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諾華出售眼科給康哲即將揭盅?跨國公司「戰略調整潮」可能剛剛開始

2025-09-29 10:52

(來源:醫趨勢)

近日,市場再次傳出消息,諾華中國的眼科業務可能整體出售給中國康哲藥業。

回溯今年8月,相關傳聞已現端倪——當時便有消息稱,諾華中國的眼前節產品已確定由上藥接手,而雷珠單抗、布西珠單抗等支撐業績的眼后節重磅產品,則在參天製藥、康哲藥業等企業的競價中尋找新的合作伙伴。

眼前節藥物:主要用於治療眼前節的炎症、感染及眼壓異常等疾病,以局部用藥(如眼藥水、眼膏)為主要給藥方式。

眼后節藥物:針對視覺形成的關鍵區域(如負責感光的視網膜和提供營養的脈絡膜),常見疾病包括黃斑病變、視網膜血管疾病及視神經疾病等。這一領域也是藥企在專業賽道上競爭的焦點。

諾華眼科曾在中國眼科藥物市場以超過25%的份額位居第一。

儘管這一系列傳聞尚未得到官方證實,但作為該領域此前的「領頭羊」,這不僅反映了跨國藥企全球戰略調整引發的管線重構,更暗示着中國眼科市場格局的潛在變革。

01、眼科王牌產品被甩賣

諾華中國眼科業務擬出售給康哲藥業的傳聞,或許是這家跨國藥企醖釀多年、貫穿全球的資產優化棋局的關鍵落子。

全球層面的眼科業務收縮則進一步夯實戰略框架。

2019年,諾華將專注器械與耗材的愛爾康(Alcon)分拆獨立;

2022年,又將五款FDA批准的眼科產品美國獨家商業化權轉讓給 Harrow Health;

2023年,以25億美元將乾眼症藥物Xiidra、慢性眼表疼痛在研藥物SAF312(libvatrep)、AcuStream給藥裝置使用權及臨牀前階段的TRPV1拮抗劑OJL332等資產剝離給博士倫。

明確精簡非核心賽道,將資源集中投向心血管、腎臟及代謝,腫瘤,免疫,神經科學四大核心領域。

中國市場的資產調整則是全球戰略的精準落地。

2025年或成為關鍵執行年。5月26日,上藥控股與諾華中國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接手其抗感染、青光眼等眼前節成熟產品,藉助上藥渠道實現下沉市場覆蓋。這與此前全球出售眼前節資產的邏輯一致 —— 剝離需要密集渠道維護的成熟品類,釋放管理與資金資源。

諾華在中國上市的眼后節產品主要聚焦抗VEGF藥物。

諾適得®(雷珠單抗注射液,Lucentis)

作為全球首個獲批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眼科藥物,其自2011年進入中國以來,已成為眼底病治療的標杆產品。

適應症覆蓋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AMD)、糖尿病黃斑水腫(DME)、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視網膜靜脈阻塞(RVO)繼發的黃斑水腫、脈絡膜新生血管(CNV)以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是中國目前適應症最廣的抗VEGF藥物。

臨牀優勢:超過十年的臨牀數據驗證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領域填補了國內治療空白。

並且長期佔據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眼科用藥銷售額榜首。

倍優適®(布西珠單抗注射液,Brolucizumab)

諾華新一代抗VEGF藥物,於2025年5月獲批用於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DME)。

創新特性:作為全球首個用於眼科的人源化單鏈抗體(scFv)藥物,其超小分子結構(26kDa),僅為傳統抗VEGF藥物的1/10,穿透性更強,可快速抵達視網膜深層病灶。相比於上一代產品實現強效控制積液、延長治療間隔等治療突破,顯著減少患者就診次數。

而隨着長效化眼底病變用藥的商業價值越發凸顯,曾經中國眼科用藥市場銷量第一的雷珠單抗注射液逐漸勢微。

02、腹背受敵,轉向合作破局

由於頻繁注射引發的依從性問題,長效化成為抗VEGF眼科藥物的主要發展趨勢,已上市療法的給藥間隔正逐步延長。

2013年,康弘藥業康柏西普獲得上市批准,其年給藥頻次為首年6次、次年4次,時效性優於雷珠單抗。

2023年,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的銷售額激增30%,超越雷珠單抗注射液,登上「銷冠」寶座。但憑藉4個產品躋身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眼科用藥TOP20且銷售額正增長,諾華依然是2023年中國醫院眼科用藥第一企業。

同年,羅氏的VEGF/Ang2雙特異性抗體法瑞西單抗在華獲得批准,其年給藥頻次為首年6次、次年僅3次。此外,該藥物在全球市場增速迅猛,2024年全球銷售額同比增長高達68%。

到了2024上半年,雷珠單抗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的銷售額下滑21%,而康柏西普銷售額依然上漲26%,差距進一步拉開。

