5Nanite方案,可實現144幀滿幀運行主流手遊,為移動設備帶來真正的主機級遊戲體驗。

3)AI能力方面,雙NPU架構成為核心亮點。超性能NPU990峰值性能提升111%,支持4K高清文生圖,大語言模型處理與多模態理解能力顯著增強;其集成的生成式AI引擎2.0率先支持BitNet1.58bit大模型運算,峰值性能下功耗降低56%。超能效NPU採用存算一體架構,支持AI模型常駐運行,推動智能體化體驗從概念走向現實。

4)影像系統搭載Imagiq 1190處理器,採用RAW域處理引擎結合NPU加速,實現2億像素高畫質直出。該芯片首次支持4K60幀人像視頻錄製,配備電影級光斑效果與膚質優化技術,並在4K120幀視頻錄製中實現雙軌防抖,大幅提升移動影像創作能力。

2.3

英偉達與OpenAI將於2026年建設10GW AI數據中心

2025年9月22日,NVIDIA與OpenAI宣佈計劃共建至少10GW規模的AI數據中心。該項目預計2026年下半年啟動首階段,基於英偉達最新VeraRubinAI平臺,將用數百萬塊英偉達GPU支撐OpenAI下一代AI模型的訓練與部署。黃仁勛表示:10GW算力相當於400萬至500萬塊GPU(約為英偉達全年GPU出貨量兩倍);1GW數據中心建設成本約500億至600億美元,其中約350億美元用於採購英偉達芯片及系統,10GW總投資將達數千億美元。

英偉達承諾分階段投資最高1000億美元,首筆10億美元現金已在協議簽署后支付,后續投資隨算力部署釋放,同時將獲OpenAI部分股權以強化戰略綁定。OpenAI CEO薩姆・奧爾特曼指出,算力基礎設施是未來經濟核心,雙方合作將推動AI技術突破並賦能個人與企業;OpenAI計劃未來數周內推出多款計算密集型新產品,部分功能初期向Pro訂閲用户開放。

此次合作將增強OpenAI技術實力,與微軟、甲骨文、軟銀及Stargate計劃等合作伙伴形成互補,同時鞏固英偉達在全球AI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先地位。

2.4

阿里發佈Qwen3-MAX大模型

2025年9月24日,在2025雲棲大會,阿里發佈Qwen3-Max大模型,性能超越GPT-5、Claude Opus 4等。Qwen3-Max包括指令(Instruct)和推理(Thinking)兩大版本,其預覽版已在Chatbot Arena排行榜上位列第三,正式版性可望再度實現突破。

Qwen3-Max是通義千問家族中最大、最強的基礎模型,預訓練數據量達36T tokens,總參數超萬億,具備極強的Coding編程能力與Agent工具調用能力。在大模型解決真實世界Coding問題的SWE-Bench Verified測試中,其Instruct版本獲69.6分,躋身全球第一梯隊;在聚焦Agent工具調用能力的Tau2-Bench測試中,以74.8分超越Claude Opus 4與DeepSeek-V3.1。

其推理增強版本Qwen3-Max-Thinking-Heavy表現同樣突出,結合工具調用與並行推理技術,推理能力創新高——在數學推理類的AIME 25和HMMT測試中均獲滿分100分。該推理模型表現優異,核心原因是解題時可調動工具、寫代碼輔助,且測試中增加計算資源進一步優化了表現。

2.5

Solidigm推出業界首款液冷TLC SSD

2025年9月24日,SK海力士旗下全資子公司Solidigm宣佈推出業界首款液冷TLC SSD——D7-PS1010,採用E1.S外形規格與PCIe 5.0介面。這款SSD 最大特色在於其單面冷板直通液冷設計,能同時冷卻芯片兩側,並具備熱插拔功能。

D7-PS1010提供3.84TB與7.68TB容量,採用176層TLC 3D NAND,在讀取密集型工作負載下可達14.5 GB/s讀取、8.4 GB/s寫入,並支援高達320萬IOPS的隨機讀取性能。 Solidigm也與Supermicro合作,可能將這款液冷SSD部署於搭載NVIDIA HGX B300的GPU服務器,進一步擴大AI計算效能與服務器散熱效率。

隨着AI 熱潮推升資料中心的算力需求,存儲系統不僅需要高速讀取,也要能承受頻繁的寫入工作。TLC SSD也成為AI訓練儲存解決方案之一;而在AI推論規模不斷擴大之際,TLC產品的需求也將同步提升,帶動其在企業級市場的發展。

3. 本周市場回顧

3.1SW一級行業漲跌幅一覽

本周SW電子行業指數(+3.51%),漲跌幅排名3/31位,滬深300指數(+1.07%)。SW一級行業指數漲跌幅前五分別為:電力設備(+3.86%),有色金屬(+3.52%),電子(+3.51%),環保(+1.06%),傳媒(+0.63%),漲跌幅后五分別為:社會服務(-5.92%),綜合(-4.61%),商貿零售(-4.32%),輕工製造(-2.71%),紡織服飾(-2.59%)。

3.2 SW電子三級行業市場表現

本周SW電子三級行業指數漲跌幅前三分別是:半導體設備(+15.56%),集成電路製造(+14.36%),半導體材料(+12.30%);漲跌幅后三分別是:印製電路板(-7.33%),光學元件(-5.44%),被動元件(-2.61%)。

本周SW電子行業漲跌幅排名前十的股票分別是:聚辰股份(+51.90%),長川科技(+49.40%),晶合集成(+39.58%),唯特偶(+35.67%),江豐電子(+32.34%),神工股份(+31.80%),賽微微電(+27.37%),匯成股份(+25.13%),華海清科(+24.88%),聯動科技(+24.36%)。

漲跌幅排名后十的股票分別是:隆揚電子(-17.96%),永新光學(-16.11%),東田微(-15.81%),科森科技(-15.19%),天通股份(-14.93%),奕東電子(-14.44%),富信科技(-14.36%),蘇大維格(-13.85%),英飛特(-13.19%),景旺電子(-12.89%)。

3.4 科技行業其他市場表現

費城半導體指數(SOX)本周漲跌幅為+0.84%;恆生科技指數本周漲跌幅為-1.58%。

中國臺灣電子指數各板塊本周漲跌幅分別是:半導體(+1.26%),電子(+0.20%),電腦及周邊設備(-0.96%),光電(-1.11%),網路(-0.81%),電子零組件(-4.60%),電子通路(-0.61%),資訊服務(-0.76%),其他電子(-0.04%)。

1)國際貿易摩擦加劇

2)下游需求不及預期

3)技術升級進度滯后

免責聲明

愛建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愛建證券」)已獲中國證監會許可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資格,本訂閲號不是愛建證券研究報告發布平臺,所載內容均節選自於愛建證券已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所推送觀點和信息僅供愛建證券研究服務客户參考,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愛建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爲準。若您非愛建證券研究服務客户,請勿訂閲、接受、轉載或使用本平臺中的任何信息。愛建證券不會因訂閲本平臺的行為或者收到、閲讀本公眾號推送內容而視為客户。任何未經愛建證券同意或授權而對本平臺內容進行復制、轉發或其他類似不當行為均被嚴格禁止。對於使用本平臺包含信息所引起的后果,愛建證券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法律聲明

本平臺為愛建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研究所(下稱「愛建研究」)依法設立、運營的唯一官方訂閲號。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本微信平臺所載內容僅供愛建證券客户中專業投資者參考使用。若您非愛建證券客户中的專業投資者,為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閲、接受、轉載或使用本平臺中的任何信息。愛建證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內容而視其為客户,且由於僅為研究觀點的簡要表述,客户需以愛建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爲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