來源:米內網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眼科藥品終端競爭格局 來源:米內網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眼科藥品終端競爭格局

(2024上半年)

2025年5月,雖然諾華新一代更長效的抗VEGF眼科藥物在華獲批,但是市場上生物類似藥已來襲,意味價格將進一步內卷。

2024年8月,NMPA信息,齊魯製藥的雷珠單抗注射液獲批,成為國產首家生物類似藥。

2025年5月,華東醫藥全資子公司「中美華東」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簽發的《受理通知書》,其申報的雷珠單抗注射液(研發代碼:HJY28)上市許可申請獲得受理。

此外,CDE 官網顯示,

6月12日,兆科眼科和東曜藥業聯合提交抗VEGF藥物,貝伐珠單抗眼內注射溶液(TAB014)的上市申請。

8月13日,復宏漢霖和億勝生物共同開發的抗VEGF藥物,貝伐珠單抗眼內注射液(HLX04-O)申報上市。

適應症都是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wAMD)等血管增生眼部疾病的治療。

此時,諾華將其出售或許是較好時機。

而回顧往昔,諾華與康哲藥業的合作淵源可追溯至2015年。2015年1月,雙方簽署戰略協議,諾華將旗下兩款原研藥「蘭美抒片」和「溴隱亭片」在中國市場的資產出售給康哲藥業,此舉開創了本土藥企收購外資藥企在華原研藥的先河。

自此之后,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MNC)選擇在原研藥專利到期前,出售邊緣原研藥資產,或與中國企業成立合資公司。

若康哲藥業「拿下」諾華中國眼科業務,未來中國醫院眼科用藥市場或是雙雄爭霸格局。

03、雙雄雛形?康弘與康哲的差異化博弈

中國眼健康市場依然有着龐大的需求基礎。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眼科藥物市場規模將突破440億元,2030年有望飆升至1166億元;這背后是老齡化加劇、電子產品氾濫催生的龐大眼健康需求,為行業參與者提供了充足的增長空間。

未來這一賽道的競爭,或逐漸聚焦於康弘藥業與康哲藥業兩大玩家,且二者打法截然不同。

康弘藥業從成立伊始,便專注於眼科、精神神經、腫瘤等領域的藥物研發與生產。目前眼科已成為其第一大業務板塊,尤其是康柏西普憑藉創新葯身份豁免集採,2024年銷售額突破 20億元,佔公司總營收45%以上。2025年上半年,集團營收24.5億元(+6.95%),淨利潤7.22億元(+5.15%)。

近期,其又圍繞眼底病變,佈局了多款新一代產品,涵蓋基因療法(如KH631、KH658等)和高濃度康柏西普。這些產品均沿着長效化方向進行研發。以KH631為例,其臨牀研究數據顯示,安全性略優於主要競品;而臨牀前研究數據則表明,其給藥間隔有望延長至2年以上。

康哲藥業則是中國醫藥行業從CSO向創新葯企轉型的代表。其最大的優勢在於三十多年的商業化渠道積累。

自2018年起,康哲藥業啟動轉型戰略,逐步完成從「中國最大CSO」,到「向Pharma轉型升級」,再到「全鏈發展的創新葯企」的躍遷。以「許可引進+戰略合作+自主研發」,實現創新管線累計佈局近40款,其中5款創新葯在中國獲批並已進入規模化臨牀應用。

2025上半年,其眼科管線線實現收入3.58億元(+17.7%),佔集團營業額7.7%。兩款在售產品均為獨家。

施圖倫滴眼液(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用於眼底黃斑變性以及所有類型的視疲勞。

EyeOP1青光眼治療儀,用於藥物和手術都不能控制眼壓的青光眼。

在研管線,包括靶向VEGFA+ANG2四價雙抗用於治療眼底新生血管疾病,已進入全球臨牀II期。

二者的博弈,或許將是「研發深度」與「渠道廣度」的較量。

近年來,跨國藥企頻繁出售中國業務。

2023年,山德士將中國業務100%股權出售給愛施健。

2024年,優時比以6.8億美元將神經系統及抗過敏成熟產品(如開浦蘭、仙特明)及珠海生產基地轉讓給康橋資本+穆巴達拉,聚焦生物製劑研發。

協和麒麟以7.2億元人民幣向維健醫藥出售中國子公司及5款成熟藥品權益。

住友製藥以720億日元(約34.36億元人民幣)向丸紅株式會社出售亞洲業務(含中國子公司)。

2025年,百時美施貴寶以未公開價格向高瓴資本關聯公司出售中美上海施貴寶製藥60%股權及 5 款成熟產品。

而歸根到底,所有戰略騰挪本質或都是向「精準打擊」的換道。跨國藥企在全球戰略中重新定位,本土企業則在需求紅利中抓住機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